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埃塞俄比亞是咖啡發源地,可直接從飲用發跡歷史說起。
850年,埃塞俄比亞一位牧羊人,發現自己的山羊喫了某種果實後、變得很有精神。
一羣憎侶得知後,喫下了卻覺得很苦而失望,便將摘下的果實丟到火堆裏。火堆中漸漸衍出香氣。
憎侶感到好奇,便將火堆中烤過、香噴的果實多所琢磨。
憎侶將果實打磨成粉、衝成飲料。不料喝了以後整晚都非常亢奮,因此被憎侶們認爲這果實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11世紀,咖啡最先從埃塞俄比亞進口至阿拉伯,波斯人對這款由咖啡製成“伊斯蘭酒”所帶來的興奮作用、感到狂熱。
15世紀,咖啡經由麥加和麥地那市、普及到阿拉伯帝國與開羅。
16世紀,阿拉伯、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東南歐等地逐漸風行。第一間咖啡館是於1530年間開在敘利亞大馬士革。
1615年,咖啡傳遞全歐洲。一名威尼斯商人帶著咖啡豆到西歐,咖啡香氣迅速成爲最受歡迎的飲料。
歐洲市場迅速擴張。爲了提高供給,歐洲船員將其出口到殖民地繁殖生產。這是個地理大發現時代,咖啡生產也藉此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1683年,鄂圖曼帝國在維也納之戰中打了敗仗、在維也納遺留了500袋的咖啡。一名波蘭商人利用這些咖啡,在維也納開起第一家咖啡館。
隨著咖啡種植發展、埃塞俄比亞躍居重要的咖啡生產國。
在世界吹起水洗當道的精品咖啡下,埃塞俄比亞更扮演反璞歸真、滋味婆娑的日曬精品重鎮。
埃塞俄比亞的咖啡品種只有古優原生種。
埃塞俄比亞身爲咖啡發源地,千年來咖啡不同品種之間的交配繁殖,造就今日埃塞俄比亞有成千上萬品種。
原生種並非科技能確切曉得某一品種是市面上所有咖啡的祖先,而是品種太多了根本分不出來,姑且統一叫原生種。
除了原生種,也能聽到“耶加雪菲種”、“西達摩種”。這種以產區命名的品種沒有太大意義,因爲即使以產地區分品種,但實際上仍達不到單一品種區分的真諦。
哈拉里 Harari
耶加雪菲 Yirgacheffe
西達摩 Sidamo
這是臺灣常見的,分佈在埃塞俄比亞東非大裂谷東方。西部其他產區只在日本或歐美地帶較常見。
要在臺灣喝上一杯這些不常見的咖啡,只有在一些直接與外商標售生豆的店家才較容易喝到。
對於哈拉里這個名稱,你可能也看過“哈拉里摩卡”這個名字吧。確定哈拉里就是個產區名稱以後,那麼摩卡又是指什麼呢?
指的是阿拉伯半島上的也門摩卡港。
之所以會將“哈拉里”和“摩卡”兩個地點名稱湊在一起,是因早期哈拉里必須仰賴也門摩卡港的航運、才能夠將哈拉里咖啡外銷至世界各地。
也許當時對產地來源不重視,只注意這些咖啡都是從摩卡港運送而至,便不管是哪裏種的,就全部都以摩卡港爲名。
也門當地也有種植咖啡。爲了區分哈拉里與也門生產的咖啡,纔會將兩種同樣從摩卡港出口的咖啡分稱“哈拉里摩卡”與“也門摩卡”。
由於埃塞俄比亞咖啡品質在國際上非常鮮明,若管理跟不上產品本質,便容易衍生假貨與價格問題。
如今哈拉里摩卡在臺灣越來越少見,否則就是價格昂貴。
埃塞俄比亞六成以上是透過自然栽種的方式生產咖啡,而非中南美洲常有的企業經營。故在咖啡命名上通常以合作社、處理廠、小農或市鎮爲名。
這種命名的咖啡有何影響?
首先,需要先了解一支咖啡命名“莊園”和命名“處理廠”的差別。
莊園即是指種植咖啡的莊園。相重植栽條件的資料,透過莊園都能掌握。
但咖啡不能剛採下來就運到臺灣烘焙,上面還有果皮果肉,果實本身也還是溼的。
爲了讓咖啡成爲便於貿易的生豆,就需透過處理單位實施這個步驟,不同處理法也造就咖啡不同的體現面貌。
處理成我們所見的生豆,便是“處理廠”的工作。日曬、水洗、蜜處理等,都是處理廠要做的事。
以下是舉例不同命名下的各種解釋
薇薇特南果 茵杰特莊園
這支豆子不可能找到命名爲其他處理廠的豆子,是因爲茵杰特莊園內部就有自己的處理廠。
洪都拉斯 聖玫瑰處理廠
這支豆子較難掌有具制式規範的天然條件,因爲豆子來源是處理廠附近的咖啡小農蒐集而來。但處理法確定是一致的。
尼加拉瓜 聖多明哥合作社
合作社名義即是共同建立的處理單位。也許是由一個社福、外界補助成立的單位,而非莊園或處理廠可能私人經營的單位。
除了成立名義不同,事實上合作社與處理廠的功用大相逕庭。
南米納斯 歐塔維諾小農 去果皮日曬
名爲小農,字面意思是某市鎮、某地帶咖啡農生產的咖啡。
不過透過小農蒐集咖啡生產的話,已有處理廠和合作社等單一處理單位是屬於同種蒐羅咖啡生產的處理單位。
所以小農咖啡可能有兩個以上的處理廠的咖啡、或者小農各自有處理方法,並由前來蒐購、直接貿易的商人直接交易等,纔會只叫小農。
耶加雪菲 沃卡合作社 阿利姆小農
沃卡合作社即以一個處理單位,阿利姆小農則是一個地帶的小農。串聯起來,就是阿利姆地帶小農生產的咖啡、由沃卡合作社處理銷售。
這種情況易發生在水資源貧瘠的地區,要建設一座水井實來不易,所以珍貴的水井開鑿只能選擇多個生活圈之間的中心點實行。
待水井等設施落成,咖啡處理設施建立於此,讓周遭不同生活圈的小農共同使用。這種情況符合合作社理念,卻也會產生分別有不同小農的情況。
塔拉珠 百花莊園 天使處理廠 紅蜜處理
有莊園也有處理廠,即表示咖啡是從百花莊園種植出來、再送到處理廠進行處理,資料會非常完備。
通常這種情況,老闆也是同個人。但莊園與處理廠卻有各自承接其他的業務,故在名目上又是獨立稱其。
如果要搞懂咖啡的命名邏輯
我覺得要先對自己的邏輯很有自信
再來介紹常見的耶加雪菲
耶加雪菲在受世人矚目以前就是搶手的咖啡。當時的耶加雪菲尚無如今完整多元的生產處理單位,只有滿滿的貿易商在搶貨。
由於當時的貿易環境,是由商人片面的極力殺價,造成埃塞俄比亞各地即使在怎麼努力提高供應量卻始終無法因此而獲得較優質的收入。
自給自足的埃塞俄比亞百姓,咖啡對他們來說是交際與少量通貨變現用的農作。
2000年前政府收縮咖啡內銷、以利外匯,這段咖啡貿易環境纔開始讓國內百姓有感。
供不應求、加上價格受到持續下壓的,商人意會到成本下壓策略到了極限。
加上講求產地的精品咖啡逐漸吹起,商人一個個改變策略,由價格成本策略轉爲援助咖啡生產導向,透過援助生產,獲得其他人難以搶購的直接關係。
耶加雪菲不僅是咖啡中不可或缺的單品,更因此擁有無可取代的品牌。爲了擁有這種專利,星巴克甚至在2004年直接將“耶加雪菲”來註冊商標。
直到2007年、政府提出國際訴訟,才解放耶加雪菲咖啡的名稱。
耶加雪菲原本歸屬西達摩麾下一支產區,但其柑橘、茉莉花香等風格過於突出,才漸漸在產區分配上獨立出來。
西達摩產區與耶加雪菲相互支應。雖然耶加雪菲擁有非常突出的品質,但在實用性上、西達摩也時常在配豆上代替耶加雪菲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