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飞马单品咖啡手冲印尼咖啡庄园
研磨机的重要性 * 首先, 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 研磨机的重要性。 某种意义上, 研磨机在意式咖啡机起到的作用要超过咖啡机本身 一直喜欢这样的开场白:咖啡机到底用来干什么的。 之前曾经提过, 主要三个功能, 萃取咖啡, 打奶, 和加热水。 但今天由于谈
1. 大约90的热水在9个大气压的压力下, 准备渗透粉饼。 封闭的粉饼以及饼内孕育各种风味的二氧化碳对渗透而来的水产生了极大的阻力。 -----这个过程导致了一个结果, 一个我们初期看不到的结果。 水和二氧化碳中的风味融合, 于此同时粉饼开始逐渐膨胀, 被
espresso从2年前学的第一堂课开始, 教你如何压饼, 如何观察流量, 然后再告诉你怎样才是一杯合格的espresso。 2年后的今天, espresso的学习还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的参数上, 但更多的是和自己的感官紧密联系。 在这里,nothing really new, 只是自己给 自己
目的: 通过一定的压力让松散的粉紧密, 以便让加压的热水均匀渗透。在这里, 会牵扯到几个问题, 实际上, 再文绉绉地说, 是一个矢量的问题。 压粉的方向, 还有压粉力量的大
饱满度是形容咖啡的整体构架。 相对形容风味(flavor)而言, 容易辨识一些(风味往往需要生活经验, 例如: 没有品尝过蓝莓 ,又怎能形容蓝莓?)。大致分成四种 Rich Body --- 丰富的饱满度, 基本上包裹了整个味蕾, 即醇厚又强烈。 Full Body --- 往往会和Ric
我们现在可以从一个产地的咖啡, 通过虹吸, 手冲, 甚至意式来体现出不同的风味。 做为一个咖啡师, 只要拿捏好烘焙度, 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压力下, 是可以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的。 或者, 我们一种萃取方式,来尝试不同产地的咖啡。 再或者, 同样是意式,
前面两个章节大约一年前就写好了, 一耽搁, 第3部分才开始动笔。 但好处是, 和过去相比, 对咖啡方面的理解又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 按照第二章节的描述, 咖啡大约在第5秒左右, 已经开始流出。 这个时候萃取出来的咖啡,应当是浓度最高的一部分,也是咖啡
这个日记的源头是来自咖啡常识小组XLW2007同学的一个关于小口径滤碗的适应性。 因为在比赛前,并不是很清楚如何控制状况,而比赛时候又不知是不是信了春哥,满血复活, 但风味不对。 其实这里面涉及了两个更广泛的问题 1. 如何在不同机器上控制流速 2. 如何
前言 我们总有一个习惯, 在看待一个事物的时候, 往往会抛离其本质 ,更会在意其背景, 在意其价码。 当然,了解物质的本质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 而标签,价码, 还有所谓的血统却可以一眼便知。 以咖啡为例,到底是产区重要, 还是品牌重要, 到底是哪个名
尤其在诞生初期, 本身就是一个高压锅下的一个产物。 但由于二战后, 产品的批量生产, 标准化, 和质量的概念显得极其重要。 在Espresso Coffee这本书中也提到, 质量, quality 这个概念也是工业化生成后, 对次品率的一个评估而诞生的。 这也使得后来,也
虽然卡布基诺的制作离不开意式浓缩,但卡布基诺在中国的名气要比意式浓缩大很多。 这很大程度要拜星巴克所赐, 没有他们连锁店的普及 , 意式咖啡不会这样风行全球(咖啡文化第二波)。 再加上不是很多国人能接受口感浓烈的意式浓缩, 混合牛奶, 加点糖, 肉
最近和很多朋友遇到一些关于萃取方面的问题,我先把我的想法放在这里。 供大家参考和纠正。 按照现在很多咖啡师的习惯, 我们设定的粉量已经远远超过了14g(双份量)。 有朋友问我, 这到底是我们萃取过度的问题, 还是现在的标准需要更改。 谈到这里, 可以扯
008年的夏天, 刚刚学会了做咖啡, 然后在youtube上看到各类惊艳的拉花。 恩恩, 这样比较帅, 这样比较讨女孩子喜欢。 幸运的是, 墨尔本好的咖啡店遍地都是。 于是乎, 一个目的不是很纯洁的纯菜鸟开始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般的寻找好咖啡店。Brother Buda Bud
和拿铁相比, 黑咖啡要显得有一些吃力不讨好。 (Americano, Long Black Lungo) 一杯意式浓缩用各类方式加热水,里面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而且 没有像拿铁拉花的视觉感官,风味再去如何形容, 只能看不能喝。 但即使如此, 我认为黑咖啡是从大家从喜欢牛奶咖
在我乐此不疲写着好咖啡其实不难的时候, 那台Dalla Corte mini在厨房的角落安静地躺着好几天了。 我有一段时间没有碰那台咖啡机了。 每次做咖啡时候总会遇到这样一个场景: Jez, 你的咖啡机卖了没 每次提到家用咖啡机, David开口总这么说。 Nope 我也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