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就像其他種子如玉米、大豆等般,一樣含有油份。 不過,咖啡豆表面的油,跟濃縮咖啡上的油脂並不相同。 咖啡豆表面上的油,是一種看似油脂的水溶性有機物質;而“咖啡油”本身包含許多咖啡芳香的成分,可以在水中溶解。因此你煮好的咖啡表面並不會飄著一層油膩膩的油脂。
咖啡經研磨後,香氣和油脂就開始揮發釋出,沖泡出來的咖啡風味會隨釋出而逐漸降低。因此,咖啡油的存在是判斷咖啡品質最簡易的方法。
最爲人熟悉的兩種咖啡就是
阿拉比卡(Arabica)和羅布斯塔(Robusta),
阿拉比卡咖啡因含量低(0.8-1.4%),脂肪含量約爲10%;羅布斯塔種咖啡因則含1.7-4%。 咖啡油含量比
阿拉比卡少了60%。 由於阿拉比卡咖啡因含量較低,且有較高之脂肪香味,因此才成爲了老饕首選。
兩個原因造成“出油豆”
1.不新鮮的淺烘豆
烘焙火候較淺、外觀呈現淺棕色調的“淺烘豆”,在烘焙後外表乾燥,並不會出油,約在出爐後六天左右開始出現“點狀出油”現象(咖啡豆的某側出現點狀的油滴),輕微的“點狀出油”並不代表不新鮮,有時反而是淺烘咖啡豆風味在最頂峯的狀態。繼續擺放下去,出爐超過兩週以後,淺烘豆表面逐漸泛起一層亮亮的油光,此時“淺烘豆”的風味已開始走下坡,應該避免購買或者儘快飲用。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咖啡豆在烘焙的過程中,因爲受熱不均勻而產生部分面積脫水過度,在出爐第二天至第五天左右,油分同樣會以點狀方式出現,與深培咖啡整體表面出油不一樣。
反正, 假如淺烘咖啡豆出現以上兩種情況,要麼表示烘焙不佳,要麼表示日期不新鮮,都不建議購買。
2.新鮮的深烘豆
烘焙火候較深、外觀呈現深棕色調的“深烘豆”,在烘焙後外表便呈現微微油光,約在出爐第二天至第五天左右表面開始大量“出油”。當咖啡豆在進行深烘時,會因爲脫水率高而產生出油的現象,所以假如深烘的豆子在存放的頭一、兩天時,開始表面出油,乃屬於正常現象。
外表油亮亮的“深烘豆”不代表不新鮮,相反地,深烘豆在出爐三週後外表油光將逐漸幹掉,最後變成外表乾燥不油的走味深烘豆,因此,若看到外表乾燥不油,但外觀呈現深棕色的咖啡豆,請特別注意其是否標示烘焙日期,極有可能是已經變質的走味豆。
外表是否出油,並不是判斷咖啡豆新鮮度的準確方法。
即使是已經不新鮮,外表出油的“淺烘豆”,在長時間(如三個月)擺放之後外表也將逐漸幹去,最後迴歸乾燥不油的外觀。由此可見,外表是否出油,只是判斷咖啡豆新鮮度的一個參考,而非絕對。
萃取方式影響油脂含量
一顆未經烘焙的咖啡豆大概有15 %至18 %是咖啡油,而當中八成的油份是三酸甘油酯(tryglyceride),而咖啡醇(cafestol )與白脂(Kahweol )是咖啡中最主要構成三酸甘油酯的成分,屬飽和脂肪。美國心臟協會不建議成年人吸取太多,要不然會增加患有心臟病的風險。
然而,大家又無需太擔心咖啡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因爲雖然咖啡豆本身有油份,但咖啡中的油份比例,卻取決於萃取方式。手衝咖啡的咖啡油含量最低,因爲濾紙會分隔油份。手衝咖啡在東南亞地區中比較流行,如日本、臺灣等,主要是因爲這些地區的水質偏軟(soft water);而軟水能夠萃取出較豐富的咖啡風味,因此即使過濾掉咖啡油,咖啡仍有足夠的風味。
由於歐美地區的水質偏硬(Hard water),對於獲取咖啡豆中的甜度比較困難,因此外國人較喜愛以法式濾壓壺咖啡或意式濃縮咖啡,因爲可以萃取到較濃郁的咖啡風味,但同時這些咖啡所包含的咖啡油比例則相對較高, Espresso的油脂,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所以,無論是咖啡豆表面上的油,抑或是咖啡中的油脂,都會受烘焙的方法與萃取的方式所影響,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對咖啡愛好者來說,只是其中一個參考指針。 多品嚐不同種類的咖啡,找到自己喜愛的咖啡風味,纔是更爲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