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要咖啡品嚐杯測 咖啡品嚐教室評估表如何填寫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咖啡品鑑 > 2024-11-22 04:27:49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 有意識地品嚐咖啡:SCAA咖啡風味輪的正確使用方式以及使用提示
  • 咖啡品嚐杯測Cupping or Cup Testing
     
    品嚐杯測(Cupping or Cup Testing)!這個名詞相信熱愛咖啡的人多少都會聽過,什麼場合需要杯測,一般可分爲三類,針對咖啡生豆等級品測的咖啡農或貿易商、針對烘焙咖啡的烘焙者、針對咖啡沖泡的吧檯手。那一般人是否要杯測,當然也需要,因爲當我們品嚐一杯咖啡,我們倒底喝到咖啡杯裏什麼呢?!咖啡中所帶來的香氣、口感、風味是否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呢!如同號稱不酸、不苦、微甘的“臺灣咖啡”是真正的好咖啡嗎!?同時咖啡烘焙豆價格真的與好喝的咖啡成正比嗎?其中往往很複雜且很微妙,我只能說“新鮮”烘焙豆比較重要,同時時尚所謂“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又是什麼呢!?是很貴很貴且具特殊風味的極少數莊園豆嗎!這樣說有點太狹隘了,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知道所喝的這杯咖啡他所帶來真正的風味,即使最便宜巴西豆也有他的美味,因此真正決定一杯好咖啡的影響因素,我把它分成下列四項及其影響程度:
     
    咖啡生豆產地風味的掌握40%
     
    咖啡豆烘焙度的控制30%
     
    新鮮烘焙豆的保存20%
     
    沖泡方法10%
     
    因此當我們品嚐一杯咖啡時,可從杯測中瞭解這杯咖啡在香氣、口感、風味等表現出的咖啡特性,可找出您所喜愛一杯咖啡。當然專業杯測有所謂一定的烘焙度咖啡及測杯沖泡與杯測流程,若一般人品嚐咖啡要用這種杯測方法找到好咖啡,那你會大失所望。這就是專業咖啡杯測那三類場合外,一般人品嚐咖啡,也可從杯測過程瞭解咖啡所表現的特性,杯測說簡單也很簡單,說難也很難,但是隻要保持平常心去看就好,千萬別讓喝咖啡變成痛苦的事,杯測對我們來說目的乃經由這樣的過程將我所感受到的滋味以數據評分的方式呈現,讓大家可以瞭解咖啡豆的特性,也同時藉由杯測讓大家更瞭解咖啡豆的滋味,選擇到自己喜愛的咖啡豆。
     
    所以可以用你要品嚐咖啡的任何烘焙豆,適當研磨方式,及你選用的沖泡方式進行咖啡的調製,而將咖啡豆的研磨、沖泡、品嚐逐一記錄,即這裏所說的“咖啡品嚐杯測”,一般把咖啡品嚐杯測分爲下列幾個項目來評分;
     
    1. 幹香Fragrance (0——5分)
     
    把新鮮咖啡豆研磨成粉之後,細胞裏面的二氧化碳會把這些氣味給釋放出來,用力聞這氣味。香氣特性表現出滋味的本質。甜表示酸味,刺鼻表示剌激味。香氣強度反應出咖啡自烘焙、磨粉至沖泡時的新鮮度。
     
    2. 溼香Aroma (0——5分)
     
    在沖泡咖啡過程中或剛倒入咖啡杯中的咖啡所散發出來的咖啡香氣。可以聞出像水果味、草味、到核果味的香味。聞到的香味與咖啡豆一致。香味強度與咖啡的新鮮度有關。
     
    3. 酸味Acidity  (0——5分)
     
    咖啡豆是一種果實,多少都會帶有果酸味,咖啡的果酸味,會因爲咖啡豆的品種,產地,而有強弱的差別,但是咖啡烘焙程度主要決定了咖啡酸味強弱的關鍵,烘焙度越深酸味就越少,烘焙度越淺酸味就越多。
     
    酸味也有好壞之分,如果是帶有清新的果酸味,那就是新鮮咖啡的證明,如果帶有醋酸味,那可能是放太久,不夠新鮮了,如果咖啡沒烘熟,就會帶有澀酸味,像是在喫沒熟水果般的味道。
     
    4. 苦味Bitter  (0——5分)
     
    咖啡是一種帶苦味的果實,就像可可豆一樣,純度非常高的巧克力,也是帶有苦味的。所以咖啡中帶有苦味也是正常的,而影響苦味強弱關鍵,還是在烘焙,烘焙越深焦糖化就越完整,所以烘焙不只會影響酸味跟苦味,還會因爲烘焙度的提高甜味也會跟著提高,但是在轉焦糖的過程當中,如果超越了極限,焦糖就會變成了焦炭,也就是燒焦了,燒焦苦就不是咖啡中應該要有的味道了。
     
    5. 醇厚Body  (0——10分)
     
    探索咖啡液的口感。舌頭輕輕地滑過口腔頂部。咖啡中的油份會有油滑感覺。蛋白質會表現出粘厚感。咖啡的濃度醇厚Body由這二種感覺組成,就如同一杯純水到優酪乳間之醇厚度變化,奶油般濃醇香咖啡並不一定是咖啡最佳醇厚度,而較輕淡咖啡有時也不是醇厚度不足的表現,咖啡最佳醇厚度仍與其他咖啡風味相互左右。
     
    6. 風味Flavor (0——10分)
     
    咖啡的風味主要來自不同產區生豆與生俱來,真的一杯好咖啡乃是否能真正喝到他原本應有的風味,例如摩卡的葡萄酒醇味及那發酵味,曼特寧的青草味、中美洲豆的核果味,還有那耶加的茉莉花香檸檬皮酸味,這些特殊風味就是我們品嚐咖啡所追求的,這纔是真正喝“精品咖啡”的要義。一杯咖啡能否真正表現咖啡產區應具有的風味特色,可從這個品項來衡量,往往這個風味資訊可回饋咖啡烘焙過程之契合度,具香氣般咖啡豆適宜淺烘焙,而青草味發酵味適宜較深烘焙的表現。
     
    7. 餘韻Aftertaste  (0——10分)
     
    沖泡好的咖啡喝進口中,含幾秒鐘後,喉頭用力吞下一小部份,使水汽急速經過上顎部後面進到鼻腔。會留下像巧克力甜味,甚至是營火或菸草的氣味。餘韻有可能像丁香的刺激味或松脂味,甚至是這些氣味的綜合體。當不新鮮咖啡豆,不好味道在餘韻過程中會呈現出來,而新鮮乾淨的咖啡在餘韻表現有著回味無窮般的感受,不知您是否曾有過品嚐那三天三夜餘韻繞樑久久無法忘懷的經歷,這就是咖啡餘韻的品項。
     
    8.更正Correction(-5——5分)
     
    當我們喝一杯咖啡,至少這杯咖啡應有60分,如果因爲稍有閃失可能會嚐到“不好喝”的咖啡,因此當我們品嚐一杯咖啡乃從50分起計,加上前述1——7項共50分,最後我們可得到一杯咖啡的品嚐分數,當你喝的咖啡綜合評分,是否如下列我劃分的等級一樣
     
    0——59分:很糟糕的一杯咖啡,倒掉它吧!
     
    60——74分:除非是超過三個月的烘焙豆,否則絕對不是我烘的咖啡豆。
     
    75——79分:一定有些環節閃失,這杯咖啡還不是很好。
     
    80——84分:基本上算是一杯好咖啡,不過還有更好的可能。
     
    85——89分:喝到一杯會想念的好咖啡。
     
    90——94分:烘焙、保存、沖泡基本上都完美了,當然要到這種程度,需再加點錢買好一點的咖啡生豆,不過USD$50/kg和USD$10/kg還是很難抉擇。
     
    95——100分:暫時喝不到吧!!!
     
    來吧!!!
     
    把你所喝到的咖啡記錄下來...
     
    咖啡品嚐杯測分析系統
     
    新鮮咖啡就是好咖啡
     
    咖啡生豆:一般可保持一年以上還不至於有問題,尤其印度馬拉巴爾風漬豆,就需要特殊保存纔有獨特風味,所以新鮮咖啡跟咖啡生豆比較無關。
     
    咖啡烘焙豆:剛烘焙好的咖啡豆,還存在劇烈化學反應,尤其3——4日內約會排出1——2倍二氧化碳,而這種反應快慢乃決定於環境中的氧氣,所以一般咖啡烘焙豆會用單向排氣閥的袋子保存,可使二氧化碳排出而隔絕外界氧氣進入。
     
    咖啡烘焙豆賞味期:剛烘焙好的咖啡豆,一般前4天可稱爲養豆期,真正好喝新鮮的咖啡乃從第4——14日的咖啡豆爲最佳賞味期,而14——30日咖啡風味會逐漸喪失,同時不好的風味也會開始產生,基本上30日以內的咖啡豆都是賞味期,而咖啡烘焙豆保存期限,我是這麼認爲超過60天以上,最好就丟掉好了。
     
    咖啡烘焙豆保存:一般商業烘焙豆會用單向排氣袋包裝,每個袋子$10——$25還是有成本問題,所以我都用夾鏈袋裝,當您拿到咖啡豆,回到家記得放置密封罐,且密封罐不宜過大(1lb以內爲佳),我覺得扣扣樂密封罐不錯用,全聯福利社每個$55。
     
    咖啡豆研磨:新鮮咖啡豆保存就存在上述問題,如果把咖啡豆研磨成粉,一般會加劇風味散失,所以記得一定要衝泡時才研磨咖啡豆。
     
    咖啡豆夾鏈袋(6號/200g)與扣扣樂密封罐(850ml/300g)
  •  

 

2018-01-27 11:08:04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