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精品咖啡豆 > 2024-11-22 04:56:41
烏干達位於尼羅河的源頭,這是一個在非洲不靠海的內陸國,雖然與其他東非國家相同生產咖啡歷史遠久,但由於種族對立引起的戰爭使得咖啡品質始終無法提升。這裏的好咖啡大多種植在與肯尼亞鄰接的地區,一些好的咖啡豆被運往肯尼亞混充肯尼亞咖啡出售,直到15年前戰爭停止,烏干達這才躍升爲咖啡快速發展的國家。
烏干達擁有着茂密青翠的森林,湖泊,溼地,而且河流水資源豐沛,咖啡在烏干達是最大宗的農作物,約有50萬個咖啡農場從事咖啡相關農業佔總人口的25%,咖啡樹大多是生長強勁的羅布斯塔咖啡樹種,這大約佔烏干達咖啡種植的94%,僅有6%是傳統的阿拉比卡樹種,這些稀少的咖啡豆生長在熱帶雨林中,大多數都輸出至世界各國。
| 烏干達咖啡分級
烏干達咖啡分級與肯尼亞相同,以AA等級爲最佳,這分級代表咖啡豆大小一致且均勻。
AA Plus (AA+)杯中品質(風味、口感)特別優秀的AA級
AA顆粒大小(Screen Size) 17——18大小
AB顆粒大小(Screen Size) 15——16大小,佔產量大多數
C顆粒大小(Screen Size)比AB小者
TT從AA與AB級豆子裏,用氣流篩選器吹出的重量較輕豆子
T從C級豆子裏,用氣流篩選器吹出的重量較輕豆子
E Elephant Bean兩豆合一的大型異變豆,又稱象耳豆Elephant ear
UG不符合以上標準者
PB圓豆Peaberry,以外型分類,與風味重量無關
| 種植
烏干達可以說是非洲羅布斯塔之母,近年來也生產頗優的高海拔阿拉比卡種。
1860年在維多利亞湖周邊發現了羅布斯塔種咖啡,直到今日,當地仍有野生羅種。
20世紀初,由東南非的馬拉維引進了阿拉比卡種,而阿拉比卡種主要栽種在 Bugishu 區(沿著Elgon山斜坡)以及 Wugars區。
| 主要品種
烏干達的主要種植品種有:波旁、肯特、 SL14和SL28。
波旁(Bourbon)
早期(咖啡史前)鐵皮卡移植到也門後的變種,豆形從瘦尖變成圓身。1715年,法國移植也門摩卡的圓身豆到非洲東岸的波旁島(法國大革命後改稱留尼汪島Reunion)後才起名波旁。波旁圓身豆1727年輾轉傳到巴西和中南美洲、1732年英國移植也門摩卡到聖海倫娜島(後來囚禁拿破崙的地方)也是波旁圓身豆。波旁是美洲精品咖啡杯測的常勝軍。
波旁種,是鐵皮卡(Typica)突變產生的次種,與鐵皮卡同屬現存最古老的咖啡品種,綠色果實成熟時會呈現鮮紅色。
肯特(Kent)
這是一個印度品種,產量高,抗病力強,是鐵皮卡與其他品種混合的雜交種。
SL14、SL28
SL 品種來自 Scott Lab 的研發與挑選,肯尼亞咖啡因爲 SL28、SL34 而舉世聞名,烏干達政府因而大力推廣,分發 SL 種籽給農民。其中 SL14 不但風味佳,具備抗旱性,並且栽種兩年後即可採收,相當符合農民的需要。
| 處理法
烏干達的阿拉比卡咖啡具有典型的非洲特色,果汁感明顯;而西部地區的咖啡豆相對較醇厚,經日曬法加工的被俗稱爲“日曬珠戈”,經水洗法加工的則稱“水洗烏戈”。
但烏干達主要是以水洗爲主,也會有微批量的日曬處理。
| 水洗
水洗處理法有很多種變化,共同點就是將採收後的咖啡櫻桃,用果皮機將外果皮以及大部分果肉與咖啡豆分離,帶內果皮的咖啡豆進入一個乾淨的水槽裏,浸泡在水中進行發酵來去除剩餘的果肉層。果肉果皮還可以用來做堆肥。
| 日曬
先除去不合格的浮豆後,再進行 3 個禮拜的日曬乾燥,其間不斷翻動鮮果,避免發酵或發黴,以達到非常乾淨而豐富的風味。
| 產區
埃爾貢山(Mount Elgon)
埃爾貢山位於烏干達與肯尼亞的東部邊界,有着東非最古老的火山。咖啡農場兩側棲息,被森林覆蓋遮蔽,並從陡峭的河流中獲得重要的水分。在較低的海拔高度,收穫季節是6月至12月;而在較高海拔的地區,收穫季節則是7月次年2月。由於陡峭的地形,運輸咖啡可能會很困難,所以在某些地方,用驢從農場來運輸到工廠最佳的方式。
布基蘇(Bugishu)
位於埃爾貢山(Mount Elgon)西坡的Bugisu地區,以其果味濃郁而聞名。
Bugishu, 距離首都Kampala約5個小時的車程;而Bugishu的咖啡集散鎮就是Mbale,這邊有很多的盤商公司與咖啡倉儲站,因此部份出口商會打上”Mbale”來當作生豆標示,後面再加上級數,例如AA或A,但其實還是屬於Bugishu區的豆子。
Bugishu的咖啡農叫做”Shambas”,他們會在咖啡樹中,間種香蕉與樹薯,當作食用作物,咖啡幾乎是他們唯一的現金收入,用來支付醫療、家用、教育開銷…當地的小農在咖啡採收期會集中進行小規模的水洗處理,之後再集中到Mbale去銷售,並進行後段的乾燥處理、分級過程,在首都Kampala還有更大規模的一貫作業處理廠與出口商。
魯文佐裏山脈
魯文佐裏山脈通常被稱爲“月亮山脈”,位於烏干達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西南邊界。
咖啡種植在山坡上,海拔約爲1,500至2,300m,富含氮的土壤創造了一種非常適合咖啡的風土。日曬處理在這裏最爲常見。
西尼羅河
西尼羅河地區位於烏干達西北部,農場土地面積在1300到1600之間,榕樹等土著樹木被用作多代農場的遮蔭。來自該地區的咖啡通常經過水洗處理並且因其柑橘風味而聞名。
西尼羅河產區會在收穫咖啡果實後,先水洗咖啡櫻桃以揀選出未成熟的櫻桃浮豆,經過1小時左右的水洗去皮後在庭院作初步的乾燥處理,然後再移動到高架牀上進行2周的乾燥。最後,咖啡經受36-48小時的乾燥以達到適合的含水量才進行出口。
值得一提的是,該產區的後製處理廠還會使用火山石廢水處理來清理和回收廢水。
| 命名方式
烏干達咖啡是以種植地區、等級、標示來命名的:Bugisu AA 、 Bugisu A (以上水洗處理),Wugar A(水洗),以及少量的日曬豆 Drugar。
| 烏干達咖啡現狀
烏干達的咖啡生產量在世界排名第八,跟祕魯不相上下,在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埃塞俄比亞。每一年,烏干達通常可產出300萬到400萬袋60公斤重的咖啡,只佔了全球產量的2-3%,遠少於巴西(5500萬袋)或越南(2500萬袋)等生產大國。
在過去一個世紀裏,咖啡已晉升爲烏干達國內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產業,價值超過四億美元。咖啡佔烏干達全國的出口營收的20%,烏干達咖啡總會(Uganda Coffee Federation)估計,1/5的烏干達人,大概有800萬人,收入大多數或全部源自咖啡。而全國約90%的咖啡由小農生產。
烏干達咖啡產業成長的最大阻礙之一:烏干達人不喝咖啡。95%的烏干達咖啡是以未加工的綠咖啡豆出口,在國際市場所需的價格遠低於已加工好、可直接研磨的咖啡豆。在沒有國內市場的情況下,所有來自烘豆和成品行銷的可能利潤都落入歐洲人或美國人的口袋,而不是烏干達人。
| 烘焙分析
以我們的【烏干達可西西】爲例,由於這款咖啡的顆粒比較小,且密度較大,在烘焙過程中吸熱量也比較大,梅納反應的過程也比較快。在第一批次烘焙中,我們選擇的下豆溫度會比較高,在咖啡豆脫水變黃之前,一直不斷施加火力,以保證有足夠的熱量能夠持續到烘焙結束。
入豆溫度200度,火力也相對調小,在烘焙過程中根據需要逐漸調大火力。在這一操作方法下,咖啡的脫水時間相對第一批次拉長,每三十秒時間升溫速度在6-8度。
這支烏干達咖啡,在烘焙階段,採用較小的起始火力170度和較慢的烘焙節奏來表達這支咖啡多層次的風味。
烘焙機楊家 600g 半直火
爐溫至攝氏200度入鍋,風門開設3.5, 30秒後調火力170度,風門不變,回溫點1'36",168度調一次火力,此時豆表變爲黃色,青草味完全消失,脫水完成,火力調至130度,風門調至4;
第8'45",豆表出現醜陋胡皺褶和黑斑紋,烤麪包味明顯轉爲咖啡香,可以定義爲一爆的前奏,這時候要聽清楚一爆爆點的聲音,到9'07"開始一爆,調小火力至80度,風門全開5(調火力要非常小心,不可小到無爆裂聲),一爆後1'50",198.4度下鍋。
杯測:
幹香是酒香,烤瓜子,溼香有甜橙汁感,啜吸爲柑橘、莓果等水果風味,酸值清晰明亮,質地滑順。香料,口感複雜。
| TOH
Taste of Harvest(TOH)“收穫季風味杯測大賽”是由非洲咖啡協會African Fine Coffees Association(AFCA)在非洲產國之間舉辦的生豆競賽,類似中南美洲的超凡杯 (Cup of Excellence)。目前有七個成員國,分別是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馬拉維、贊比亞、剛果共和國。
TOH分區域的競賽和整個非洲的競賽,在預賽先淘汰掉杯測分數低於80分以下的批次。TOH會挑選出各產區最高品質的生豆,由國內評審和國際評審基於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的標準進行杯測及評分。
2018-11-21 21:18:35 責任編輯:未知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亞洲產區
美洲產區
中美洲產區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