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使
品質好的咖啡豆與品質差的咖啡豆能夠區分開來,我們不得不將咖啡進行分級。
咖啡分級通常會依據瑕疵率、豆目大小、海拔、生豆密度、處理標準等來進行,但因爲每個國家的歷史背景、貿易利益、氣候與地形等各類因素不同,我們不能夠以統一的標準,相同的瑕疵計算方法,或單純以海拔來論英雄比高低,也不能夠以某國某等級與另一國某等級去進行比較,這都是錯誤而不客觀的直接比較。
因此,更多情況下是綜合多種標準來進行描述,而要真正看懂這些英文與數字,我們不得不先了解—咖啡的分級與分類。
在不同的產國,會有各自習慣使用的分級方式。但基本上來說,最常使用的分級標準如下:
1. 生豆外型的差異,例如:大小、形狀、瑕疵比。
2. 生豆成長的環境及其影響,例如:海拔高度、硬度。
3. 經過烘焙以後,由杯測品質來判定。
因此,咖啡豆在處理到出口之前,各產國會根據一些重點來區分
咖啡等級:
① 瑕疵豆的比例
瑕疵豆的比例越少,豆子等級越高,一般來說在產地與店家都會視豆子的狀況進行挑豆的動作。(謎之聲:挑除瑕疵豆是一件非常費工費時的事情)
例如:衣索比亞的生豆等級有G1~G5,必須要是G1、G2纔是水洗等級,G3、G4則是日曬等級,一般商業用豆則是G4等級。(近年許多衣索比亞日曬豆的優選等級也以G1、G2做標示。)
② 按豆目大小
即豆體的長寬(大小), 哥倫比亞以「豆大就是美」爲宗旨,分級時以目爲單位,18目以上(約0.7cm)爲Supremo,以下爲Excelso。(目代表咖啡豆的直徑,一目是1/64英寸,1英寸=25.4mm)
肯亞的分級則是以豆體大小爲主,杯測品質與豆重爲輔。所以我們很常聽到肯亞AA,最優質的等級爲AA PLUS (AA+) ,接着是AA、AB(15~16目,佔大部分產量)等等。另外還有PB,意即Peaberry (圓豆),是以外型做分類。
③ 海拔高度與硬度
④ 杯測品質
巴西雖然是世界最大咖啡產國之一,但在中南美洲各咖啡產國中,巴西的生產海拔算是偏低的,而且地貌平坦,少遮蔭樹,缺乏微型氣候,因此生產出來的咖啡豆偏軟,俗稱軟豆,口感較其他產區來說,較爲平順。因此巴西改用五個等級來評等:
1. Strictly Soft 極爲柔順
2. Soft 柔順
3. Softish 稍微柔順
4. Hardish 不順口
5. Rioy 帶有碘嗆味
總之,我們在選擇咖啡豆的時候,分級是一個重要的考量;當然,咖啡生豆必須保存良好,纔不枉費產區咖啡農們辛苦的種植、篩選,最後經過因人而異的烘焙和衝煮的變化,咖啡纔會有千百萬種滋味的變化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