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茶、葡萄酒並存於現今生活中,且同樣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相對屬於新興飲品的咖啡生產就會參考與模仿茶與酒的處理技巧。在購買咖啡豆的時候會看到有日曬處理 、水洗處理法、蜜處理法等等,其實這是咖啡的三大處理法。
人們爲了追求更好的咖啡口感,爲了更好的突出咖啡的風味,並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就會發現了有其他的處理法會更好。就有了後來的厭氧處理法、酒桶處理法、發酵處理法等,都是在日曬處理法、水洗處理法或是蜜處理法的基礎之上演變而來了。
剛剛前街提到的厭氧發酵處理法,就是憑着葡萄酒的釀酒概念,套用於咖啡豆後製處理上。使用此處理法得到穩定產量的先驅,在2015年於世界咖啡師大賽(WBC)大賽中脫穎而出,正是當年的冠軍Sasa Sestic。
關於厭氧發酵處理法
其實,厭氧發酵處理法最早是由哥斯大黎加的咖啡農Luis Eduardo Campos所發明,幾年後才經由WBC冠軍的澳洲參賽者Sasa Sestic 推廣於世。
厭氧發酵處理法,狹義的定義又稱爲二氧化碳浸漬法,此處理法源於葡萄酒,原理是葡萄發酵過程中二氧化碳氣體會逐漸增加,進入無氧狀態,厭氧菌爲優勢的發酵狀態使葡萄自有糖分轉換成酒精的過程,釀造出口感柔和、風味清爽、且擁有特殊香氣的酒體,咖啡的處理由於與釀酒的製程不同,需要爭取短暫的咖啡發酵時間,所以過程中直接使用定壓的二氧化碳打入密封的槽體之中,使咖啡果實完全進入無氧的狀態進行發酵。
2015年WBC的冠軍Sasa Sestic,選用了一款來自哥倫比亞雲霧莊園的咖啡豆,此咖啡豆就是二氧化碳浸漬法制成。其原理爲將無去除果皮和果漿的完整咖啡櫻桃,置於一個密閉的不鏽鋼桶內,擠出氧氣並注入二氧化碳,使其存留於一個完全無氧的環境中,迫使咖啡櫻桃必須在果皮內部進行無氧發酵與分解,同時再透過控制PH值和溫度等變因,來確保咖啡最終的品質。
相較於仰賴氧氣發酵的日曬、水洗、蜜處理法,無氧的厭氧發酵處理法更具有其特殊的香氣,但也因爲缺少氧氣,使得發酵的過程較傳統的日曬、水洗、蜜處理法緩慢,待其完成發酵後由桶內取出,並須即刻進行乾燥以避免發酵的過程持續進行(轉爲有氧發酵)。經由氧氣發酵的傳統處理法,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產程控制,較容易出現過度發酵的酸氣,而藉由無氧所發酵出的咖啡豆,風味則較爲明亮、純淨,喝起來順口,且帶着淡淡乳酪、奶製品、甚至是酒香的氣息,整體品飲感受可說是清甜爽口。
厭氧發酵的重點,就是儘可能地減少外在環境對於咖啡櫻桃和其發酵過程的影響,雖需等待較長的時間,但其前、中、後段調性,以及酸質和苦感都能表現得較爲平衡舒適,且保有絕佳的香醇度,算是目前評價很高的處理法。
傳統工藝再進化
隨着咖啡浪潮的影響,全球對精品咖啡的熱度更是有增無減,從果實的生長到最後產出一杯好咖啡,每一個環節都漸漸被獨立分析並且更科學化的控制。而其中,除了不斷精進已維持好幾世紀的傳統咖啡發酵方式,新興的處理法在近幾年更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除了前街提到的厭氧發酵處理法,還有在起步階段的如厭氧日曬、厭氧水洗、雙重厭氧等處理法也陸續出現,在技術穩定純熟的階段來臨之前,咖啡愛好者還有更多元、更有趣的咖啡風味可以嘗試,有機會的話不妨從飲用中多分析這些處理法的風味奧祕。
關注公衆號,發送 138489 免費閱讀全文
2021-07-11 16:19:58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