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商告訴我比較詳盡的哥倫比亞咖啡產區資訊的時候,其實讓我聯想到韓懷宗老師的臉書貼文中,曾提到“……他的做法是去皮後,帶殼豆不碰水,置入桶內加蓋密封,以防止蒼蠅襲來,純粹是基於衛生考量,在冬天攝氏10度左右的低溫進行二至三天發酵脫膠,再取出水洗,未料誤打誤撞成低溫低氧發酵法。這和2015年澳大利亞咖啡師 Sasa Sectic的二氧化碳浸漬法贏得冠軍有點神似,也就是靠著糖分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協助厭氧菌取得優勢,在發酵時產生的酸質與芳香物,會優於好氧菌的造香。……王策爲臺灣贏得 2017年世界盃衝煮賽冠軍的賽豆也是採用薩爾瓦多後製師的低溫無氧日曬手法而掄元。低溫無氧發酵或者是控制含氧量的發酵法,已然成爲近年咖啡後製的新趨勢與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