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遇上一家店,不妨套進你喜愛與否的標準中,爲你的好店清單增添更多深愛的理由。
一,樂於分享的咖啡師
精品咖啡需要學習,顧客有了解自己點的咖啡的權利。
一個冰冷的咖啡師或是一個不夠友善的環境(例如:根本沒有吧檯座位......)
把嗷嗷待哺的顧客拒絕於精品咖啡之外?小編不禁大皺眉頭。
當然,必須尊重各店的場地和經營形式,但更進一步讓顧客知道:「我們樂於與你分享這杯咖啡」,同樣是一家好店責無旁貸的責任。
二,清楚瞭解自己的咖啡
根據SCAA對精品咖啡的定義,一杯精品咖啡的出杯是經過整個產業鏈上好多人的努力堅持才能成就的。
咖啡農:慎選最適合的品種,栽植於最有助於咖啡風味發展的海拔,氣候與水土環境。
生豆商:謹慎水洗與日曬加工,精選無瑕疵的最高級生豆,運輸過程零缺點送到客戶手中。
烘焙師:經過烘焙師高超手藝,引出最豐富的地域之味。
咖啡師:再以公認的萃取方式,泡出美味的咖啡。
消費者:追求的不光只是咖啡品質和風味的最高標準,還有精品咖啡生產流程中每個角色的精益求精。
由於這樣製作出來的咖啡豆,味道層次和香氣都比拼配豆要複雜和多變,爲此,手衝方式就應運而生。運用這種方式,即使是同一種咖啡豆,也會因應燜蒸時間,水流速度,水溫等不同,令到咖啡具備了不同風味,可說是適應了時下追求個性化的潮流,也更能展現精品咖啡本身獨有的複雜性。
從品種,種植,處理法,烘焙度,研磨度,風味表現...等,有太多資訊影響眼前的咖啡。即使沒辦法把生產履歷全部背起來,但至少要對自己的咖啡有足夠的認識。
與其用似是而非的書面資料去忽悠顧客,不如認真測試自己的出品。從味道上的變化,衝煮的修正,養豆,烘焙的影響...等,儘量增加自己的掌握度。
要讓顧客喝這杯咖啡的時候,擁有更多對你的信賴。
三,自家烘焙非必要,負責任的出品才必要
精力有限,只要能確定上游豆子供應商烘出來的品質良好,即使是進別人的豆,只要端上來的咖啡好喝,並不會影響小編對他的評價。
所以就算你進的是商業豆,小編也不會光憑這點就直接扭頭走。
相反,如果自家烘焙但功力卻很爛,那就更慘了 - 原來你把顧客當白老鼠啊?
四,品質穩定了解顧客需求
正常的出品面對的是極大多數的顧客,品質的穩定是最重要的,能杯杯穩定的咖啡館,小編是很佩服的。此外,鎖定好你想吸引的主要客層有助於你在菜單制定乃至於選擇店址上等每一個過程做出決策。開一間精品咖啡館,那你鎖定的客層就不應該是忙碌的往來過路客,大部份的精品咖啡館都選址在社區,新進業者可將重點放在社區附近的客層需求,滿足你社區鄰居的口腹之慾。先從滿足社區顧客需求來開展咖啡事業,就是你踏穩腳步邁向成功的其中一條康莊大道.
五,咖啡師,店的氣氛,咖啡三位一體
店的氣氛和咖啡的風味是經營者偏好的延伸,如果從頭到尾經營者都很專心投入,往往整間店裏裏外外的基調會非常接近,融洽。
而這其實也是個恐怖的詛咒:三者有落差的店,通常都會混不下去。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
通常帥大叔開的店就有點中年率性的粗曠(各類玩具),咖啡往往強烈但尾韻十足;
老闆是品味好的理工男,店裏的原木基調就偏多,而且咖啡有成熟的苦巧克力尾韻;
吧檯是女生爲主的,店裏裝修往往鄰家而悠閒,咖啡就清爽而甜蜜蜜;
小清新路線的店,如果沒賣蛋糕只賣咖啡就會經營不下去。(哈哈)
六,價錢公道,賺良心錢
雖然小編點起咖啡來大手大腳,探訪一家店至少也要嘗三樣:濃咖啡+卡布奇諾+單品,但碰到有些進了些似乎很高大上的豆子/買了似乎很高大上的機器/名氣超大,朋友圈超火,但烘焙和衝煮一蹋糊塗/品質超爛/全丟給兼職學生亂煮的店,還隨便開不合理的價錢......這種店小編保證拍桌子走人,我管你後臺多硬!
還有動不動就勸別人剁手敗家的店......總愛把衝煮失誤歸咎於器材的不足,結果不就是神器一堆,咖啡一樣難喝......這樣真的好嗎?
以上就是小編的任性咖啡館好壞準則。
最後,祝大家的咖啡館尋覓之旅,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祕密咖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