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別誤會哈,“打泡”(打發奶泡)是咖啡師的日常工作,但凡有客人點卡布奇諾或拿鐵等含牛奶的意式咖啡,都得打一打,但如何完美的“打泡”呢?本文從歷史淵源到牛奶特性到手把手教程都有,請收好慢慢修煉吧:)
①濃縮咖啡與牛奶的完美邂逅
濃縮咖啡和牛奶是絕對的天作之合,前者有果香、焦糖味和巧克力味等特性,後者是健康的日常飲品,兩者混合衍生出的太妃糖味、巧克力味和乾果味等,實在是一種喝了就不想停下來的飲品。濃縮咖啡配牛奶是很多人理想的早餐替代品,提供了早上所需的卡路里和主要的礦物質。
從濃縮咖啡灑奶昔到打進杯裏以緩和純濃縮咖啡的奶泡或奶衣,濃縮咖啡與牛奶的搭配涵蓋廣泛。到了今天,咖啡館裏提供的咖啡飲品實際上大部分是牛奶。實話實說,有些咖啡連鎖店越來越擅長用多得嚇人的牛奶和額外的調味料(通常是甜味劑)來掩蓋咖啡的風味。但話又說回來,即使在精品咖啡館裏,牛奶之於成品的品質也相當重要,作爲飲品的組成部分,它雅緻而細膩,同時,它又是控制飲品溫度的重要中間物。
濃縮咖啡不是這一切的開始,更不是結束。你可能想不到,人類調配咖啡與牛奶的歷史已有大約300 年之久。
歷史:咖啡與牛奶的親密關係
咖啡與牛奶(或乳脂)一直是天生的好夥伴。早在18 世紀,人們就開始把它們組合到一起。但這麼做並非爲了享受其本身的滋味,在當時,只有孩子、老人和病人才會喝這種飲料。基於同樣的理由,牛奶與茶的混合飲料也在同時期興起。身子不舒服?咖啡裏放點牛奶吧!後來,人們又開始往咖啡里加乳脂,漸漸創造出一種搭配隨性的飲品。
1727 年,英國曆史學家詹姆斯· 道格拉斯曾寫道,很多人討厭黑咖啡的濃烈苦味,更喜歡“給咖啡加糖或加奶”。特里斯特拉姆· 項狄是勞倫斯· 斯特恩於18 世紀60 年代發表的喜劇小說的同名主人公,他就特別喜歡喝“兩杯咖啡牛奶”,認爲這種飲料“太值得掏錢嚐嚐了。但必須得把牛奶和咖啡一塊煮,否則咖啡還是咖啡、牛奶還是牛奶”。
我個人覺得煮熟的牛奶大多不好喝。這些早期的嘗試究竟有沒有發明拿鐵咖啡還有待考證,而咖啡與牛奶的完美結合直到20 世紀中葉意式咖啡機進入成熟期才真正到來。
牛奶與意式咖啡機結成好夥伴有三大理由。第一,喝奶爲了水合作用,喝咖啡爲了吸收咖啡因,兩者得以同時進行,相當節省時間。溫牛奶和熱濃縮咖啡混合的飲料幾口就能喝下去,對一大早匆匆忙忙的人來說,這就是相當好的杯中早餐。第二,牛奶多多少少能給飲料降溫,傳統的意大利式拿鐵咖啡效果尤其顯著。也就是說,你可以大口痛飲,基本不用太擔心燙壞嘴。第三,經濟效益好。如果一口袋零錢只能換來一杯25 毫升,僅僅多了點咖啡因和咖啡味的東西,換了誰可能都不大樂意。但如果你把這杯飲料變大了,可以慢慢咂摸滋味,自然會很好賣。因爲喝咖啡的時間大大延長,咖啡不再是倚在吧檯上、買好一杯喝完就走的快節奏買賣。咖啡館也由此發現了商機,隨咖啡同時銷售點心、蛋糕、甜甜圈等食物。濃縮咖啡加奶飲品讓所有人皆大歡喜。
②各種類型的牛奶
牛奶是由脂肪球體及礦物質、蛋白質、酸類、糖類和鹽類等混合物組成的乳濁液。乳清蛋白和β—乳球蛋白控制住脂肪球體後使其懸浮在水中,牛奶因此成爲穩定的物質。脂肪與水的混合使牛奶變得不透明,乳濁液對光的折射又讓它看上去模糊不清。
你喝進肚裏的牛奶幾乎必然經過巴氏消毒法殺菌。巴氏消毒法能殺死99.999% 的細菌,使牛奶產品的保質期從3 天延長至3 周左右。標準的巴氏消毒法,即高溫短時消毒法(HTST)能迅速將牛奶加熱至72℃並維持15 秒時間以殺死細菌。巴氏消毒法當然也有缺點,它破壞了牛奶中的一部分乳清蛋白,降低了礦物質含量。
“保久乳”或超高溫消毒法(UHT)將牛奶加熱至超高的135℃達2 秒,再利用高溫蒸汽噴氣和真空裝置冷卻降溫。超高溫消毒法牛奶在歐洲(英國是個大例外)很流行,但我認爲它遠遠不如普通的巴氏奶。
微過濾法把牛奶中的乳脂分離出去後單獨進行巴氏消毒。稀薄的乳清可以穿過細小的孔徑,細菌孢子被過濾在外,此時再把乳脂混進來。這種消毒法清理有害細菌的效果略差,但牛奶本身的天然礦物質和蛋白質含量大部分得以保留。
許多牛奶品牌同樣要做均質化處理。在極細的管道中對流淌的牛奶進行烘烤加熱,脂肪分子就分解成了小顆粒。牛奶中的蛋白質固定住了這些小顆粒,使其繼續保持乳濁液狀態。經過這些加工,牛奶變得絲般順滑;雖然味道比未經均質化處理的牛奶差了些,好在再也不會分層了。我還沒怎麼老,所以依然記得那些未經均質化處理的瓶裝奶經常會因爲乳脂分層而堵住瓶子的頸口。
我一直喜歡用全脂牛奶製作卡布奇諾、拿鐵和平白咖啡。高含量的脂肪讓牛奶看起來增了幾分絲般柔順和光滑稠密,嚐起來的感覺相當明顯,滋味也更醇郁。但世間事往往就是這樣,最好喫的東西總會有人指責它對健康不利。對於那些擔心脂肪含量的人,他們大可以去買脫脂或半脫脂牛奶。爲了不對品質妥協,我倒是寧願爲多出的一兩克膳食脂肪犧牲一下。
全脂牛奶含3.25 —— 3.5% 的脂肪,脫脂牛奶約含1%。一杯標準的拿鐵咖啡需要約150 毫升的牛奶,也就是說,用全脂牛奶和脫脂牛奶製作拿鐵,脂肪量分別是5 克和1.5 克,即每份咖啡相差3.5克。如果作個類比,一包150 克的堅果含70 克脂肪,相當於全脂和脫脂拿鐵脂肪量差值的20 倍。而且最新的研究還顯示,牛奶的加工環節越少對人體越健康,跟脂肪含量其實沒關係。
有些牛奶天生就是低脂奶。新西蘭的奶牛被有選擇性地餵養,因此直接從乳房接出來的牛奶就是脂肪量1% 的低脂奶。傳統觀念認爲脂肪對人體有害,高脂膳食甚至導致心臟病風險上升,但有些研究對此持不同意見,認爲老觀念完全錯了。
正確地蒸制牛奶可以使微小的氣泡和溫熱的液體很好地結合出香甜的味道和輕盈的質感。大型咖啡連鎖店時常出現牛奶過熱的現象,實在讓人鬱悶。咖啡裏的灼燒口感就是過熱奶的明證,或者確切點說,被高溫折磨的牛奶會在拉花杯裏大聲尖叫,發出隆隆的噪音。加奶類濃縮咖啡飲品不應該太燙,但很多固執的咖啡食客(英國尤其多)堅持要求他們的牛奶應該達到岩漿般的溫度,並不在乎風味損失了多少。飲用奶的溫度不單單關乎味覺感知的熱度,溫度既是創造力又是破壞力,想要讓成品的自然甜味最大化,必須對其嚴格控制。以恰當的溫度處理牛奶也不難,加熱不要超過70℃存放在溫熱的杯中並儘快喝掉。
泡沫
水和空氣在常規條件下難以均勻混合,需要表面活性劑將二者綁在一起。用攪拌器打乳脂時,乳脂裏的脂肪充當了表面活性劑的角色,小氣泡和水就能與餘下的乳脂構成整體。攪拌時打入的空氣撐開了乳脂中的脂肪,使乳脂變厚。由於乳脂的混合結構越來越輕,水也愈發難以流走。
奶泡由蛋白質固定成形(一段時間內),而非脂肪,其道理與蛋白塑形的蛋白霜差不多。牛奶一被加熱,彈簧狀的蛋白質就開始解體變性。
與乳脂和蛋白相比,牛奶中的蛋白質僅能勉強維持住泡沫的形態,因此奶泡通常稀薄多水、極易流失。流失狀態的泡沫越來越輕,直到最終變成浮在液體表面的超輕型蛛網結構體。這一過程隨蒸制牛奶的結束而開始,因此只要放上幾分鐘,之前乳脂感滿滿的卡布奇諾就開始分層,最後變成一杯泡沫在上牛奶和咖啡在下的輕亮飲料。很多人覺得這種“一層泡沫浮在頂上”的卡布奇諾很正宗。但我向你保證,奶泡和咖啡完美結合(也就是還沒來得及“分層”)的卡布奇諾,不會在啜飲的時候弄出一圈令人尷尬的白鬍子,帶給你的賞味感官享受也更多。
如前文所述,液體越稠厚越不用擔心水的流失問題,所以全脂牛奶的奶泡比脫脂牛奶堅挺得多。另外,因爲脫脂牛奶的脂肪含量較低,對蛋白泡沫穩定性的抑制作用不強,所以反倒更容易發泡。
牛奶必須保存在冰箱裏。冷藏牛奶的保鮮期更長毋庸置疑,而用冷牛奶打泡也會輕鬆許多。原因很簡單,在達到默認的溫度前,你有更長的時間“打發”(注入空氣)牛奶。
拉花杯一定要乾淨。拉花杯的具體形狀和尺寸依個人喜好而定,根據金屬的吸熱規律,越厚實的拉花杯熱得越慢。可用夾式溫度探頭監測拉花杯杯內的受熱情況。簡單的模擬式溫度探頭也挺好用,但我更喜歡反應快速、提供數碼讀數的紅外探頭。只要熟能生巧,單憑聆聽和觀察(實際上主要靠聽)就能掌握溫度情況,探頭也就用不上了。
隨著有控制地注入空氣,牛奶開始猛烈地打旋和伸展,所產生的力量使微小的氣泡分解在牛奶裏,短時間內呈懸浮狀態。與空氣充分混合的牛奶常被稱爲“微奶泡”,因爲氣泡已經相當緊密地與牛奶融爲一體,肉眼完全不可見。此時的牛奶看上去更厚、更有乳脂感。千萬不要重新加熱牛奶,否則二次受熱的蛋白質就不起作用了,而且味道也會變差。
以下步驟介紹瞭如何使用意式咖啡機的附件蒸汽棒爲拉花杯裏的牛奶打泡,以及如何把牛奶加熱到你需要的溫度。
① 將牛奶倒入拉花杯,至少半滿。一定記住別二次加熱牛奶,所以需要多少就加多少。
② 清洗意式咖啡機的蒸汽棒,放掉殘留的冷凝水。
③ 保證蒸汽棒的尖端剛好插入牛奶表面,滿功率啓動。如果牛奶的量特別少,可以稍稍降
低功率。
④ 開始打泡,沿拉花杯的內周控制蒸汽流的方向,把奶打成漩渦狀。
⑤ 加大蒸汽送氣量,把蒸汽棒的尖端拉到牛奶表面,除了奶液攪動的噪音,還應能聽到尖銳的“爆裂聲”。此時應該看不見任何的大氣泡。
⑥ 繼續旋轉牛奶並打泡。一旦到了40℃,可自由流動的脂肪會來搗亂,牛奶就很難打得動了。
⑦ 把蒸汽棒深插進牛奶,左手繼續保持旋轉,一直進行到65℃
⑧ 立即關閉蒸汽棒。
⑨ 輕輕敲打拉花杯,讓表面的泡沫裂掉。
⑩ 以圓周軌跡快速用力旋動奶泡,使空氣、水、奶充分結合,迅速倒入咖啡。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