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在1945年,當時派駐當地的日本士兵在蘇門答臘島喝到當地出產的咖啡,覺得非常好喝,便想向小販詢問咖啡的名稱,但因爲語言不通,那個曼特寧族的小販誤以爲是問他從哪裏來的,
因此便回答“曼特寧”。
數年後退伍的日本軍人依舊念念不忘這美好的滋味,便前往蘇門達臘詢問出口當地的“曼特寧咖啡”至日本,進而盛行至今。
亞洲區的印尼蘇門答臘林冬黃金曼特寧,是衆多喝濃郁咖啡的愛好豆,一口喝下去如蜜汁般的甜味,帶有輕柔的苦質,產生了陣陣的甘甜香氣跟喉韻,此豆擁有很好的甜質及回甘的特質。
曼特寧曾被譽爲世界上最棒的獨特剝溼法咖啡豆。
臺灣對曼特寧咖啡評價極高,是單品咖啡接受度最高的咖啡產品之一,可說是僅次於日本。
現今只要是印尼采收的咖啡紅櫻桃果子經過獨特剝溼法後處理製作的咖啡生豆,都會冠上曼特寧咖啡豆銷售。
舊世界咖啡產國持續不斷爲我們帶來古早味多元豐富振幅寬廣的奇妙味覺體驗,讓我們感受到咖啡世界的源遠流長與複雜多變。那麼新世界的咖啡又是怎樣一幅景象呢?
小one對於新舊世界的劃分主要秉持臺灣咖啡大師韓懷宗先生的理念,以18世紀歐洲列強開始殖民侵略爲時間進行分割。這樣來講,新世界的咖啡產國主要以印尼、加勒比海域列島、中南美各國以及肯尼亞等非洲新興咖啡產國爲代表了。
新世界的咖啡產國最爲顯著的特徵是咖啡豆種較爲單一,普遍以產量優先、風味輔從爲原則進行品種改良。歷經300多年的發展,新世界對咖啡品種的追逐大致爲以下順序:鐵比卡(Typica)-波旁(Bourbon)-卡杜拉(Caturra)-卡蒂姆(Catimor)-卡杜艾(Catuai)-帕卡馬拉(Pacamara)和瑰夏(Geisha)。
目前新世界的三大類咖啡品種大致爲:‘普通低端商用品種’,以卡蒂姆爲主,產量極大,抗病耐寒,但喝來尾端雜苦味稍重;‘高級商用豆種’,如鐵比卡、波旁、卡杜拉、卡杜艾、S28與S34,產量不大,如栽培處理得體同樣風味優雅;‘精品級別品種’,以瑰夏和帕卡馬拉爲領,染病率極高,處理工藝複雜,產量極低,但其迷人風味堪稱絕品。
新世界的咖啡產地除改良咖啡品種外,還誕生了許多處理工藝,如水洗、半水洗、蜜處理等因地制宜的咖啡生豆處理工藝,此舉有利有弊,提升了咖啡品質穩定性和風味乾淨度,但也犧牲了優質野味的振幅。
下面我們挑選知名產地,分篇章詳述新世界咖啡產地,就先從印尼開始吧——
印尼的咖啡種植始於1696-1699年荷蘭屬東印度公司對錫蘭的鐵比卡移植到爪哇。爪哇作爲印尼咖啡之旅的第一站爲人們所熟悉,但今天的爪哇多種植羅布斯塔咖啡豆。隨後荷蘭人發現蘇門答臘島比爪哇島面積大、喂毒氣候更適合鐵比卡生長,且其地理位置更方便咖啡向歐洲運輸,於是1835年,一批來自爪哇的鐵比卡咖啡樹苗在蘇門答臘島西海岸的納塔爾地區(Natal)卸下,然後運往曼代寧高地(Mandailing)進行培育。這就是鼎鼎有名的曼特寧咖啡(Mandehling)的前身,得名爲何不同蓋因二戰時期日本兵語言不通造成的誤會,多年來以訛傳訛,反成爲正名。
到1888年,曼代寧高地的鐵比卡樹苗引至條件更適宜的蘇北省多巴湖區(Lake Toba),成爲曼特寧咖啡的主要產地,而曼代寧高地則逐漸淪爲羅布斯塔產區。1924年,亞齊省(Aceh)的塔瓦湖從多巴湖引進鐵比卡種植,即今日傳唱的曼特寧咖啡。然而因爲二戰,以及印尼國內政治動盪,一直到2005年因印尼大海嘯而促使亞齊和平,印尼曼特寧才得以重新崛起,大規模開放出口,爲精品咖啡世界繼續發出光芒。
印尼曼特寧因其卓越的醇厚度而爲世界咖啡迷們所喜愛,今日印尼有“兩湖兩曼”的傳奇,即蘇北省多巴湖出品的曼特寧和亞齊塔瓦湖出品的曼特寧咖啡。前者喝來較悶香、低沉、略帶仙草味,後者則果酸較明亮,偶有香杉或木質味。
印尼咖啡還有一大亮點,其他產區種植出品的低端咖啡豆種在印尼亞齊卻能大方光彩。亞齊的種間混血豆種,例如蒂姆、卡蒂姆,喝來醇香厚重,焦糖與果香明顯,略帶木質味與草藥味,被譽爲蘇門答臘經典地域之味。這源於印尼特有的溼刨法處理工藝,短短2-4天就將咖啡豆去殼乾燥至含水率12%-13%,遠低於中南美及非洲的日曬及水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