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業角度來看星巴克的咖啡豆是否烘培過度了?故意過度烘培原因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咖啡烘焙 > 2024-06-03 05:29:23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李名茗

  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69567/answer/13511189

  來源:知乎

  爲了不是最新鮮的豆子也可以出很重的咖啡豆焦香味。

  星巴克其實本質上是個賣牛奶的廠家,爲了讓世界各地,這麼多連鎖店都可以標準統一,做出一杯誘人的咖啡。

  他們用了三個策略

  1 咖啡品類以奶咖爲主(奶加的多,糖加的多,誰都會覺得好喝)

  2 店內使用自動咖啡機沖泡。不客氣的說,星巴克的咖啡師,根本就連意式咖啡的門都沒入,只是按按鈕就可以出一杯咖啡。

  3 重度烘焙的豆子。咖啡好喝的關鍵在於,咖啡豆的新鮮度。星巴克這麼多店,這麼大的片區,是不可能,每家店附近都有烘豆廠的。所以,重度的烘焙,可以讓豆子在相對長一點的時間內也可以感覺香味濃郁。

  以上所說,並不針對星巴克,全球連鎖店,要統一標準只能這麼做。是沒有辦法中,權衡的最好辦法。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DimLau

  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69567/answer/13561095

  來源:知乎

  謝邀,只回答「故意過度烘焙」的可能原因:

  1、深度烘焙會讓對咖啡瞭解不深的客人覺得很有咖啡味;

  (我自己店裏用的咖啡豆烘焙程度比較淺,有時會被吐槽說「爲什麼都不苦啊/太淡了」 )

  2、對咖啡生豆要求降低,甚至不必去精挑細選幾種能取長補短的咖啡豆來拼配,隨便幾種咖啡豆做深度烘焙出來的咖啡風味都差不多,因爲深度烘焙會燒掉咖啡豆的大部分風味;

  3、對咖啡機操作人員要求低,幾乎可以忽略人爲因素而做出的穩定如一的咖啡(因爲你想用這種咖啡豆做出獨特風味都很難);

  4、深度烘焙的咖啡豆隨時間而變化的口感基本不會被察覺,所以便於長時間存放。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申少峯

  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69567/answer/54568464

  來源:知乎

  星巴克使用重烘焙是其傳統。其創始人師從於Alfred Peet,而Peet推崇重烘焙。

  Peet是來自於歐洲的移民,當Peet來到美國時,非常驚訝美國人竟然喝量大質低的咖啡——當時的咖啡商使用劣質的羅布斯塔豆,利用淺焙來加工咖啡豆,以減少水分的損失。Peet認爲不是美國人天生喜歡喝劣質咖啡,而是美國人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咖啡。

  Peet在加州伯克利開了一家咖啡烘焙店,通過重烘焙加工100%的阿拉比卡豆,認爲只有最好的阿拉比卡才能經受得了重烘焙。Peet的店只供應新鮮烘焙的咖啡豆,並教授人們使用法壓壺製作咖啡。

  1971年,三個西雅圖的年輕人決定在西雅圖開一個供應新鮮烘焙咖啡豆的店,起名叫星巴克(Starbucks)。因爲星巴克的創始人曾經師從於Peet,所以星巴克也繼承了Peet的重烘焙方式。

  後來星巴克的一位前員工——霍華德·舒爾茨——與一些投資者從星巴克創始人手中收購了星巴克咖啡,而星巴克的創始人則買下了Peet的咖啡店。

  星巴克自認爲Peet的傳人,推崇重烘焙,並且在店中出售法壓壺。

2015-11-03 14:22:53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