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文化 > 2024-11-21 20:14:06
我每天早晨6點準時起牀,喝一杯咖啡就出門開始一天的工作。7點半我會開着那輛咖農們都熟悉了的綠色切諾基,駕車盤旋在雲南普洱地區的山路上。雖然密閉的車內總是湧動着熱帶山地季風氣候特有的潮熱,到達最近的村落也要耗時兩個小時,孤獨、重複的行程令常人難以忍受,但對我來說卻總有說不出的興奮和激動,且一直樂此不疲。因爲我實在是太熱愛農村生活,也太享受雲南獨有的咖啡風景。
一百多年前,雲南還沒有一顆咖啡樹。最早的咖啡種於1902年由法國傳教士引入,至今賓川縣朱苦拉鄉仍生長着有90多年樹齡的咖啡樹24株。如果你是真正地道的咖啡愛好者,來雲南千萬不要錯過這道珍稀的“古董咖啡樹”好風景。1914年瑞麗景頗族邊民又從緬甸引進了咖啡種到弄賢寨。一百多年後,雲南咖啡種植和產量均佔到全國總量的98%以上,成了中國優質咖啡原料基地,成爲歐美、日本等國際市場的搶手貨。雲南咖啡主要分佈在怒江和瀾滄江河谷地帶,這裏常年雲霧繚繞,山路崎嶇而險要,到抵達咖啡園,常常需要數小時的翻山越嶺。但也就是這樣的艱難歷程,讓我眼前的咖啡風景更加與衆不同和豐碩唯美,那綴滿枝頭的咖啡果實,彷彿就是對我們這些不怕喫苦的咖啡從業者的最好獎賞。
在這樣的地區開展咖啡種植事業時,我們有幸遇到了很多美麗的風景,同時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挑戰。不但需要我有嫺熟地駕駛技術,才能開着越野車翻山越嶺在這相對高度可達3000米的山區。而且有很多時候,爲了抵達更偏遠的咖啡種植園,還需要步行,甚至也用盡了當地居民能想出來的各種交通方式。當我和我的中國搭檔侯家志在四處“雲遊”拜訪偏遠村落的農戶時,我會隨身攜帶着一幅已經被圈畫繁複的“咖啡地圖”,上面記錄着待開發的咖啡種植村落、相熟咖農的名字和信息,以及父親曾經走過的足跡。隨着我們的探索一步步深入,這張“咖啡地圖”上記錄了越來越多的地名,也帶領着我們領略更多獨特的人文風景。
當我們走訪到人跡罕至的地方時,總有一種偶入祕境的感覺。常常不得不讚嘆的那些雖偏遠卻有着獨特風景的地方,那裏的人們依然居住在古老、美麗的院落中,種植甘蔗、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用以維持生計。雖然他們有意引進咖啡作爲一種新的經濟作物,或已嘗試過種植咖啡,但卻總是因爲缺乏咖啡種植知識導致了嘗試失敗。而我們的及時訪問和持續進行的培訓和技術支持,就會幫助他們擺脫困境,並讓他們從此走上致富的道路。這一切就是我們克服種種困難跋山涉水而來的意義了。
現在,只要你行走在雲南普洱地區傣族寨村落中,咖啡樹隨處可見。紅土高原的陽光濃烈阻擋不了咖農在咖啡園中的辛勤勞作,狹窄而泥濘的寨路也阻擋不了雀巢的咖啡種植持術走入每一個偏僻相對落後的村落。如果不是因爲公司有嚴格的紀律,我每天都會被村子裏的咖農們搶去家中喫飯喝酒了。雀巢規定,不能喫咖農一口飯,不能喝一口水,所以當我們向咖農進行培訓,到田裏看咖啡樹,或幫助解決一些與咖啡有關的問題時,從來都是自己花錢喫飯,我們所做的一切培訓和諮詢都是免費的。
九月底是當地農民的收穫忙季的序曲。已經到了傳統作物的收穫季節,比如水稻、玉米、香蕉等,當然,也是咖啡的收穫季節。不管你走到哪兒,都能看到田裏一片收穫的忙碌景象,到處都是正在晾曬乾燥的新鮮咖啡豆。在偏遠的地區,所有這些生產活動還要使用傳統的方式,包括生產過程中的畜力運輸。所以,在咖啡的收購季節,常常可以看到咖農們趕着馬車牛車,載着品質上乘的小粒種咖啡豆趕來雀巢咖啡的收購站,這也成爲當季引人注目的獨特風景線。
緊挨着我們的辦公樓有棵茂盛的咖啡樹,這棵樹是雀巢咖啡農藝站進入普洱時,我們自己親手種下的。在辦公室的廚房我就可以看到這顆樹結出的果實,青青紅紅的非常誘人。我會把咖啡果實晾曬在屋外,並用它們磨出了代表自己心意的咖啡送給我最親密的朋友——咖農們,一起分享我們辛苦工作的珍貴醇香。普洱,在這片以茶葉命名的土地上,咖啡就這麼生根發芽了。在雲南廣袤的熱帶雨林和高山森林景觀中,咖啡園已經成爲一道不可多得的最亮麗風景。
2014-07-09 11:21:03 責任編輯:未知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亞洲產區
美洲產區
中美洲產區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