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費場景充分
客流大且穩定是MALL的“基本技能點”,在傳統百貨業的寒冬期,集購物、餐飲、娛樂於一身的城市購物綜合體卻愈發火爆。
值得注意的是 ,MALL中購物、餐飲、娛樂“5:2:3”的黃金比例正在向“1:1:1”的消費模式趨近,有些購物中心甚至把餐飲比重提升至40%以上。
越來越多的餐飲、娛樂場所進駐購物中心
飲品店和餐相輔相成,根據自身定位,無論你是咖啡館加餐、奶茶店外帶還是下午茶休閒,都能在“餐飲、購物、娛樂”中找到相應的(甚至不止一個)消費場景匹配。
一方面,“喫一頓、逛一逛、看電影、聊近況”成爲消費者到購物中心“套餐式”的休閒方式;另外,帶着消費預期進入,特定場景下容易形成剛性需求,客流轉化率相對較高。
2、管理配套省心
MALL一系列相應的配套服務完善,可以讓前期準備工作減少很多。
開家飲品店,需要和工商、消防、衛生、環保等相關部門打交道,購物中心作爲整體項目,已經在前期有了初步的交涉。
還有一點是停車位足夠支持。別小看這個細節,啡姐瞭解到的一家咖啡店,出品、環境都不錯、人氣一直很高——直到門口的空地不能再停車。
3、營銷能力強大
購物中心往往有強悍的營銷策劃團隊,配合節假日、換季(甚至自立名目),能創造出一波又一波的消費高峯。
再搞些配套的主題展覽,客流量激增,也會給飲品店本身帶來傳播機會。
爲增加流量,商場本身就會策劃很多活動
並且,還無需額外成本哦。
4、品牌溢價提升
我們曾經報道過一個初創茶飲品牌“肆伍客”,飲品價位7—13元左右,選址上一點兒不含糊,直奔當地最有檔次的商場之一。
品牌高度立即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這往往出於品牌高度的考量——
高端mall本身的定位,無形中爲其中的品牌提供了背書,長遠來看,增加了入駐品牌的溢價能力,成爲不少品牌樹立形象的催化劑。
B面:把店開在MALL真有說的那麼好?
1、租金貴,小店議價能力差
拿體量相對更大的咖啡館來說,目前區域型購物中心有四五家已是標配——當然,你常看見的是星巴克、太平洋咖啡、costa等連鎖品牌。
購物中心對這些品牌通常不收取固定租金,採用流水倒扣的方式賺取收成,抽成比例約在8%-12%左右。爲了吸引它們進入,甚至還會給予一些專修補貼等優惠政策。
一家新開的小店也想這樣?基本沒戲。
租金高、物業收費高、裝修要求高,都直接指向經營成本,即使咬咬牙忍了,所獲得的位置也可能是大牌們“挑剩下的”——不在主要動線上,戶型不合理、遠離電梯口……
2、店中店,顧客多一次選擇
一旦進入了購物中心,這意味着,基本上飲品店就和該項目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
利潤需要共進退
除了個別臨街,大部分商鋪是“店中店”的形式,即消費者先要選擇進入這家購物中心,纔有在飲品店消費的可能。
消費者會不會進購物中心就至關重要,一旦缺乏人氣,對進入其中的店面來說可能是毀滅性的。
殘酷點說,購物中心榮你不一定能榮,但一損可是俱損的。
3、品牌多,競爭壓力大
購物中心是品牌的集中地,競爭就顯得尤爲更激烈。
如果在同一層,有個和你飲品店同品類、但更具知名度的主力品牌,在自家店門口看着人家店的客流悵然若失,可能就是你每天的日常。
少了空間的區隔,和不一個重量級的“正面交鋒”,出路也許只能是找差異化謀轉型,而這又繼續走向了未知。
4、不自由,經營方式受限
購物中心裏的店面,營業時間、空間利用、甚至宣傳方式往往都要配合項目走,自由度低了很多。
看着街角、社區的小小咖啡館,早上三明治牛奶套餐、中午便當賣的飛起,晚上搖身一變成了清吧,門口時不時還放倆室外觀景位。
10:00開門22:00鎖門走人的你,該慶幸自己營業時間規律嗎?
那麼:真的想進Mall需要注意什麼?
1、項目綜合實力+自我定位
該項目的佈局規劃是什麼?主力店類型有哪些?能確定進入的品牌(不侷限於餐飲類)是什麼?配套設施是否齊全?開發商曾經的項目情況如何?
知名開發商的購物中心項目是會加分,但與之對應的,是你對自己飲品店進行精準定位——走什麼風格理念?與購物中心是否匹配?
客流大,並不意味着都是你的目標客戶羣。
喜茶創始人聶雲宸在選址上有這樣一個觀點:位置應該服務定位。傳統選址是“截取人流”,對於喜茶,選址標準意味着“選擇人流”,不應該想要每個人來買,而是該地方的人羣剛好是自己想要的。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