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眼下的中國市場,咖啡消費雖依然不夠普及,卻已經創造出全球最迅猛增長。於是市場風向也跟着變化,雖然有盈利不易、關店率不低等現實問題,但依舊擋不住玩家們的高漲熱情。
燥熱的市場
更貼近消費者的機會,illy也不願意放棄。這個一向在中國市場更偏重爲高檔酒店、餐飲品牌、咖啡館等提供咖啡原料的意大利咖啡品牌,如今要更深地扎進普通消費者堆裏。
日前,illy在杭州的精品咖啡店正式開門納客。店內除了銷售咖啡豆與咖啡粉,還將提供意式咖啡、輕食、簡餐、雞尾酒和咖啡杯等周邊產品。
顯然,這是更貼近當前市面上常見的咖啡館,而不僅僅是銷售咖啡原材料的門店。這意味着,illy大有逐漸轉向中國消費者市場之苗頭。
要知道,在此之前,illy在中國市場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樣。雖然illy的品牌早已叫響,但是其在中國75%的業務是來自於to B端的酒店餐飲企業。與此次杭州新店形式相像的概念店「意曼多」,至今只在全國開了4家。
而根據illy如今的計劃,未來將在北京、上海、大連等城市繼續開出更多新店。
illy態度的轉變,或許可以從其全球CEO Andrew Illy此前的言論中找到線索:「在中國,咖啡文化的風行先行於咖啡消費,這很有趣,遲早這會跟消費結合在一起。如果咖啡成爲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麼咖啡消費會真正興起。」
也許,在illy的眼中,這個時機已經到來。
有着類似想法的,恐怕不止illy一家。如今的咖啡店市場,局外的爭着入場,局內的忙着加碼,市場競爭空前火熱。
傳統玩家的典型代表當數美國的星巴克。線下門店瘋狂擴軍,線上佈局全面開啓。按照去年10月宣佈的計劃,到2021年,星巴克中國門店數量要增長一倍以上,達到5000家。
一直致力於挑戰星巴克的對手也是層出不窮、動作不斷。前有英國的Costa、麥當勞的麥咖啡等老牌玩家的兇猛擴張,後有中糧的「珂菲·諾」、漢堡王的King Coffee等新面孔的入局亮相。就連便利店,也或有現磨咖啡提供,或直接開闢出40—50平方米區域用於休閒咖啡吧經營。
但至少,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相比這些,有的是看似並不沾邊的玩家。
比如,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雲服務提供商阿里雲,和Costa聯合開了2家程序員主題咖啡館;有着同樣基因的網易也開出了自己的獨資主題咖啡廳「易間」,目標劍指「全國百家連鎖」。
此外,雜貨品牌無印良品,家電品牌飛利浦,美妝品牌香奈兒、芭比波朗、科顏氏等,也或已抵達戰場,或正在趕來的路上。
與此同時,資本也在幫着給這個市場加溫。幾天前,本土精品咖啡品牌Seesaw完成了4500 萬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完成後,Seesaw將向北京、深圳等城市擴張,把北上深店面增加到20家,進一步從獨立咖啡館品牌逐漸走出小衆,挺進人流更密集的核心商業區。
難逃的惡戰
玩家熱情高漲的背後是我國咖啡消費市場的不斷增長。
儘管目前中國人均每年僅消費4—5杯咖啡,不過相當於歐洲人均一天的咖啡消費量,整體普及度仍舊不高,但中國目前已經成爲世界咖啡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遠高於世界2%的增長速度。
在去年年底召開的第26屆世界咖啡科學大會上,業內人士預測,2018年後中國咖啡消費將迎來井噴時代。10年之內,中國咖啡消費市場可達到兆元人民幣。
然而,這個看似有「錢途」的市場,眼下卻並不是誰都能輕易賺到的。
早在幾年前,行業諮詢分析師、鉑瀾咖啡學院創始人齊鳴就向新金融觀察記者明確表示:「咖啡行業,特別是在一線城市,現在的利潤空間並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麼多。」房租、裝修、人工支出等綜合成本算下來,咖啡館盈利已經是個課題。
去年8月,自稱是全國首家「互聯網+金融」主題咖啡館、號稱國內「最貴」咖啡館的深圳克拉咖啡,就在運營不到1年後選擇了停業。一度有消息傳出,克拉咖啡每天的租金及運營成本超過3萬元,年運營成本更是超過千萬。
這並不是個例。據《咖門》與美團點評研究院推出的一份飲品行業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咖啡館數量突破10萬家,但全年負增長,淨閉店率達到13.5%。
齊鳴指出,就算是在中國市場風光了許久且有着2000餘家門店的星巴克,也早已脫離了「一覽衆山小」的狀態,整個市場,「對手遠比想像中要多」。
凌雁管理諮詢首席諮詢師林嶽也對新金融觀察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現在的競爭都是聰明的對手,實際上很多效仿的做法,包括很多營銷手法都是可以被學習的,這就很難保證品牌的獨特性。」
那麼,隨着玩家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惡戰也就在所難免。不少業內人士認爲,洗牌期或將來臨。
對此,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有所表態,指出在未來5年,因爲市場存在發展空間,諸多咖啡品牌的銷售都會有所增長。然而,5年後行業逐步發展成熟,可能會進入洗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