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咖啡含大量添加劑,並沒有提神效果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新聞 > 2024-06-03 04:20:23

  關注咖評(微信公衆號 vdailycom ) 發現美好咖啡館 開一家自己的小店

  速溶咖啡含多種化學添加成分 水中銀透過嶄新生物測試技術助檢測

  近年,咖啡熱潮風靡全球,不單成爲了飲食文化的新指標,更被喻爲身分的象徵。然而,連鎖咖啡的售價始終較速溶咖啡昂貴,而速溶咖啡的口味不斷推陳出新,衝調方便,不少咖啡族也愛當“咖啡調配師”,在辦公室或家中自行衝調。可是,在選擇速溶咖啡產品時,市民或忽略了速溶咖啡蘊含的一系列添加成分,攝取過量有機會構成健康風險。有見及此,水中銀於2017年5月,從超級市場及網上平臺(京東、天貓)採購了11個品牌,共30個暢銷速溶咖啡樣本作魚胚胎毒性檢測,當中包含了知名品牌如星巴克(Starbucks)、雀巢(Nestle)、益昌(AIK Cheong)、麥斯威爾(Maxwell)等。

速溶咖啡含大量添加劑,並沒有提神效果

  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梁先生指出:“即食文化於市場大熱,切合都市人急速的生活節奏。然而,即食要保持質量,仿效‘原裝’口味,須於配方加入不同食品添加劑來豐富口感,提升色、香、味。爲此,水中銀以全球首創的魚胚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爲速溶咖啡樣本進行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把產品安全屬性分爲三類:綠魚—黃魚—紅魚,發佈於轄下網上消費品安全信息平臺 —‘小魚親測’,讓消費者易於識別在零售店購買的產品其安全屬性。”

  有別於傳統化學測試,生物測試可於48小時內篩選超過1,000種有毒化學物及化學物混合後的“雞尾酒”效應,覆蓋不在恆常檢測範圍內的指標。當中,用作速溶咖啡急性毒物測試的斑馬魚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對斑馬魚胚胎有毒的物質,對人類也極有可能有害。

  “小魚親測”參考國際食品法典、歐盟、美國、中國及日本等多個國家與國際

  安全標準,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制定其安全準則:

  Ø綠魚代表“品質卓越”,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及禁用成分篩查中表現理想,

  消費者可以安心選購;

  Ø黃魚代表“基本合格”,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及禁用成分篩查中基本合格,

  消費者選購時要謹慎;

  Ø紅魚代表“有待改善”,產品於急性、慢性毒檢測及禁用成分篩查中存在一項或

  多項未達標準,建議消費者選購時要特別謹慎。

  三成速溶咖啡樣本未能通過生物毒性檢測東南亞生產地不及歐美

  “小魚親測”檢測結果顯示,在30個速溶咖啡樣本當中,13個樣本顯示爲綠魚(代表質量卓越)、7個樣本爲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0個樣本爲紅魚(代表有待改善)。

  價格而言,於採購的30個樣本當中,平均價格爲4港元/包。價格最低爲

  1港元/包,最高爲11.4港元/包,相差11倍。

  價格在2.7港元/包以下的樣本,綠魚佔4個(45%),黃魚佔2個(22%),紅魚佔3個(33%);

  價格範圍在2.7港元/包至3.8港元/包的樣本,綠魚佔5個(56%),黃魚佔1個(11%),紅魚佔3個(33%);

  價格在3.8港元/包以上的樣本,綠、黃、紅魚比例平均,分別佔4個(33.3%)。

  總括而言,高價格的樣本好壞參半,並不存在“越貴越安全”的必然定律;反之,價格

  中等的樣本,在是次檢測中表現較優勝。

  品牌生產地而言,東南亞(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與歐美(英國、德國等)相比下表現較差;東南亞的表現:綠魚佔3個(30%),黃魚佔4個(40%),紅魚佔3個(30%);歐美的表現:綠魚佔4個(67%),黃魚佔2個(33%),紅魚0個(0%);東亞(中國、日本、韓國等)生產的表現好壞參半,綠魚佔6個(43%),黃魚佔1個(7%),紅魚佔7個(50%)。

  速溶咖啡毒性比連鎖咖啡高 食品添加劑爲毒性源頭

  杜偉梁先生表示:“我們把速溶咖啡得出的測試結果跟咖啡數據庫作比較,發現在急性毒物測試中,速溶咖啡比連鎖咖啡的毒性高達1.8倍,當中無疑是一些成分產生了毒性反應。根據歐洲、美國及本地的食品標籤法規,各種配料、成分須按其用於食物包裝時所佔的重量或體積,由大至小依次表列。以速溶咖啡樣本的成分標籤作解說,近九成測試樣本均以食品添加劑爲首,包括最常見的奶精(植脂末)、砂糖、乳化劑、穩定劑;速溶咖啡粉往往排列在較後,甚至最後。部分樣本標籤更明確標示,速溶咖啡粉只佔總成分不足一成(5-9%),其餘九成均爲食品添加劑。”

  “另外,結果亦發現,泡沫咖啡(Cappuccino)的整體安全性最低,紅魚佔4個(57%),其次爲白咖啡(White Coffee),紅魚佔2個(40%)。透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泡沫咖啡(Cappuccino)的平均添加劑成分達15種,是速溶咖啡種類之冠,其次爲白咖啡,平均達11種,與“小魚親測”結果不謀而合。以此推論,食品添加劑的數目越多,通過“小魚親測”的速溶咖啡樣本相對下降。”

  杜偉梁先生指出,食品添加劑對食品工業而言十分重要,不單有助改善食品的穩定性、增加色、香、味,同時延長保質期。然而,某些化學成分卻有機會導致潛在健康風險。於速溶咖啡的成分標籤上,植脂末往往排行榜首,其主要成分包括氫化植物油、葡萄糖漿和酪蛋白。能增強咖啡的速溶性,注入水中能形成均勻的奶液狀,但實際上未必含牛奶。植脂末多半含有氫化脂肪及反式脂肪,過量攝入,可增加人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近年亦有科學研究證實,反式脂肪跟罹患阿茲海默症、不孕、乳癌、前列腺癌等有關。

  另外,速溶咖啡中的營養成分也值得關注,尤其脂肪、熱量及糖攝取量。糖分屬速溶咖啡主要成分之一,按照營養標籤所示,個別測試樣本的糖含量達19克/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糖攝取上限爲50克,即大概10茶匙糖,若以三餐計算,糖攝取量很有可能超標。另外,於14個有明確標示糖分的檢測樣本中,糖含量介乎0.6克/包到19克/包。根據產品包裝上的衝調指引,發現8個樣本的糖分含量超過食物安全中心的指引,即每100毫升的飲品,糖分不應高於5克;然而,超標樣本的糖分爲6克到10克不等。《Nature》科學雜誌於2012年發表的《砂糖的毒性真相》中表明,糖會令人上癮,過量攝入會造成癡肥、糖尿病、心臟病和肝病等疾病。

  杜偉梁先生提醒消費者:“消費者選購速溶咖啡時,可多留意包裝上的營養及成分標籤,儘量揀選較少糖分及成分標示的產品。同時,市民可登上小魚親測,檢示通過急性毒、慢性毒檢測及禁用成分篩查的‘綠魚’品牌,作更安心的購買選擇。”

  左起:水中銀首席執行官杜偉梁先生、首席技術官陳雪平小姐、首席商務官陳子翔先生

  關於水中銀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於2010年成立,願景是“智慧測試,安心選擇,美好世界”。公司獲多家投資機構(包括美商中經合集團、英諾資本、香港城市大學基金、香江集團、六合集團、Bridgefield Global Limited, Babaluba Industries Group以及多個投資銀行家)等大力支持。科研與管理團隊擁有包括劍橋、麻省理工、斯坦福、香港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等院校機構的學歷,並全部擁有研究生或博士學位。國際科學家委員由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瑞典、新加坡與香港的世界權威科學家組成,他們參與評選,制定與推廣多個國際標準。公司成立以來獲得多個地區與國際性大獎,包括“第43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全球至高榮譽大獎”,“2015年達沃斯全球創新先鋒”,“滙豐青年企業家獎亞洲總冠軍”、“李光耀全球商業大賽季軍”、“中東全球發明大會金獎”、“世界智慧財產權發明家獎”、“韓國發明金獎”、“香港工商業科技成就獎”並被香港政府評爲“過去十年科技示範項目”。公司一直以來致力提供世界領先的創新的檢測方法,加強食品、藥品、化妝品與水體環境的安全,成功研發並商業化了多項全球首創的技術,例如轉基因發光魚測試慢性毒,斑馬魚測試急性毒。實驗室自2013年起獲得國際標淮(ISO17025)認證,是亞洲唯一一家可以提供魚胚胎毒性測試(FET)的測試中心,實驗結果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與經濟體受官方認可。服務的對像包括國內外領先的檢測中心,政府機構與國際大型的化妝品集團和食品集團,相關技術在這些集團與政府的支援下正在發展成地區與國際性標淮,是香港本土研發的技術成功被國內外頂尖科研與商業機構採納,並邁向發展成爲國際標準的經典案例。

  關於小魚親測

  “小魚親測”以消費者身分,定期在大型超級市場、連鎖店、網上貨架抽樣購買不同類型的食、用品,通過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進行檢測。參考歐盟、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及多個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及中國等地國際安全標準,通過同類產品的橫向比較,把產品檢測結果的安全屬性分爲三類結果:綠魚—黃魚—紅魚。“小魚親測”的營運概念在於表揚達質量卓越標準的企業及產品,同時鼓勵未達標的企業及品牌積極改善其產品質量,讓消費者更放心選購,並幫助品牌建立長遠效益。

  水中銀部分全球領先生物測試Testing 2.0技術簡單介紹

  1.鯖鱂魚胚胎慢性毒物測試

  水中銀將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熒光蛋白基因轉入到鯖鱂魚胚胎中,並經過8年時間將其穩定超過十代,測試穩定性與準確性已經獲得國際認可。水中銀獨家擁有應用轉基因鯖鱂魚胚胎測試類雌激素的專利技術。類雌激素(包括農藥,獸藥,抗生素,激素,塑化劑,有機持續污染物等)會擾亂雌激素內分泌系統,已證實與癌症、不育、兒童性早熟、智商降低,神經系統紊亂,糖尿病有關。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和美國環保局認爲:類雌激素已成爲繼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和臭氧層破壞之後第三大嚴重威脅人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危害。樣品前處理後會用轉基因鯖鱂魚胚胎進行測試。當遇到慢性毒物(類雌激素)時,轉基因魚胚胎將發出不同強度的綠色熒光,熒光強度能夠量化有害物質,從而根據世界衛生組標淮(WHO/FAO)評估對人體的安全風險。

  2.斑馬魚急性毒物測試

  斑馬魚胚胎測試技術榮登世界頂級科學雜誌(Nature)封面文章。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研究結果指出,斑馬魚和人類致病相關基因擁有高達84%的相似度,且已證明能夠篩選超過1000種有毒化學品,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藥品的安全性與功效評估。

  因此,對斑馬魚胚胎有毒的物質,對人類也極有可能有害。當遇到有害物質,魚胚胎會出現異常,如頭部或尾部出現腫瘤,心臟水腫,嚴重情況魚胚胎直接死亡。

  產品進行前處理後會應用斑馬魚胚胎進行進行測試,以找出導致一半測試斑馬魚胚胎死亡的濃度(半致死濃度,LC50)。測試中對於斑馬魚胚胎死亡的定義遵照ISO15088和OECD TG 236標準。

  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中銀)的小魚親測平臺繼食用油、BB霜檢測發佈後,進軍咖啡領域,以港人發明,全球獨家“轉基因鯖鱂魚”及“斑馬魚”胚胎毒性測試技術爲市面速溶咖啡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在30個樣本當中,13個樣本顯示爲綠魚(代表質量卓越)、7個樣本爲黃魚(代表基本合格),10個樣本爲紅魚(代表有待改善)。就整體安全而言,東南亞生產的速溶咖啡品牌比歐美差;當中,泡沫咖啡(Cappuccino)的整體安全性最低,過半數樣本未能通過安全測試。另外,結果顯示,速溶咖啡的毒性水平比連鎖咖啡高達1.8倍。然而,部分測試樣本中的咖啡含量只佔總成分5-9%,並不是致毒源頭,推斷其毒性主要來自其餘九成的飲品添加劑,包括穩定劑、乳化劑、防凝結劑、調味劑等,建議消費者在選購速溶咖啡時放眼綠魚安全產品。

2017-07-14 10:37:21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