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主角是Kalita推出的波浪濾杯。
雖然也有人稱它爲蛋糕濾杯,但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波浪濾杯這個名字,一來是人家的名字本來就是叫Wave,和蛋糕完全八竿子打不著,二來是我認爲這東西實在很有趣,應該可以造成一股新的浪潮纔是。在我發表這篇文章之前已經有人用波浪濾杯在世界級的咖啡衝煮賽事中嶄露頭角,要再興風作浪的空間也不大,說穿了就只是跟風 XD
好啦,廢話不多說,大家拿把椅子過來慢慢看吧!
濾杯的材質是不鏽鋼,就材質上來看不是我會喜歡的那種,對於把金屬材質使用在咖啡衝煮器材上這件事情,我個人不太能適應,所以除了愛樂壓的金屬濾網之外,我向來很少入手金屬材質的衝煮工具。原因是在我之前的經驗當中,金屬材質的工具很容易會讓咖啡的味道變得太銳利,而那樣的風味表現不是我會喜歡的。
不過這顆波浪濾杯還真的有點顛覆我對金屬衝煮工具的想像。
濾杯底有個人字型的支架,理論上的功能應該是把濾紙撐高,同樣也有點導流的效果。
不過我手上的這個濾杯有根支架沒有完全對齊杯底的洞,就實際使用的的時候從那個洞流出來的流水流會偏向(白努力定理在咖啡器材上的實際應用?),從另外兩個洞流出來的水柱是垂直向下,只有這個洞流出來的咖啡會歪一邊。
這個差異在衝煮的過程中會不會有影響我不知道,因爲目前手上也沒有另一個對照組可以參考,在我的使用過程中確實有這個現象發生,我覺得也應該要說出來。如果你會在意這種小細節的話,也許其也材質的波浪濾杯會比較適合你的需求,至少壓模製作的作工會比較精準一點。
濾杯底部的三個洞。
把手的部分很貼心的用塑膠材質包覆起來,在衝煮完成之後也不會被高溫燙傷。
底座上的排氣孔。
我猜想是爲了在咖啡衝煮的過程中讓空氣可以流通所保留下來的,因爲有些使用者不一定會用下壺來進行衝煮,而是會直接把濾杯放在咖啡杯上。下壺的壺嘴也許還會有通道讓空氣流通,但咖啡杯的話就沒有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許”會影響衝煮的流速。
反正我是用kono的下壺,而且濾杯上已經有開孔,我也沒有那個心思去做這方面的實驗,也許大家有空的話可以自己在家裏試試看 XD
Kalita Wave的濾紙是專用的波浪濾紙,我打開包裝的時候有聞到一股淡淡的紙味,注入熱水的時候也有聞到。從網絡上的資料來看Kalita有推出另一種酸素漂白後的版本,也許買那個版本的紙味會比較少一些,如果這也可以比照之前我使用KONO濾紙的經驗的話。
波浪型的濾紙在拿取的時候比較會有問題,濾紙的造型比較特別,收納方式也和別的濾紙不同,造成濾紙間的密合度比較高,有的時候一個不小心就會拿到兩張。會不會在拿取的時候弄破濾紙?我個人就覺得還好,像我這種粗手重蹄的都過關了,相信大家應該也不會有太多問題纔是。
濾紙本身的張力會讓它自然膨起來,我覺得這個樣子滿好看的,就像是一朵花那樣。
第一次使用,我沒有事先打溼咖啡粉,除了在衝煮的過程中有聞到紙味之外,喝起來的口感沒有太多差異。
第一次試衝的咖啡豆是巴拿馬的哈特曼莊園長尾鵑微批次,這把豆子烘焙的時間接近一個月,就風味上來說變化已經不如剛烘好的時候那麼完整,整體來說會比較偏向甜味,花香的部分也減損一些。
不過對我來說,長尾鵑這把豆子本身就是一支很強調Body的咖啡,在其他濾杯上喝不太到的果酸在這個濾杯上有點被放大標示的感覺,body的層次被拉得更清晰甜味變得更清楚,但問題也在於尾段的烘焙感(或者說是苦味)也很容易跑出來。
沒關係,再做點修正就好。
對了,我還沒有說這次試用的衝煮設定:
咖啡粉:19g
刻度:小富士6
水溫:92℃
預計衝煮量:290ml
粉水比:1 比 15(挖塞!有夠濃)
悶蒸時注入的水量約40克,悶蒸時間沒有仔細抓,但應該不到10秒。之後持續用穩定的細水柱慢注水至200g,斷水一次,再用稍大的水柱進行注水至預定的水量。
第二次衝煮,先把濾紙打溼之後再說。
我不太喜歡把濾紙打溼的原因,最主要是我會藉由濾紙喫水的狀態來判斷悶蒸時咖啡粉裏的水怎麼流,大既也就知道咖啡粉發展的狀態,如果爲了要避免紙味而事先打溼濾紙的話,我會少掉一個觀察的指標,這也是我不喜歡事先把濾紙打溼的原因。
當然第二個原因就是,溼濾紙在倒咖啡粉的時候要更小心,不然咖啡粉沾在濾紙上的樣子會很難看,髒髒的好像自己很不專業那樣。
第二次衝煮,用的是來自盧旺達的木蘭珈納,這把豆子對我來說同樣是可以展現出厚重body的咖啡,剛入口的時候有點略帶柑橘調性的發酵感,以我個人的味覺經驗來說其實很像濃縮後金棗茶原汁還沒有加水的時候(可能這也是我偶爾會習慣性的找盧旺達咖啡的原因)。
相較於我最近比較常使用的梯型濾杯(田口護濾杯),Kalita Wave的層次感會比較明顯一點,梯型濾杯的口感整體來說會強調咖啡的中後段風味,果酸和香氣都要額外多花點心思去調整自己的衝煮手法才比較好表現。
就同樣的衝煮手法來說,Kalita Wave可以比較清楚的喝到果酸和Body的層次,咖啡本身的水果調性也比較容易被感受到。雖然香氣和果酸整體來說還是不如錐型濾杯那樣奔放,但是Body的層次卻又比錐型濾杯更明顯一些,如果要表現烘焙所造成的甜感的話,在同樣衝煮手法的情況下,也會再比錐型濾杯更厚重一點。
另外,我覺得這顆濾杯比較有趣的地方在於,因爲流速偏慢的原因,所以似乎不太需要刻意做悶蒸的動作,只要用細水柱緩慢的繞圈注水就好。至於之前提到避開苦味的方法,我會在衝煮尾段加大水柱來進行,如果你有其他方式可以達成的,用你自己的就好。
衝煮完成之後,我把用過的濾紙拿出來觀察粉層的狀態。
可以看到的是大部分的細粉都被留在濾紙凹陷的位置,凸出的部分雖然還是有,但相較於凹陷的部分就少很多,用肉眼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我覺得是個很聰明的設計。
以這顆波浪濾杯的特性來說,我會覺得它所追求的是一種風味的平衡感,可以很清楚的表現出咖啡每個階段的風味特色,整體來說是個很不錯的衝煮工具,能當做長久使用的衝煮夥伴。
只是對我來說,短時間內可能不會入手玩意兒的主要原因是:濾紙太貴。
從網絡上找到的價格來看,Kalita Wave的濾紙價格差不多是KONO錐型濾紙的兩倍,也幾乎就是KONO棉濾紙的價格了,一張接近3塊錢的售價,長久下來還是有點傷本的,不過這對於喜歡波浪濾杯的朋友們來說,應該算不了什麼啦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