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西〈Brazil〉
巴西的正式國名爲Federative_Republic_of_Brazil,政體爲聯邦共和國,首都歷經多次遷移後,目前位在巴西利亞〈Brasilia〉,全國分成二十一州、四地方及一個特別聯邦區〈巴西利亞〉。
人口總數約一億五千五百萬人,1990年世界排名第六順位,但由於國土廣大,所以平均的人口密度並不高。但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聚居於沿海和大城市。目前大多是人口都是葡萄牙和印地安或非洲人通婚的後裔。在葡萄牙人進駐巴西后印地安人大量減少,目前僅剩二十萬人,多分佈在亞馬遜流域。
因爲曾受到葡萄牙人的殖民,所以以葡萄牙語爲官方語言,雖說如此,但巴西的葡萄牙語與其發源地有很大的差異,此乃因受到印地安語和非洲語言的影響,有些地名、動植物名稱還延用了非洲語言。值得一提的是,儘管葡文和西班牙語看起來很類似,但發音卻有著極大的差異,不過巴西人大多數都聽的懂西班牙語;至於英語就比較不流行。
面積爲八百五十一萬平方公里,幾乎佔了南美總面積的一半,也是臺灣的兩百三十六倍大,是全世界第五大國家,僅次於加拿大、蘇俄、中國及美國。地形以高原和平原爲主,高原面積約佔全國得二分之一:北有圭亞那高原,東爲巴西高原。巴西高原爲全世界最大的高原,北低南高。巴西高原在往東是沿海平原,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另外圭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間是廣闊的亞馬遜平原,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
由於疆域遼闊,巴西的氣候具多樣性。赤道通過北部而南迴歸線貫穿南部,因此巴西氣候大致上分屬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三個氣候區。南端的中央高地氣候涼爽,屬於溫帶氣候;赤道雨林氣候主要分佈在北部及中北部地區的亞馬遜河流域;而東北區域之狹長的沿海平原,則爲副熱帶氣候。另外,東北部偏內陸的瑟道〈Sertao〉一帶,屬半乾燥氣候區,因爲雨季分部不均,容易有豪雨和週期性的旱災。整體氣候,除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以南冬季〈6月——8月〉會受寒流影響溫度較低,偶爾降雪外,其餘地區皆四季如春,氣候涼爽宜人,夏季從10月——3月是雨季,但全年都容易下雷陣雨〈熱雷雨〉。
〈2〉全世界咖啡產量第一大國
咖啡源產於非洲,在1720年自阿拉伯半島傳入巴西,從此便開始種植咖啡,十九世紀時,取代蔗糖成爲巴西最主要的輸出品。雖然比起其他的咖啡產地,巴西的天然災害較頻繁,但其廣大的種植面積卻足以彌補這個天然劣勢,現今已成爲世界最大的咖啡原產地〈哥倫比亞和越南爲第二順位〉,各種等級、種類的咖啡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產量最大時曾佔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三〉,在全球的咖啡交易市場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巴西的咖啡工業採價格策略,即低價出口且大量栽植,年產量約260萬噸,由於巴西曾因生產過剩而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產量會受到國際咖啡協定的限制,另外,比較特別的是,在巴西,咖啡的種類、耕地面積以及外銷數量都是由政府主導,因爲咖啡出口仍是巴西最大的經濟來源,所以近年來巴西政府也積極推動咖啡現代化,其策略包括:提升咖啡品質、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引進新品種、使用較完善的樹種管理法及現代化加工設備,因此今日巴西咖啡多已加工品出口外銷〈如即溶咖啡〉。
巴西咖啡產地主要在巴拉那州以北至明那斯州,但大多數品質較好的咖啡豆則集中在巴西亞〈Bahia〉與小杰瑞斯州〈Minas Greais,又稱 Sul de Minas〉。
巴西咖啡大抵來說,巴西的咖啡味道溫和平淡,又因它們的生長環境種植、方式處理、方法的不同而呈現不一樣的味道。有些較優秀的咖啡因日照和洗的過程,有些有明顯的核果味和濃郁的香氣,有些甚至有甜味,是非常適合做成濃縮咖啡的原料。
由於巴西政府的工業政策和他們國家的廉價產品,雖然不算是世界最頂尖的但它的溫和口感是世界出名。
三、各地咖啡比較
〈1〉臺灣的咖啡
臺灣爲在北迴歸線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加上有許多高山,本來就是十分適合咖啡生長的地方。1884 年英人引入在臺北三峽試種,日據時代,日人看臺灣氣候土壤適合咖啡,於是從國外引進“阿拉比卡”,在北部試種成功,在知本、瑞穗大量投資種植產量豐富。臺灣的咖啡最大的產量位於嘉義和雲林附近的山區,由於山區的海拔較高,且日夜溫差達10度以上,因而生產的咖啡豆品質也最佳,果實粒粒飽滿,果肉肥厚,口感香甜醇美,味甘、不澀、不苦、不酸,呈現出咖啡的美味。
〈2〉肯尼亞<非洲>
肯尼亞的咖啡是它具有獨特、明顯的水果甜酸,許多人怕喝酸的咖啡,酸味種是很多人對肯尼亞咖啡共同的感覺。因爲肯尼亞咖啡大多來自小咖啡農,栽植在各種不同環境上,每年遭逢不同的氣候、雨量所以有明顯的水果酸,帶來各種鮮明又獨特的味道,它的酸味像水果般。
〈3〉印尼咖啡
主要產地有爪哇島、蘇拉威西島及蘇門答臘島,其中蘇門答臘島所產的“曼特寧”最爲有名。味道苦而濃郁也有甜味豐富醇厚,潤滑的口感,獨特的風味至今仍受許多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