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咖啡和意式咖啡的區別 正宗美式咖啡做法有什麼訣竅

作者:未知 來源:咖啡豆: 咖啡知識 > 美式咖啡 > 2025-01-27 12:08:35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 和拿鐵相比, 黑咖啡要顯得有一些喫力不討好。 (Americano, Long Black & Lungo)
     
    一杯意式濃縮用各類方式加熱水,裏面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而且沒有像拿鐵拉花的視覺感官,風味再去如何形容, 只能看不能喝。但即使如此, 我認爲黑咖啡是從大家從喜歡牛奶咖啡過度到意式濃縮的一個橋樑。以上任何一杯萃取完美的黑咖啡,帶給大家的口感可能會改變原先咖啡本身焦枯,濃烈的印象。
     
    這裏需要聲明,從廣義定義上,美式咖啡可以是任何黑咖啡的總稱。如用法壓壺,滴濾做出的咖啡依舊可以稱之爲美式。因此在這個日記中,添加熱水到Espresso中的飲料爲美式咖啡
     
    Americano從名字中就知道他在北美很受歡迎。而且之所以美式咖啡的定義很廣泛, 我們可以看出2點。 1,在美國喝咖啡的人很普遍, 是一個隨手可得的飲料。 2, 黑咖啡怎麼做都叫Americano, 因此簡單的製作或多或少反映出這款飲料更多不是品, 而是喝。事實上, 也的確如此, 如果在北美, 尤其是早餐, 你隨處可以見到很多人在上班的路上,手裏捧著一個巨大的外帶杯裏面大約有300ml的黑色液體。當然,在國內, 美式咖啡在國內並不陌生。在星巴克和Costa也到處可見。
     
    在這裏就可以推出它的另外兩個兄弟了, 一個是Long Black 還有就是Lungo。是的, 他們也是黑咖啡, 也是Espresso和水的混合, 也沒有添加任何其他東西。那麼他們到底有怎樣的不同呢?
     
    一般來說, Americano是先加Espresso再加水。而Long Black則是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比較出名。如今在英國的倫敦也開始普及。 (很多程度上是因爲澳英國很多精品咖啡店老闆或者咖啡師都是澳大利亞過來的) 它則是先加水再開始萃取Espresso。實際上, 在澳大利亞如果我們點咖啡時候, 說Short Black, 那其實就是Espresso了。 Lungo呢?比較特別, 它是通過改變研磨機的刻度, 讓原本萃取Espresso的流速增快獲得。從容量大小來看, Americano承裝的容量會比Long Black要大(250ml Vs 150) 而Lungo則最少, 大約只有60左右。
     
    說到這裏, 有人會問就是加水方式不同, 風味呢?
     
    坦誠告訴大家,這篇日記可能是最難寫的。因爲我希望這類日記能給大家對咖啡有一個深入淺出的瞭解。我不想用太多專有名詞來形容大家已經熟識的咖啡。因此, 我儘可能用比較平實的語言來描述來概括。如果需要討論, 我們可以在咖啡常識小組裏深入探討。
     
    首先,我們來比較Americano和Long Black. 他們唯一的區別是水和意式濃縮填放的順序不同。前者是先放Espresso, 後者則是先放熱水。這樣的順序不同,其實會導致兩個不同。
     
    1. Americano上漂浮的油脂會不穩定,因爲被後來的熱水衝散了。而Long Black則是讓Espresso漸漸落入熱水的表層。因此從圖中可以看到,Long Black的油脂一開始就比較深, 而且也比較持久
     
    2. 假設Americano和Long Black都是用了咖啡機的熱水口, Long Black的熱水落入杯中, 再等待Espresso萃取,會多了一些冷卻的時間。
     
    總結了這兩點, 我們就發現Long Black的油脂會多一些, 而且可能(只是可能,因爲我們假設都是咖啡機的出水口裏出來)Americano的溫度高一些。那麼這樣對我們的風味比較有怎樣的意義呢?
     
    我這裏稍許介紹一下espresso的油脂, 它是讓Espresso區別其他低壓咖啡的重要標誌。因爲油脂(Crema)中含有的非水溶性物質是通過高壓下乳化的結果。再連同二氧化碳, 它包含這很多風味和芳香物。於此同時, 這層油脂由於有非水溶性的成分, 因此在喝入口中會在我們舌苔上形成薄膜。而這層薄膜即給我們帶來了持久的回味, 也弱化了我們對苦味的敏感度。
     
    因此在同等Espresso, 同等體積下, Americano會比Long Black稍苦一些。在這裏, 我需要提醒的是, 油脂的多少是能夠判斷咖啡的新鮮的。但油脂的多少決定不了咖啡的風味優劣。如果很糟糕的咖啡, 它雖然很新鮮, 油脂的存在往往會給我們的感官減分。
     
    比較完了Long Black 和Americano的區別。那我們可以再看看Lungo。 Lungo在意大利很受歡迎。而容積大約只有60ml。因此少水少自然會帶來更醇厚的口感。而Lungo實際上在英文就是Long 的意思,更準確地說, Lungo是Espresso的長萃取版本。在這裏, 我稍許引用一些萃取方面的知識, 但淺嘗即止。
     
    對於咖啡來說, 無論是何種萃取, 都是水和咖啡粉接觸的過程,並過濾掉不可溶解的顆粒(希臘,土耳其咖啡除外)而咖啡本身, 畢竟是果實, 它有纖維,不可能100 %溶解到水中, 最多隻有30%被溶解。根據大量的實驗, 要合理萃取咖啡,無論是意式濃縮, 虹吸, 還是手衝。最好的萃取率範疇在18%-21%這個區間。過少了, 不能把風味全部體現出來, 過多了, 我們萃取的是雜味。
     
    因此如果Espresso的萃取時間要拉長,水流速度一定要加快了,否則水的流速和Espresso一樣, 再拉長時間,我們肯定會萃取過度了, 這樣咖啡的口感會有雜味。因此, 製作lungo是有一點點麻煩的, 需要把研磨機調粗, 這樣咖啡粉之間的空間拉大, 減少阻力讓水更快速通過,並減少逗留時間。而咖啡店裏因爲顧客不間斷點Espresso和lungo意味著你要有兩臺獨立的研磨機。 (當然, 你可以通過減少粉量來實現Lungo, 但風味差別會挺大)
     
    三者相比, Lungo油脂最穩定
     
    我希望這樣的解釋能給大家一個比較直觀的概念,其實這個概念是早年Illy的Al's Rule簡化版。如果要深究,我們以後在萃取這塊著重談。而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 瞭解到Lungo的意義更在於, 它是拉長了Espresso萃取, 口感比Espresso淡, 但同時會稍苦一些。和Americano相比, 口感更加醇厚, 而Americano可能會更加苦一些。
     
    黑咖啡在現今社會中, 有點像苦茶的意味。實際上, 好的黑咖啡可以給你體驗咖啡的本味,而本味遠遠不止苦味,甚至會有甜, 有酸。而且同樣, 它能給你持久的回味和芳香。雖然Espresso通過高壓和高溫把咖啡最本質的味道濃縮在30毫升的精華。但未必只有Espresso菜能體會到咖啡的本味。因爲過度醇厚的口感, 極度壓縮的風味對於剛剛瞭解咖啡的朋友的確會望而卻步。再者, 也並非越濃縮越好喝, 平衡是一個關鍵。這也是爲什麼Ristretto (Espresso的前20ml部分) 不會成爲主流的原因。
     
    2009WBC季軍, 2008年澳大利亞冠軍Scottie Collaghan認爲Long Black是最難製作的。很大程度上是在繁忙的咖啡店裏, 從咖啡機裏出來的水是偏高的(96 97°), 而他們也無法抽身爲此再和冷水調和達到預期的溫度, 也可能沒有足夠的資金專門購置一臺Bunn的熱水飲用機。
     
    但我知道, 國內很多小型的咖啡店, 並非像國外那樣人來人往。很多咖啡師完全可以做一系列實驗,根據自己咖啡豆的特性,對黑咖啡的水份比例,溫度做一定調整製作出一杯可口的咖啡奉獻給顧客。我覺得這是有意義的,因爲在國內, 在死忠的Espresso和變種的星冰樂的冷飲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去改進讓消費者進行選擇。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

關注WECHAT公衆號,閱讀更多精品咖啡豆知識

2018-04-16 21:46:30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咖啡-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