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由超過一萬七千個島嶼組成,散佈在赤道的火山帶上,土壤肥沃。著名產區,包括西部的蘇門答臘,中部的蘇拉威西(Sulawesi),以及南部的爪哇。咖啡在1696年由荷蘭總督從印度Malabar帶到雅加達栽種,當地農民被迫減少出產白米而改種咖啡。自1850年起,荷蘭東印度公司把種植區擴展至印尼其他島嶼。至目前爲止,
印尼是全世界第四大咖啡出口國。
於1876年肆虐印尼的鐵鏽病差點令阿拉比卡咖啡絕跡。自此,農民在東爪哇低地的重災區開始種植抗病性高的羅巴斯塔種(Robusta)。至該國獨立後,當地人才重新種植質素較高的阿拉比卡(Arabica)。至今,印尼八成的出口仍是商用級別的羅巴斯塔。有趣的是,由於當時東部的帝汶島和弗洛雷斯島是葡萄牙屬地,所種的品種跟荷蘭屬地不同,影響也較輕。現時仍可喝到源自16世紀的“古代種”。
產區:Sapan-Minanga, Toraja, Sulawesi, Indonesia
種植海拔:1300~2000米
生豆品種:Djember (S-795)
生豆處理:Wet-Hulled (當地傳統溼剝除法)
遠在十七世紀末期,當荷蘭東印度公司將第一株阿拉比卡咖啡樹由印度移植
印尼之後,便開啓了這塊土地上咖啡種植的歷史,目前,
印尼身居世界咖啡五大輸出國之一,曾經是全亞洲咖啡產量最大的國家,直到西元1999年被越南超越爲止。
這塊土地上的咖啡種植並非一帆風順,在十九世紀末期爆發的葉鏽病大流行,讓
印尼的咖啡種植遭逢大難,原有的阿拉比卡種枯死殆盡,最後在荷蘭人開始推廣羅布斯塔種的咖啡樹之後,才又重新穩住了印尼的咖啡種植。
時至今日,
印尼出產的咖啡仍以羅布斯塔種的咖啡佔絕大多數,而阿拉比卡種的約只佔10%左右。而這隻佔少量的阿拉比卡種的
印尼咖啡,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爪哇、曼特寧,以及今天要介紹的Toraja。
Toraja來自印尼的蘇拉維西(Sulawesi)島,以產區所在的高原命名,海拔高度約在1500米左右山勢險峻異常,且土壤屬於火山土,種種的因素造就出這塊非常適合咖啡生長的環境。
蘇拉維西島上還有另一隻著名的咖啡豆,就是貴得驚世駭俗的麝香貓咖啡,也算是Toraja的同門師兄弟。
生豆的樣子看起來和曼特寧很像,有著墨綠色的外表。這是由於當地的農民在採收完之後,將咖啡櫻桃以傳統溼剝法技術Giling Basah(Wet-Hulled)進行精製,在豆子乾燥之前便將外皮去除。
如此一來,咖啡豆酸度將大大的降低,就口感來說也能更爲厚實,並保有豐富的水果調性。
這樣的處理方式是有風險的,如果在去皮的過程中水份補充不足的話,可能會讓咖啡帶有發酵成非常不可取的味道。又如果在庭院裏乾燥的同時,突然來了場雨的話,也會讓咖啡帶有明顯的黴味。
這樣的處理方式雖然在口感上更爲豐富,但在處理的過程中也必需更爲細心照料。
磨開來之後的幹香氣就已經帶有非常豐富的果酸,聞起來就像是綜合果汁那樣。
以手衝的方式做萃取,在85℃的水溫下,悶蒸後一次斷水,衝煮的過程中仍然不斷的冒出水果類的香氣。
Toraja與其它
印尼咖啡在風味上獨樹一格,不像是尋常
印尼豆,反而比較接近非洲豆的口感。
入口之後的味道是溫和的酸甜口感,有點類似葡萄、龍眼或蓮霧那種大量的甜味中帶有一點微酸口感的。咖啡本身的味道非常厚實,這點倒保留了亞洲豆本身的調性在。
至於尾段回甘的甜味則是混合了巧克力與焦糖的香氣,非常令人著迷!
產地
Toraja產於印尼蘇拉維西(Sulawesi)島中部的TORAJA高原,
蘇拉維西島的舊名是西里伯斯(Celebes)島、
Kalossi則是當地一個主要的咖啡集散小鎮 。
因此,這幾個名字常跟Toraja咖啡一起出現!
附帶一提, TORAJA高原住著一族充滿傳奇色彩的民族
有興趣的看官可以看看這篇遊記:印尼南蘇拉威西Toraja
toraja咖啡的產區分佈於海拔1200米以上的崎嶇坡地。
產量不多,每公頃的平均年產量只有300KG,
約中南美洲產能的1/3而已。
當地大多是小農,或近似合作社型態的家族。
韓懷宗先生所着咖啡學一書,
提到toraja區的三大莊園,分別是:
Pt kapalapi、CSR,
以及KEY所經營的Toarco Jaya;
臺灣有咖啡館把Kalossi視爲莊園名稱,不知道是不是誤解。
Toraja咖啡屬於Typica樹種,
與黃金曼特寧相比,有更明亮的酸,濃郁的焦糖香及更明顯的層次感。
土壤沉木等地域風味則較曼特寧收斂。
略帶花香,但在醇厚度上則不如曼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