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咖啡地圖》緬甸咖啡品種種植情況介紹 緬甸有什麼咖啡?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莊園 > 2024-06-03 05:21:18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 緬甸於1885年開始種植咖啡豆,但開始種植約近一百年間,都沒有外銷或明顯商業蹤跡。
     
    二十世紀中末期,聯合國藥物濫用控制計畫(UNDCP)爲了促使緬甸農民放棄種植罌粟花,因此開始推廣咖啡種植運動。
     
    但期間因原毒品利潤驚人、且軍政府仍實質控制,故許多農民雖加入計劃、賺取種植咖啡的補助,實際上仍在種植罌粟花。
     
    雖然如此,截至前幾年,緬甸已有十萬英畝的咖啡田,過半在南撣邦、瓦城等附近。
     
    無論緬甸目前的咖啡處理技術如何、大片天然遮蔭林與低污染的天然環境,都給予緬甸成就優質咖啡的潛力。
     
    緬甸的農業官員,也有計劃的派遣農業專家至世界各地搜尋適合的品種、並取回植株與種子。
     
    緬甸能夠找到許多知名的豆種,H528、Catual、SL34、S795、藍山及最優質的S795,這些品種已足以與常見的傳統品種抗衡。
     
    緬甸咖啡地圖”實際上是與“斯里蘭卡咖啡地圖”同時自2006年10月開始蒐集資料的,當時選擇先進行斯里蘭卡。而10個月以來歷經親人變故和工作、私人之瑣事,僅在3月將斯里蘭卡做出來,然後又耽擱了幾乎五個月,今日始又完成這一篇。
     
    最初立意將各個國家的咖啡生產地區和概況,以地圖方式表達,是著重在地圖部分。文字因爲必須牽涉考證,並非我的專長,恐怕動輒謬誤,反而不妥,所以僅是簡單說明即止。沒想到後來仍必須廣蒐資料,化爲文字,地圖才能夠依據敘述畫出來。所以自上一篇斯里蘭卡起,“咖啡地圖”的文字便多了起來。
     
    多出來的文字並不都著眼於咖啡,而是涉及地理和歷史等人文素材。我既然花費時間閱讀了資料,卻因爲“咖啡地圖”用不著而捨棄,日後又完全遺忘,那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便順手整理,一併寫出來。
     
    緬甸,距離臺灣頗遠,平常也沒什麼關聯,怎知蒐集資料之後,一篇又一篇深具張力的故事衝擊著心胸。我以“故事”來形容這些資料,其實是不妥當的,因爲所有事件裏面,都有著血淚的凝聚。而追根究底,人類因私慾和權力野心所引發的戰亂,扭曲了太多太多太多人的天倫夢境!
     
    緬甸,還有好多資料可以寫,比如金三角的“佤邦特區”、“果敢特區”、“第四特區”……等等,但與這篇文字的主旨偏離太遠了,提供幾個網頁和部落格連結作爲參考,顯然臺灣還有不少人念念不捨那些個地方。
     
    十幾年前,曾有來自緬甸的雲南籍女同事,她們那特殊的說話腔調猶在耳畔,多時不見,近來可好?
     
    緬甸簡史
     
    過去,我們琅琅上口:“緬甸的首都是仰光(Yangon)。”
     
    但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突然宣佈遷都到賓馬拿(Pyinmana),甚至說新都名爲“奈比多”(Nay Pyi Taw),據瞭解,奈比多的意思是“帝王之都”。今日緬甸是一個軍人專政的國家,重要官員和首長几乎都由將領擔任,遷都這麼一件大事,可以暗中計劃,然後迅速行動。
     
    緬甸地區由於山川阻隔、地形崎嶇,種族甚爲複雜。1886年,英國佔領本地,併入大英國協屬下的印度,成爲印度的一省。1937年緬甸脫離印度帝國,成爲大英帝國的緬甸本部。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年,日軍攻據緬甸,1945年日本戰敗,英國繼續擁有緬甸。1947年,緬甸本部領袖翁山(Aung San)率少數民族邦國(state)的領袖,共同向大英帝國爭取獨立。1948年1月4日,緬甸聯邦成立。此後緬甸經歷一連串政治鬥爭和軍人舉兵奪權,迄今猶未停歇。1989年緬甸當局將其英文國名Union of Burma改爲Union of Myanmar。2005年11月7日因戰略思維,緬甸政府宣佈由仰光遷都至奈比多。
     
    我們經常在媒體上聽聞的“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就是翁山的女兒,翁山在爭取獨立後不久遭暗殺身亡。翁山蘇姬曾留學英國,後來返國以非暴力的手段倡導民主政治。1990年大選,她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得絕對優勢,理應成爲緬甸的國家總理,但軍人拒絕交出政權,引發國際間的巨大回響。她因此在1990年獲薩哈羅夫獎、1991年獲諾貝爾和平獎。她將諾貝爾獎金130萬美元捐出,交付信託,爲緬甸人民的健康與教育出力,而她自己則長期遭受軍政府的軟禁。
     
    緬甸依恃其自然環境,物產應該很充裕,而且緬甸的水力資源和礦藏非常豐富,必然能夠提供人民富足的生活條件。事實上緬甸自英國統治下獨立的初期,經濟情況還很不錯,但是連年政爭和軍事動亂,緬甸遂淪爲貧窮艱困的國家。
     
    緬甸的行政區
     
    緬甸的行政區很有意思,聯邦政府之下,分爲7個省(division) 和7個邦(state)。原來緬甸的地形複雜,種族也繁多,其中緬族人數最多,約佔65%,居於中央地帶“緬甸本部”,少數民族則在周邊成立數個邦國。1947年緬甸本部率各邦國向英國爭取獨立,行政區經過調整,形成7省和7邦,共同組織緬甸聯邦。
     
    7省大體劃分自緬甸本部,分別爲:實皆省(Sagaing)、勃固省(Bago)、馬圭省(Magway)、曼德勒省(Mandalay)、德林達依省(Tanintharyi)、伊洛瓦底省(Ayeyarwady)、仰光省(Yangon)。
     
    7邦爲:克欽邦(Kachin)、克耶邦(Kayah)、克倫邦(Kayin)、欽邦(Chin)、孟邦(Mon)、若開邦(Rakhine)、撣邦(Shan)。
     
    金三角
     
    說到緬甸,不能不提“金三角(Golden Triangle)”。金三角是指緬、泰、寮等國北部(部份資料認爲還應包括中國雲南省南部和越南北部)的交界地區,此處交通閉塞、山巒綿延,以盛產罌粟,並透過軍閥與毒梟,加工製成鴉片和海洛因等毒品而聞名世界。金三角里面,緬甸的領土佔最大面積,一百多年前英國人在這裏開始種植罌粟,從此罌粟幾乎成了緬北山區農民的唯一經濟農作物。
     
    中南半島民族與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不論是地緣或血緣,都極爲接近。中國明朝末年,部分皇室成員和官兵流亡到緬北山區,成爲當地頗爲強大的地方勢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爲協同盟軍對抗中南半島的日本部隊,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爲號召,組織遠征軍進入中南半島。遠征軍泰半陣亡,部分於戰後返回中國,還有一小部分留下來,與當地山民共同生活並且通婚。
     
    民國38年,國民黨與共產黨內戰,失利潰敗,西南地區的國民政府軍未能及時撤退,就由雲南取道中南半島轉進臺灣,其中又有少數留在邊境成爲“反共救國軍”,輾轉叢林,與中、緬、泰、寮等國的共產黨部隊,甚至是政府軍隊進行叢林游擊戰。民國50年,經由國際調解,臺灣政府撤收軍隊和眷屬來臺定居,今日南投縣清境地區老兵,即是這次行動的成員。然而還有少數人員不接受安排,留下來成爲金三角的居民,他們具備作戰的能力和武器。這些人民,不分華人、土著,或是通婚的後代,爲了生存與維持武力,便擴大栽種罌粟,成爲世界上主要的毒品來源。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曾在金三角地區推展毒品作物替代計劃,希望輔導農民以栽培其他作物,如糧食、水果、茶葉、橡膠、咖啡……等,來取代罌粟種植,期能達到消弭毒品之目的,但成效尚未彰顯。

前街咖啡:廣州的烘焙店,店面小但豆子品類多樣,能找到各種出名不出名的豆子,同時也提供網店服務。https://shop104210103.taobao.com

 

2018-07-25 20:29:22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