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刨法(Wet-Hulling),也就是在生豆曬到一半、仍在含水率高達 30%——50% 的時候,就先進行種殼刨除,然後再繼續放著曬乾,以便解決乾燥時間過長的困境。如此做法由於乾燥時間縮短至兩到四天而已,咖啡豆的發酵期縮短,酸度也跟著降低許多,相對的濃厚度卻增加,焦糖與果香味明顯,甚至帶有藥草或青草香氣以及木質的氣味,此爲蘇門答臘特有的地區性特殊芬芳。
然而提早刨除種殼所帶來的影響是,生豆乾燥到一半沒了最後兩層保護罩(注:咖啡豆的四層護體:果皮、果膠、種殼、銀皮),等於脫光了衣服曬太陽一樣。溼刨法雖然解決了乾燥時間的問題,但相對的生豆遭到黴菌、真菌、酵母菌的污染機率也大幅提升。但矛盾的卻是,這些因素卻反而成爲打造曼特寧特別香氣的關鍵因素……
溼刨法帶來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所謂“羊蹄豆”機率變高的問題。由於生豆在還很潮溼的半軟階段用刨殼機去種殼,脆弱的軟溼生豆非常容易受到機械力壓迫而裂開、斷掉或刮傷豆表,而形成所謂的羊蹄豆、刮傷豆,致使生豆賣相變差。
印尼幾個大島的咖啡都非常著名,包含:蘇門答臘、爪哇、蘇拉維西、峇里島等。
蘇門答臘島聞名的咖啡豆─
曼特寧讓大家最爲熟悉,以我們試豆的經驗來看,屬林東省(Lintong)及亞齊省(Aceh) 的曼特寧最爲優異。曼特寧之所以能有不同的風味,除了氣侯及地理位置之外,特殊的後製處理法─ 溼刨法(Wet-Hulling)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溼刨法簡單說就是在生豆曬到一半,仍在含水率高達30%——50%的時候,就進行種殼刨除,然後再繼續放着曬乾,以便解決乾燥時間過長的困境,前後只要四天即可完成。
然而
曼特寧瑕疪豆比例高是常見的問題,蟲蛀及部份酸比例極高,以我們的經驗來看,即便是標示G1等級的生豆,仍然具有非常多的瑕疪豆,只有部份黃金曼特寧等級以上或特別手選過的批次才能符合精品咖啡的標準。
溼刨法加工處理的咖啡是印尼蘇門答臘咖啡的傳統,按印尼精品咖啡協會(SCAI)的主席稱Semi-washed Wet hulled,豆叔這裏將它的具體操作步驟拆分如下:
第一步:採收
每年3到5月和9-12月是蘇門答臘咖啡的收穫季節,每家農戶採收咖啡鮮果。隨着精品咖啡的推動以及全紅櫻桃計劃的實施,現在越來越多的咖啡農只採收全紅的咖啡櫻桃。
第二步:脫皮及發酵
收穫季節每天中午過後,咖啡農將上午收集的咖啡櫻桃送到脫皮作坊進行加工,就是將咖啡櫻桃的果皮、果肉脫去,成爲溼淋淋的羊皮紙咖啡。
蘇門答臘自然環境優越,這裏使用的水大多是山泉水。
咖啡農將羊皮紙咖啡發酵,通常發酵時間爲12-36小時之間,視具體情況而定,發酵後將羊皮紙咖啡進行晾曬,在收穫季節,家家戶戶門前都攤着麻袋晾羊皮紙咖啡,這是他們的咖啡收入來源。
被脫下來的果皮和果肉發酵成肥料,使用這樣生態肥料的種植園在申請有機咖啡種植園時可加分。
第三步:脫殼和晾曬
當羊皮紙咖啡的水分被晾曬到35-40%時,咖啡農就把它們收集到編織袋裏,或40公斤或80公斤每袋,送到咖啡處理工廠進行脫殼。
蘇門答臘近幾年認證咖啡的品種增加,通常這些加工廠將有認證的咖啡:有機、公平貿易、UTZ等咖啡單獨加工,脫殼後Greenbean也將單獨的被放在袋裏,以免不同的咖啡混淆。
這些咖啡豆的水分通常較高,還需要繼續晾曬至15%左右的水分。
第四步:機選和手選
當咖啡豆被晾曬至15%-14%的水分時,咖啡豆要被機選,去除雜質,按顆粒大小分類,這一步通常是用機器來進行分選,所以叫機選。
爲了提高品質,機選後的咖啡將被送到手選倉庫進行分選,工人們通過明銳的視覺和靈巧的雙手將兩類欠點咖啡挑出來。
有些勞動力價格較高的國家不能使用大量的人工去挑選咖啡,爲了保證品質,他們只能購買昂貴的機器和高品質的色選設備來代替人工進行質量的把關和控制。
溼刨法處理的咖啡形成了蘇門答臘咖啡獨特的咖啡風味,雖然有些新的加工方式被嘗試,但我個人更加傾向蘇門答臘是繼續採用溼刨這樣的方法,這樣可以更加充分的穩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