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單品咖啡日益風行,也越來越多人會在家裏自己衝煮咖啡,而在挑選購買咖啡豆的同時,總是在包裝上看到水洗法、
日曬法、蜜處理法等令人摸不着頭緒的名詞,這些不同的處理方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們對咖啡的風味又有着什麼樣的影響呢?
先來介紹一下什麼是“咖啡櫻桃”。咖啡豆是咖啡果實內部的種子,咖啡樹結出咖啡果實,果實成熟後會轉變成鮮紅色,且由於外觀類似櫻桃的形狀,因此又被稱爲“咖啡櫻桃”。
而咖啡櫻桃需要經過加工處理的目的就是爲了去除外部的構造,包含外果皮、果肉、果膠、內果皮與銀皮。將這些都剃除後所留下的內部就是我門常見咖啡豆形狀的果實。所以其實在咖啡豆包裝上看到的
日曬法、水洗法、蜜處理法,就是如何剔除果皮、果肉、果膠等的不同方式所得來的名稱。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誰來決定要用什麼加工處理法來處理豆子?考慮因素可能不只一個,但最常因產區的天然條件(如水資源取得是否容易、陽光照射是否充足) 來決定最符合經濟效益的加工處理法。(當然有些莊園在資源充足有選擇的狀況下,可能會因風味需求去調整處理法)
在陽光充足,水資源不豐富與較不富裕的地區被廣泛使用(如埃塞俄比亞)。
日曬法讓咖啡果實自然乾燥,咖啡豆得以在果實內部自然熟成。因此日曬法所處理的咖啡豆會將本身的風味放大,醇度濃厚,風味濃烈,酸甜奔放。
去除浮豆
爲了將發育不完全的劣質豆去除,會將咖啡豆倒入大水槽之中,成熟飽滿的果實則會沉入水底,不好的會浮上水面,此時將水面上的浮豆撈除就完成了。
日曬乾燥
將咖啡果實均勻的鋪在曝曬場之中,且每日需翻動數次,夜晚則需覆蓋以避免受潮。這個過程通常持續2——3周左右(依當地氣候而定),在咖啡豆內部的含水量降至10——14% 時,即完成日曬的步驟。
去除外殼
曝曬完成後,咖啡種子的外層已乾硬,這時再使用脫殼機來去除外殼就完成了。
優點:
日曬法在除了去除浮豆的步驟之外,都不需要用到水,且一桶水就可重複使用,成本低廉。
缺點:由於必須將咖啡豆放置在室外,因此常常有許多枯枝落葉等雜質摻於其中。而且是利用太陽的能量,咖啡豆的乾燥程度不易控制,導致咖啡果實會發生“曬過頭”的情況,讓咖啡豆有所破損。又加上是整顆果實拿去曝曬,因此常常會出現發黴、腐壞的情況。
蜜處理 (Honey Process) – 最夯的處理方式
蜜處理法又稱半
日曬法(semi-natural),是
日曬法的改良型。蜜處理的風味會因爲果膠層殘留的糖分帶來更精細深層的影響,果膠層殘留越多則風味越濃郁。
將咖啡豆倒入大水槽之中,發育不完全的劣質豆會浮上水面,成熟飽滿的果實則會沉入水底,此時將水面上的浮豆撈除,即完成去除浮豆的步驟。
去除果皮與果肉
透過果肉篩除機(pulping machine),將咖啡果實的外果皮與果肉去除。(會留下果膠、內果皮與銀皮)。
與水洗法不同的是,咖啡農可以選擇果膠層保留的多寡,這也分爲黃蜜、紅蜜 與 黑蜜處理。
黃蜜– (保留30——40%的果膠層)在曝曬時爲讓時間更快完成,必須要在最少遮蔽的環境(雲朵、遮蔭樹)進行,而獲得黃色的外觀。
紅蜜– (保留50——60%的果膠層)花費較長時間,需要部分人工遮蔽,以降低曝曬強度來延長曝曬時間。
黑密– (保留70——80%的果膠層)花費最長時間,通常要全人工覆蓋,以降低曝曬強度來延長曝曬時間。
還有白蜜 (10——15%)與金蜜 (90——100%)兩種,保留的果膠越多甜度也會增強,口感也較爲厚實,但由於需要日曬乾燥將帶有果膠的咖啡豆,鋪在曝曬場直接進行曝曬,使含水量降到10——14%。
去除果膠、內果皮
以特殊機器,去除果膠與內果皮,即完成處理步驟。
優點:由於在一開始就去除了果肉,因此不會有發黴的問題產生。也不需耗費大量清水,成本較低。
缺點:處理步驟可以說是所有方式中最爲複雜、最爲費工的。
前街手沖沖煮建議:
小富士3.5 V60濾杯 89℃水溫 1:15,總時長兩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