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在世界成爲第一飲品也不過是1600年以後的事,所以咖啡記載歷史僅400年跟臺灣歷史差不多。一般人認知非洲是咖啡的原鄉,起源於埃塞俄比亞,並由也門的摩卡(Mocha)港傳到世界各地。然而阿拉伯人爲了避免咖啡被其他國家種植,所以所有的咖啡豆只有經過去殼處理後才能出口。但是百密終有一疏,話說第一個將咖啡從也門回教地區傳播出來,乃約1600年左右(17世紀時),去麥加城朝聖的巴巴•布丹(BaBa Budan)將七顆能發芽的咖啡豆藏在肚皮偷偷帶回到了印度西南部的家中,從此,開啓了咖啡在世界的傳播史。而這個印度西南部乃今馬拉巴地區(Indian Malaba)。
印度馬拉巴咖啡豆或稱風漬咖啡(Monsooned Malaba Coffee)一直受歐洲人所風靡,這種風漬咖啡乃是無意間創造出來的新風味。十七到十八世紀,印度以帆船運送咖啡豆到歐洲,一趟要花上六個月,生豆置於船倉底層,吸收了海面的溼氣與鹹味,生豆運抵歐洲已變質,色澤從深綠蛻變爲稻穀的黃褐色,咖啡的果酸味幾乎不見了,卻意外發展出濃濃堅果與殼物味,喝起來口感十足,有點玄米茶風味。北歐人很喜歡這種金黃色的另類咖啡。一八六九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加上汽船問世,縮短了印度 -- 歐洲的航行時間,客戶卻開始抱怨
印度咖啡“走味”了,失去昔日迷人的土黃色與堅果味,訂單銳減,印度出口商纔開始研究解決之道。原來運往歐洲的咖啡,時間縮短一半以上,來不及熟成“變身”,失去原有風味,於是出口商想到印度西南部馬拉巴沿岸每年五月下旬至九月有印度海洋吹來的鹹溼環境,幾經實驗果然製造出類似昔日的金黃色無酸味咖啡,因此取名爲“季風咖啡”,即俗稱的風漬咖啡。
風漬咖啡需以日曬豆來做,風漬廠房面向西邊,以便迎取西南吹來的鹹溼季風。咖啡豆平鋪在風漬場內,窗戶全開,風漬一定程度後再入袋,但咖啡豆不能裝太滿,且咖啡袋不能堆擠太密以免不透風而發黴,還要不時倒出咖啡豆更換麻布袋以免孳生黴菌,相當費時耗工。風漬期約十二至十六星期,熟成後還要再經過煙燻處理,以驅趕象鼻蟲,最後還要人工篩豆,挑掉未變成金黃色的失敗豆子。經過三至四個月風漬,綠色咖啡豆的體積澎脹一至兩倍大,重量和密度降低,含水率約13%,質與量均起重大變化。
話說這次進了5kg Monsooned Malaba,訂貨時老闆說一整袋50kg麻布袋$200/kg(最近ICO價格飆漲不然應該$150/kg可以買到),最後跟老闆說50kg少一個零用塑膠袋裝就可以了——結果人還沒回家——老婆已幫我將15kg生豆扛回家——!
經過5——9月印度西南海邊倉庫海邊洗禮——十月底剛到臺灣的季風咖啡,昨晚回來弄一弄
1.豆相不佳——看本篇照片——500g可挑出30g瑕疵豆
2.豆子膨脹很多,以往8#夾鏈袋裝1kg生豆剛剛好,這次僅能用7#裝500g
3.在分裝生豆實在臭死人不償命,但烘完後還是香死人不償命
最後精製風漬咖啡豆
a.用銀皮收集冷卻器將咖啡豆放在上面,攪拌並抽抽臭氣
b.挑一挑瑕疵豆,5kg總共挑了400g左右——
c.盧碧颱風雖然如氣象局所料轉彎了,但今天外面剛好下大雨,這種天氣溼度符合精製風漬咖啡所需鹹溼季風喔!(搖身爲颱風抽風咖啡)
d.一邊挑豆,下面抽風,這裏是基隆,我家就是倉庫窗戶全開的風漬過程——
處理後真的物超所值,不過5kg花了4——5小時處理——腰好酸喔——but豆子完全不酸
ps.其實馬拉巴咖啡烘完要養豆2——3天風味(玄米味)纔會發展良好——過兩天再慢慢品嚐吧
早期風帆船將咖啡從印度送到歐洲,咖啡在船艙長期海風洗禮的特素風漬味的季風咖啡已不復見,目前豆商在印度西南部馬拉巴海岸的倉庫所加工風漬咖啡——風味猶存,只是豆子豆相——經今天特殊處理——只能說兩年沒喝到這種咖啡了——贊!!
前街咖啡烘焙的印度咖啡豆-風漬馬拉巴咖啡等在品牌和品質上都有充分的保證。而更爲重要的是,性價比極其高,一包半磅227克,價格只是80元左右。按照每杯手衝咖啡15克粉來計算,一包可制15杯咖啡,每杯單品咖啡僅需要5元左右,對於咖啡館出售動輒幾十塊一杯的價格來說可謂性價比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