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旺達位在非洲內陸的中心地帶,它的山區地形肥沃土地、以及古老傳統的波旁種,說明盧旺達國內處處可見種植優質咖啡豆所需的自然環境,咖啡是1904年由德國傳教士引進盧旺達,1930起年因爲咖啡是鄉村農家唯一可以賺取收入的作物,因此種植咖啡開始蓬勃發展,不論是3-6月間收成的阿拉比卡還是5-6月間收成的羅布斯塔,政府鼓勵實際上是命令低品質高產量的生產咖啡,即使品質不佳對當時盧旺達的經濟發展還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腳色,因爲它是少數可以賺取現金的作物,但隨着後來全球咖啡價格崩盤,繼續推動出口低品質阿拉比卡咖啡的政策,勢必需要做改變。
盧旺達一向被贈予良好的咖啡種植條件:高海拔,火山土壤、豐富的陽光和赤霞珠。由於許多咖啡樹都是種植在1700和2000米海拔之間的山上,故盧旺達又被稱爲“千山之國”。盧旺達咖啡可謂是世界級的享受,既比肯尼亞咖啡味道平衡,又清晰到位能與中美咖啡比美。一般而言盧旺達咖啡會帶有水果的鮮甜,花的清香和黑茶般的餘韻。咖啡的生產線運營模式往往視乎生產國家,而盧旺達的咖啡則完全由小農生產,而非大規模的企業。相比於巴西的農場,即使小型的亦達二十公頃,盧旺達的0.1-0.2公頃實在是微不足道。
這裏的農夫會先用手從咖啡樹上摘下咖啡豆,再一次過送到處理臺,一併讓赤着腳的、唱着歌的農夫踩爛。這些咖啡既甘甜,有清晰的檸檬味,又可隱約地品嚐到莓果和巧克力的口味。
對這些發展中的國家而言,當特式咖啡受人矚目後,需求愈見增加時,咖啡便自然成爲國家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以求不斷進步,受到國際市場認可。
當咖啡豆從果子裏分出來後,啡農便會用耙和水將豆逐一分類,繼而進行日曬。由於咖啡豆對空氣溼度敏感,每當微風突然吹過,農夫都會及時趕緊用篷布蓋上它們。
盧旺達咖啡的口味變化頗爲多:車釐子、提子、青檸、功克力、哈密瓜、香橙、蜂蜜、糖果、杏桃、梅子等等
其實這些水果的味道都是優良種植條件的認證。根據National Agricultural Export Development Board上提供的資料,目前盧旺達約有400,000個小型的生產單位,農地一般坐落在1,700-2000海拔上,高海拔造就了多層次的咖啡味道。國家的咖啡生產大多來自西部和南部,但事實上生產的地區有五個。在西南部中,就以火山區域的Virunga爲主,著名的Sliverback mountain也是在這裏的。在國家的西邊則有在Lake Kivu旁的Kivu區。至於國家的中部,就有Kizi Rift區。然後走到地圖的南端就有較低海拔的Akagera,約高1300。最後,東邊就有Muhazi地區。
地區的特性固然不一樣,但一般來說,盧旺達各區都屬高海拔和擁有高氮的火山土壤。想唱高質的咖啡,這些條件自然不可少。
從前,每個農場處理咖啡的方式都不一致,不個農地生產的咖啡豆會集合在一起,與鄰近的混合一齊。
在種族滅絕後,國家開始開放去接受外援,振興咖啡產業成爲了國家的首要任務。於是國內就開始有PEARL和SPREAD等等的項目出現,爲農夫提供一致標準的訓練,以及建立水洗臺去配合東非傳統的咖啡處理法。布隆迪就是其中一個使用這個處理法的國家,而且發揮得淋漓盡致。
另一個值得提的地方就是非洲獨有的Fully washed處理法,亦即是將咖啡豆浸水兩遍,這個做法在拉丁美洲並不常見。
盧旺達咖啡最爲值得讚揚的地方是在咖啡櫻桃收穫後,農夫會先挑選出未成熟的青櫻桃。然後,成熟的櫻桃在洗水槽中分離,只有紅櫻桃被送到除殼機。根據當時的天氣條件,剩餘果膠的咖啡櫻桃會發酵24-48小時。發酵的目的是爲了避免破壞咖啡味道。然後將乾淨的尚存羊皮的咖啡豆送去幹燥。所有的咖啡都在網牀上乾燥15-22天,水份大概會剩下11%。當天氣過度炎熱時,農夫必需用布將它們蓋上,要大然,乾燥過程就會過早完成。
最好的
盧旺達咖啡表層該是白色的,若干燥過程適時完成,豆上亦不應有裂縫。這樣就能夠保留更多有機化合物,味道好之餘保存期也可延長。
以全水洗法處理高海拔產的
盧旺達咖啡豆普遍是甘甜的、濃厚的。
V60/1:15/90℃/時間兩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