濾杯:kalita&土佐和紙 蛋糕杯
磨豆機:EG1
粗細度:細砂糖顆粒
咖啡粉:15g
水 量:225-240g
粉水比:1:15-1:16之間
水 質:第三波水兌怡寶 TDS:88ppm
水 溫:93℃
燜 蒸:45g水,30秒
注水方式:燜蒸結束後,分兩次注水,第一次注水水流稍大,繞圈注水到140g(注水動作停止時間在第45秒);1分鐘時開始第二次注水減小水流,直到注完225g,等待咖啡液滴落完,總萃取時間一般控制在2分鐘-2分30秒以內。
寫這麼多,是不是參數和手法真的很重要?並不是。100個人真的有100個衝煮手法,誰能說誰的一定最好喝?玩咖啡最好玩的地方就是不預設, 保持熱愛,保持動手,保持思考,用什麼手法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每一步操作, 你爲什麼要這麼幹?
關於濾杯
最近衝瑰夏喜歡用蛋糕杯, 是因爲覺得更容易萃取均勻, 衝出來的瑰夏甜感更強,並且均衡。當然, 我是一定不會承認是我手不穩, 害怕駕馭流速更快的V60的, 平底濾杯對於咖啡入門者真的很友好。
關於粉水比
1:15-16(針對一般常喝的淺烘豆子)。爲什麼要選擇這樣的粉水比?因爲這樣的粉水比最穩,基本照自己的衝法都能進金盃。是不是進了金盃咖啡就會好喝cry?不一定。
經常有愛好者朋友說想要入手VST,我奉勸他說同樣幾千塊錢,不如先報個感官或者金盃課。先把咖啡喝明白,掌握萃取的原理,再來看有沒有必要購買VST。畢竟咖啡是用來喝的,VST只是個個濃度的測量工具。只要具有感官品鑑的能力和理解萃取原理,就可能做到無論什麼豆子你都能衝cry~
粉水比不變,僅調整衝煮的其他參數(研磨、水溫、時間、攪拌等),咖啡的濃度和萃取率呈同方向改變:即萃取率↑濃度↑,萃取率↓濃度↓。
粉水比改變,咖啡的濃度和萃取率呈反方向改變:即萃取率↑濃度↓,萃取率↓濃度↑。
根據以上原理,當我們想要維持咖啡液的濃度不變,而改變萃取率,我們可以做以下動作去調整:
1、固定濃度提升萃取率:加水量,粉調細;或減粉量,粉調細;
2、固定濃度降低萃取率:減水量,粉調粗;或加粉量,粉調粗。
同上原理,假設我們是想要同時提升(或降低)萃取率和濃度,那就簡單很多了,只要在粉水比不變的情況下,去調整我們的研磨度、水溫、時間和攪拌等這些參數。
關於衝煮手法
經常在咖啡羣看到很多小夥伴很喜歡討論衝煮手法,前段大水流後段細水流,一刀流兩刀流三刀流,46法,大松屋衝,隕石衝,泥石流,衝夏季八衝。。。
剛入門時我也很喜歡去問別人你會怎麼衝, 現在我反而不太會去關注衝煮手法,因爲我覺得注水的習慣有時是很難改變的。就好像一個人開車, 如果他天生是個急性子你也很難叫他慢下來。
所以我現在衝咖啡都會盡量固定一個自己舒服的注水方式,拿到豆子先按照日常的套路衝一個,喝完再根據感官感受改變研磨度來調整萃取,這樣我需要做改變的變量就更少,衝煮也會變得簡單點。
關於研磨度
即使是同一品牌的磨豆機,同樣的刻度研磨粗細度也會不一樣。所以一般淺烘焙的咖啡,我都會肉眼判斷大概磨到細砂糖顆粒,無論用的是C40,小富士,還是eg1。
再分享一個風味輪和研磨度之間的小祕密。大家有沒有看coffee瘋人院寫的這一篇《調對研磨度,咖啡好喝cry!》的推文:
【衝煮實驗】調對研磨度,咖啡好喝cry!
我們不難發現當我們把研磨度從粗往細的方向調,其實呈現在杯中的風味也會從花香到果香再到焦糖類的方向去發展,並且你把它折射在風味輪裏面,它也是從12點鐘方向(花香)到2點鐘(果香)再到4點鐘方向(堅果焦糖類)發展的一個過程。
所以我簡單的把它概括成:想要咖啡更甜更“焦糖”一點,就把研磨調細一點;想要咖啡酸質更明亮更“水果花香”一些,研磨就調粗一點。前提是我們的咖啡它有酸有甜有花香,並且其他參數都相對固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簡單地僅通過調節研磨度來達到想要呈現的風味。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