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栽培技術 咖啡樹的種植知識詳解

作者:中國咖啡網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2024-06-03 07:46:50

  一、概述

  咖啡與可可、茶葉同稱爲世界三大飲料,其產量、消費量和產值均居首位。咖啡除作飲料外,還可提取咖啡鹼、咖啡油;在醫藥上可作麻醉劑、興奮劑、利尿劑放強心劑。咖啡果肉可用來制酒、釀醋和提煉果膠,製糖蜜;乾果肉可作牲口飼料;乾果殼可作肥料、燃料、制硬纖維板;花含有香精油,可提取高級香料。

  咖啡是一種較易栽培的熱帶經濟作物,管理成本較低,收益早,產值較高。定植後起之秀年便可收穫,管理好的可收穫20~30年。我國發展咖啡生產有着優越的自然條件,雲南、海南、廣東均有較大面積的宜植樹地,並有豐富的勞動力。近年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外開放旅遊事業的發展,我國咖啡消費量逐漸增強。

  國內生產已不夠供應市場需要,每年尚需進口因此發展咖啡生產,對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民生活需要、國內需求,節約外匯,支援國家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咖啡最早在1884引種於臺灣;1908年華僑自馬來西亞帶回大粒種、中粒種種在海南島,1912~1935年間,華僑又分批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將咖啡帶回海南島試種。解放後,咖啡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60年代初海南種植樹面積曾達到4萬畝,後因種種原因又大都丟荒,1987年咖啡生產迅猛發展,總面積一度達到23萬多畝,但這幾年咖啡價格低,種下的失管,至1993年僅存5。57萬畝,產量889噸幹豆。

  二、生物學習性

  (一)植物學特徵

  (二)生長開花習性

  (三)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一) 植物學特徵

  1、根

  咖啡根爲圓錐根系,其形態、分佈和深度艾因農業技術措施、土壤條件和品種的不同而異。在政黨情況下,有一條粗而短的主根和許多發達的側根。

  根據在海南島的觀察,中粒種咖啡3~4年生的結果樹,主根一般深60釐米左右,大部分吸收根分佈在深30釐米的土層內,尤其分佈在15釐米以上的土層內最多,小部分分佈在30~60釐米的土層內,少量吸收根分佈在60~90釐米的土層內。吸收根在表土層,粗而潔白,在30釐米以下的土層,則黃而纖弱。主根深達60釐米以下,往往變成細長而呈吸收根形態向下層伸展。咖啡根系的水平分佈,一般超出樹冠外沿15~20釐米。

  2、莖

  咖啡的莖又稱爲主幹,是由直生枝發育而成。莖直生,嫩莖略呈方形,綠色,木栓化後呈圓形,褐色。莖的節間長約4~7釐米,節間的長短受環境的影響很大,在過度廕庇條件下,節間長達20多釐米。每個節上生長一對葉片,葉腋間有上芽和下芽。上芽發育成一分枝,下芽發育成直生枝,直生枝可培育成主幹(莖)。在同一個葉腋裏,上芽一般只抽生一次,但下芽可抽生多次。

  3、葉

  單葉對生,個別有3葉輪生的,綠色,革質有光澤,橢圓形至長橢圓形。葉片大小因品種不同而異,小粒種的葉片最小,約12~16*5~7釐米,中粒種的葉片最大,約20~24*8~10釐米,大粒種的葉片約17~12~16*5~7釐米,20*6~8釐米。不同的品種品系,葉緣形狀也不同,中粒種多爲波浪形葉緣,小粒種葉緣波紋較小,大粒種葉緣則無波紋或波紋不明顯。

  4、花

  數朵至數十朵叢生於葉腋間,第2~5朵着生在一個花軸上。花白色,芳香。中、小粒種的花瓣一般5片,大粒種的花瓣7~8片。花管狀,圓柱形。雄蕊數目多與花瓣數目相同,雄蕊柱頭兩裂,子房下位,一般爲2 室,也有1室或3室的。蟲媒花,大粒種及小粒種能自花授粉,中粒種則爲異花傳粉。

  5、果

  果爲核果,通常含有種子2 粒,也有單粒和3粒的。咖啡果實可分爲下列幾個部分:

  (1) 外果皮,爲薄薄的一層革質層,末成熟前爲綠色,將近成熟時爲淺綠色,充分成熟時爲鮮紅或紫紅色。

  (2) 中果皮,即果肉,是一層帶有甜味和間雜有纖維的漿質物。

  (3) 內果皮,也稱爲種殼,是由石細胞組成的一層角質殼。

  (4) 種仁包括種皮(銀皮)、胚乳、子葉、胚莖等部份。

  (二) 生長開花習性

  1、 樹幹的生長與樹冠的形成

  咖啡樹具有明顯的頂端優勢現象,樹頂部的枝條生勢旺盛。但這種頂端優勢現象隨主幹的逐年增高而減弱,一般到第4年,主幹向上生長開始緩慢,而植株中下部則萌發直生枝。

  咖啡樹幼苗在長出9~12對真葉(小粒種在長出6~9對真葉)時,便開始長出第一對分枝。在定植當年由於根系尚未發達,一般只長4~6對分枝。第二年生長量開始增大,一般可長出7~12對分枝。第三年生長量最大,平均可抽生14~15對分枝,如果管理良好,可以抽生16~18分枝;這時下層也抽生少量二分枝,開始形成樹冠,並結少量果實。第四年進入結果期,以後主幹生長逐漸減慢。在自然生長狀況下,中粒種咖啡高達6~8米,小粒種咖啡高達4~6米,大粒種咖啡可達10米以上。

  咖啡主幹的生長有較明顯的頂端優勢現象,主幹葉腋有上下兩種芽,上芽發育成水平橫向的分枝,稱爲一分枝,一分枝上抽生的枝條叫做二分枝,二分枝上抽生的枝條叫三分枝,從一、二分枝上不規則抽生的枝條叫次生枝。

  咖啡枝條的生長習性,常因品種和所處環境條件的不同而異,中粒種咖啡以一分枝爲主要結果枝,二、三分枝較少抽生,即使有抽生,結果也少,因此宜採用多幹整型。小粒種咖啡除一分枝結果外,二、三分枝也是良好的結果枝,在氣候溫涼的高海拔地區,主幹生長粗壯,節間短,二、三分枝生長茂盛,結果良好,宜採用單幹整型,以充分利用二、三分枝結果。但在高溫多雨的低海拔地區,主幹生長迅速,二、三分枝很少抽生,宜採用多幹整型。

  2、 開花習性

  咖啡花着生於葉腋間,分枝及主幹的葉腋均能形成花芽,但主要是在分枝上。咖啡花芽的形成與枝條內部養分及環境有密切關係,中粒種花芽在7月下旬開始發育,小粒種的花芽在10~11月開始發育。當年生枝條上也可以形成花芽。

  咖啡花期,因品種、環境的不同而異,中粒種在海南島從11月至次年6月陸續開花,2~4月爲盛花期。小粒種3~5月爲盛花期。

  咖啡花芽發育至最後階段,需要一定的溼度和溫度才能開放,如遇乾旱或低溫期,花芽就不能開放或開放星狀花,其中介於正常花與星狀花之間的花朵稱爲近正常花。星狀花的花瓣小、尖、硬、無香味、黃色或淺紅色,稔實率很低或不稔實。近正常花可以稔實,但稔實率比正常花要低。

  在花期,如遇乾旱,通過灌水可以增加正常花,減少星狀花。

  中、小粒種咖啡的花,一般在清晨3~5時初開,5~7時盛開,當氣溫低於10。C時花蕾才能開放,氣溫在13。C以上時花蕾不能正常開放。

  3、 結果習性

  天氣對咖啡的稔實影響很大,尤其是開花後2天內的天氣變化影響最大。開花後晴天或陰天、靜風、空氣溼度大,有利於稔實。開花後如果遇乾旱、刮西北風或連續下大雨,都不利於稔實。

  咖啡果實初期發育較慢,中粒種開花後4~6個月,果實增長最快,小粒種開花後2~3個月,果實增長最快。咖啡果實以發育過程中有落果和乾果現象,其原因除了受天氣影響外,主要是受植株體內養份狀況的影響。因此,加強施肥管理,改善植株體內養分狀況,就有可能減少落果和乾果,提高產量。

  果實自開花至成熟所需的時間,小粒種咖啡需8~10個月,在當年的9~11個月成熟,盛熟期在9~10月;中粒種咖啡需10~12個月,在當年11月至次年5月成熟,盛熟期在2~3月。

  (三) 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咖啡原產熱帶非洲,小粒種的原產地是埃塞俄比亞的熱帶高原地區,海拔900~1800米之間,年平均溫度19。C;中粒種原產剛果的熱帶雨林區,海拔 900米以下,年平均溫度21~26。C。它們的原產地都是廕庇或半廕庇的森林和河谷地帶,因此,形成了咖啡需要靜風、溫涼、溼潤環境條件。

  1、 咖啡的不同品種,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小粒種需要較溫涼的氣候,要求年平均溫度在19~21。C之間。月平均溫度降至12.7。C時,植株生長緩慢,日絕對最低溫4.5。C持續一小時,新抽的頂芽和嫩葉受害。一1。C時,葉長表面形成霜凍,氣溫回升後,葉片背面出現水漬狀斑塊,受害輕者可復原,嚴重者大量落葉,枝條幹枯,而且影響了花芽的正常分化與發育,使產量銳減。中粒種咖需要較高溫度,年平均溫度宜在23~25。C之間。最適於花芽發育的夜溫爲20~21。C,最適於開花的溫度爲17~20。C,低於 10。C時,不利於開花和授粉,如溫度降至2。C,葉片就出觀受寒害的現象。

  2、 雨量

  世界咖啡產區的雨量,一般在1000~1800毫米之間,有的少至760毫米,有的多達2500毫米(見表7)。年雨量在1250毫米以上,且分佈均勻,最適於咖啡生長和發育。旱季過長,生長會受到抑制,不利於花芽發育,不正常花增多,稔實率降低。雨水過多,則易引起枝梢徒長,開花結果減少。雲南省潞江農場年雨量僅700毫米,旱期長達8個月,但在有灌溉的條件下,咖啡仍然生長良好。

  3、 光照

  世界屬於半廕庇性作物,在全光照下,咖啡的生長受到抑制,如果加上水、肥不足、就會出現早衰和死亡的現象。廕庇度過大,會導致植株的營養生長過旺,枝葉徒長,開花結果減少。咖啡對光的要求因品種、發育期、土壤肥力和水分狀況的不同而有差別,大粒種最耐光,小粒種又比中粒種耐光。在土壤肥沃和有灌溉的條件下,廕庇度可減小,或者不需廕庇;相反,如在土壤瘦瘠而高溫乾旱的地區栽種咖啡,就應適當增加廕庇。一般適宜的廕庇度大致是:苗期60~70%,定植後至結果前約40~50%,盛產期約20~40%。

  4、 風

  咖啡需要靜風的環境條件,颱風及幹風對咖啡的生長均不 利。當颱風達10級以上時,葉片、果實就會大量吹脫,部分主幹枝條會被吹斷;颱風過後咖啡根頸交界處的樹皮被磨損,引起病菌侵入,造成風后大量死亡。幹風對咖啡開花稔實極爲不利。

  5、 土壤

  咖啡的根系發達,在肥沃疏鬆的森林土壤中生長特別良好。肥沃的沙壤土或紅壤土均適宜種植咖啡,排水有良的粘土,對咖啡根系的生長不利。土壤中的PH值低於4.5時,根系發育不良。

  三、栽培品種

  (一)小粒種

  (二)大粒種

  咖啡屬茜草科,咖啡屬多年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約有90個種,海南目前栽培的有小粒種(阿拉伯種)、中粒種(甘弗拉種)、和大粒種(利比里亞種)。

  (一)小粒種:

  又稱阿拉伯種,原產埃塞俄比亞,爲常綠灌木。植株較小,高4~5米,分枝細長,枝幹木栓化較早。葉片小而尖,長橢圓形,較中粒種爲硬,葉緣波紋細而明顯。果實較小,鮮果與幹豆的比例爲4.5~5:1,種子外果皮較厚而韌,種皮較厚,易與種仁分離。種子較小,一斤咖啡豆約1700~2600粒,單節結果較少,約12~15個,但枝條結果數較多,所以,在管理良好的情況下,產量並不低於中粒種。咖啡粉味香醇,飲用質量較好。植株抗風,較中粒種耐旱,抗寒力最弱,但極少感染鏽病,產量較高,風味濃,刺激性強。其中著名的品種有:羅馬斯塔種、奎隆種、烏干達種及印度尼西亞的無性系BP38、BP42、東爪哇高產種Bgn300、Bgn124等。

  近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從中粒種實生樹選出8個高產優良無性系,經過多年試驗證明產量高於現有的實生樹3~4倍數,畝產幹豆150~200公斤,可在海南省推廣種植。

  (三)大粒種:

  又稱利比里亞種,爲常綠喬木。植株高大,高達10米以上,枝條粗而硬,斜向上生長,枝條木栓化最快。葉片橢圓或圓形,革質葉面有光澤,葉端關,葉緣無波紋。果實大,長圓形,果皮及果肉硬而厚,果臍大而凸出。鮮果與幹豆的比例約爲7~10:1,種子外殼較厚,硬而韌,種皮緊貼種仁,豆粒大,每斤千豆約爲 1300粒。成熟的果實爲硃紅色。枝條結果較少,每節果數約5~6粒。本種的主根深,較耐旱,抗風、抗寒力中等,耐光,最易感染鏽病。單株產量高,單位面積產量低。風味濃烈,刺激性強。

  主要品種有埃塞爾薩種(有稱查理種),70年代從廣西引入海南種植。生勢旺盛,果實有些似中粒種,但種皮厚硬似小粒種,鮮幹比爲5~8:1,品質味濃稍帶苦味。根深,耐旱耐寒力較強,對葉鏽病和天牛均有抗性。

  四、栽培技術

  (一)種苗繁殖

  (二)咖啡園的建立

  (一) 種苗繁殖

  咖啡種苗繁殖可分種子繁殖和無性繁殖。

  1、 種子繁殖

  (1)採種、洗種及種子貯藏

  在咖啡的盛熟期(中粒種咖啡在海南島的盛熟期爲2~3月,小粒種9~11月),從健壯豐產的母樹上採摘充分成熟的果實做種子。果實採下後,立即進行脫皮洗種,方法是將果實置於硬而粗糙的地面上,用磚頭磨破果皮,也可以用脫皮機脫去果皮,然後放在水中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加入爐灰攪拌,再放在水中沖洗,把種子表面的膠質洗淨。洗種過程中,注意不要壓破種殼,以免影響發芽。無種殼的種子發芽率僅54%,保存種殼者,發芽率可達80%以上。種子洗淨後,置於通風的地方晾乾,不可曝曬,當種子曝曬至含水量15%時,發芽率顯著降低。晾乾的種子,不宜久藏。中粒種咖啡,貯藏時間超過三個月,就會喪失發芽力。小粒種咖啡,種子收穫期在9~11月,採種後就是低溫的冬季,種子可貯藏到次年2~3月份播種,但應放於通風陰涼乾燥的地方,並經常檢查,防止發黴。

  ① 苗圃地的選擇:宜選擇靠近水源,排水良好,肥沃,土層深厚,疏鬆的壤土或沙壤土作苗圃地。

  ② 整地施基肥:苗圃地土壤要充分犁耙細碎,深耕20~25釐米,撿除石快、草根、雜物、然後起畦,畦面寬1米,畦間小路寬50釐米,平地畦面東西走向 5000~10000斤,過磷酸鈣50~100斤,肥料要求充分腐熟,並與土壤混合均勻。

  ③架設蔭棚:咖啡幼苗不耐強光,必須架設蔭棚。蔭棚分爲大、小兩種。大蔭棚高180~200釐米,面積可從數分至數畝。小蔭棚高80~100釐米,每畦蓋一個。大蔭棚管理方便,透光均勻,但取材困難。但也可用遮光網,小蔭棚管理不大方便,幼苗受光不均勻,但是材料容易解決。對這兩種蔭棚,各地可因地制宜進行架設。如用塑料袋育苗,最好使用大蔭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

  ④播種催芽:咖啡種子從播種至出土所需的時間較長,如果直播,花工多,出芽不一致,生長不整齊。最好採用催芽移栽法育苗,即把種子集中播於沙牀上,直到幼苗出現真葉前,移栽至苗圃。具體做法如下:整地起畦後,在畦面上鋪1寸左右厚的細沙,做成沙牀,沙牀須蓋蔭棚,保持80~90%的廕庇度,然後在沙牀上均勻撒播種子。播種量約爲1.5平方米播1斤種子,種子間相距1釐米左右,用板稍壓種子,使種子與沙充分接觸,上面再蓋一層沙,厚度以看不見種子爲度,再蓋一層薄草,並充分淋水。以後每天淋水一次,保持溼潤,40~60天后,幼苗可出土。當有少數幼苗出土時,必須把覆蓋物揭除,以便幼苗出土生長。-------

  ⑤移苗:移苗標準:種子出土後,子葉已平展至真葉尚未長出前移苗最好,因爲此時幼苗已開始工第1~2輪側根,移苗後恢復生長較快,移苗前,沙牀先淋透水。起苗時,儘量保護根系,苗應隨起隨裁。並注意保持幼苗根系溼潤。株行距按品種及苗齡而定。小粒種咖啡的株行距可用20×20釐米,中粒種咖啡,,當年用苗的株行距可用20×20釐米,隔年用苗的株行距可用25×25釐米或25×30釐米。移栽時主根不能彎曲,過長的主根可適當截短,回土時要分層壓緊,使根系與土壤充分接觸,移栽後應淋足定根水。

  如用塑料袋育苗,每2~3株排成一行,行間留25~30釐米寬的小路,方便淋水和使幼苗有足夠的空間生長,不致徒長。育苗袋規格:14×22或15×24 釐米,當年用苗袋可小些,次年用苗袋可大些。育苗袋的營養土可根據移苗牀土壤施肥的標準,配合一定量的有機肥和過磷酸鈣。

  移苗時應注意事項:----按不同大小的苗分級分別種植。

  ----移苗深度要與原來催芽牀深度相同,不能過深,以免影響幼苗生長。

  ----不要彎曲主根。

  ---- 移苗後淋足定根水。

  ⑥苗圃管理:淋水施肥:水肥充足是保證苗木迅速生長的關鍵。移苗後,每天淋水一次,保持土壤溼潤。當抽出真葉後,可根據土壤水分狀況,減少淋水次數。同時進行第一次施肥,以後每隔10~15天施肥一次,肥料可用豬欄肥和綠肥漚製成的充分腐熟的水肥。幼苗時期,肥料濃度不能太高,隨苗木的長大,可逐漸增大濃度。施用化肥時,可溶於水後施用,但要掌握適當的濃度,化肥也不能接觸葉片,如果幹施化肥,要特別注意。苗木定植前一個月,應停止淋水施肥,同時拆除廕庇,以鍛鍊苗木。

  ----除草鬆土:由於經常淋水施肥,土壤易於板結,雜草也多,必須經常注意除草鬆土。------- --覆蓋:有條件的地方,最好用死覆蓋。既能保持土壤溼潤,防止板結,減少鬆土除草工作,覆蓋物腐爛後,又是良好的有機質肥料。

  ----調節廕庇度:幼苗的需光量,隨幼苗的生長而增加。抽出3對真葉前,廕庇度應控制在70~80%,3~6對真葉時,廕庇度可減至50~60%,到第一對分枝長出或定植前,廕庇度可減至20~30%,使苗木在定植前得到鍛鍊。

  2、 無性繁殖

  中粒種咖啡是異花授粉作物,實生後代變異大,在同一園內,不同單株產量變異十分顯著。因此,用無性繁殖的方法培育優良母樹的種苗,使後代產量增加,保持結果量,咖啡果實和咖啡豆品質的均勻性,使優良品種不致退化。世界上大部分咖啡生產國均已採用無性繁殖方法,主要應用在中粒種。

  無性繁殖可分爲扦插和芽接兩種。

  (1) 扦插繁殖

  ①增殖苗圃的建立 咖啡無性繁殖需要大量的直生枝和芽 片作爲提供扦插和芽接用的材料,爲了加快繁殖速度,都建立增殖 苗圃。增殖苗輔種植密度爲1.5米×1米,按不同的無性系分行種 植。

  ②扦插材料的準備 扦插材料用直生枝,不能用一分枝,因爲一分枝扦插後長成的新植只能匍匐生長,不能長成直生的咖啡樹。

  插條要用綠色未木栓化、葉片已充分老熱的、健壯的直生頂芽對下第2~3段,不宜用半木栓化和已木栓化的直生枝。插條的葉片留四摜寬(約6~8釐米),每段插條4~6釐米長,將插條從中剖爲二條,各帶一個葉片,切口斜切削光滑。

  ③插牀的準備 插牀一般用沙牀,厚度40~50釐米,下部用粗砂,上部用中等細沙,插牀要有80~90%的廕庇度。用時先將沙洗淨,也可以混入1/2的椰糠。採用噴霧設備,插條髮根率高,但設備購置費用高。

  ④扦插方法插條斜插或直插均可,扦插深度以埋到葉節處爲度。10~15釐米一行,以葉片互相不遮蔽爲標準。插後充分淋水,使插條與沙緊密接觸。扦插後,要在插牀上覆蓋塑料薄膜,以減少水分蒸發,提高插條生根率。覆蓋塑料薄膜時要用鐵絲或竹片彎成拱形,插在沙牀邊緣,再將塑料薄膜覆蓋於上,然後壓緊,保持牀內溼度。如用噴霧設備,則不用覆蓋塑料薄膜。

  ⑤扦插後的管理主要是淋水和防病,要求保持插牀內有較高的空氣溼度和較低的溫度。淋水不能過多,以免插條腐爛或發生病害。爲了防止病害發生,扦插後可即噴1:1000的多菌靈,以後如有病害發生,再噴1~2次。

  ⑥生根插條的移植 插條扦插後約60天新根長至3~4釐米,此時移苗雖比較方便,但是最好是在插條根系長出第二輪側根時移植(插後約90天),成活率高。移苗時應細心操作,因爲根系很脆嫩易斷。

  未髮根的插條繼續插在沙牀內,待發根後再次移苗,移苗後或裝袋的扦插苗的管理與種子苗相同,在苗圃中培育至5~7對葉片時,便會長出第一對分枝,此時可出圃定植。

  (2)嫁接 嫁接方法可用芽接和劈接兩種。

  ①芽接法用一年生的幼苗,將莖基部的泥土擦淨,然後開一長2.5~3.5釐米的芽接位,從優良母樹或增殖苗圃中選取發育飽滿的節,削取帶有少量木質部的芽片,放入芽接位,用捆綁帶紮緊,20天后將芽點打開,30~40開芽接口已癒合,全部解綁,5天后成活的苗水即可剪去砧木,不成活的重新芽接。

  ②劈接法 用一年生的幼苗作砧木,劈接時,砧木離地10~15釐米處剪斷,在剪口中間垂直切下3~5釐米長的切口,選用與砧木大小相一致的直生枝,於節下3~4釐米處削斷,將接穗基部削成楔形,插入砧木切口處,注意對正形成層,用捆綁帶紮緊,爲了提高成活率,可用捆梆帶將接穗包好,20在後露芽點,30~40天全部解梆。

  ③嫁接苗的管理 嫁接成活後需在苗圃地培育至符合定植標準的苗木,方可出圃定植。嫁接苗管理除與種子苗相同外,在管理中必須注意新芽的保護,並及時除去砧木抽出的芽。

  嫁接前苗木要充分淋水,嫁接後淋水要小心,不要淋到接口。

  (二) 咖啡園的建立

  1、 選地、規劃和開墾

  環境條件的好壞與咖啡生長發育有密切的關係,應該根據咖啡生長習性和對環境要求來決定。儘量避免選用冷空氣容易積聚和凝霜的低地;咖啡根系好氣,要選擇排水良好疏鬆地土壤;咖啡需要靜風環境,因此在無原生林的地區,要考慮規劃防風林。規劃咖啡園大小,主要依據當地風害的嚴重程度來考慮,一般10~15 畝爲宜。

  開墾時注意保持原來林地靜風環境,需要留下的大樹作廕庇的做好標記,予以保留,其餘樹木先砍伐後清理。

  園地的水土保持,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在10度以下的緩坡地,可採用等高開墾,10度以上的坡地修築等高梯田。

  挖穴可結合合修築梯田進行,植穴一般採用60(長)×60(寬)×50(深)釐米的規格。挖穴時,表土、底土要分開放置,以便表土迴穴。植穴在定植前要施足基肥,一般施腐熟的牛欄肥,豬欄肥或堆肥均可,每穴施30~50斤,混入過磷酸鈣半斤,基肥施後再回表土,並混勻。如系密植,可挖水平均,植穴在定植前2~3個月挖好,充分風化。

  2、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主要取決於品種、修剪制度、土壤類型和當地雨量,以及管理水平,如施肥、灌溉、廕庇等。

  中粒種咖啡,採用多幹整形的,株行距一般爲2.5×3米;採用單幹整形的,一般爲2×2.5米。

  小粒種咖啡,採用多幹整形的,株行距一般爲2×3米或2.5×3米;採用單幹整形的,一般爲1.5×2米或2×2米。

  大粒種咖啡,植株高大,株行距一般爲4×5米。

  一般說來,土壤肥沃,年降雨量高,管理水平高的可種疏一些。

  近年有以咖啡與椰子、檳榔、橡膠或其他作物間作的,株行距可按間作的要求而定。

  (3)定植時期與定植方法一般在每年雨季來臨時定植,海南島的定植時期最好在8~9月,有着雨的地方,在2月定植也可以。應選用10~11個月生的長出2~3對分枝的健壯苗種植。最好在陰天或晴天的下午挖苗,帶土定植或棵根定植均可。裸根定植的,挖苗前一天應淋足水分,苗木挖起後,要把葉片剪去1/2。

  苗木最好隨挖隨種,如果要遠運或不能立即種植,應用泥漿漿根,並放在陰涼處。塑料袋育苗的應剪破塑料袋,將苗放入植穴中,不要令袋中泥土鬆散,以免傷根。定植深度同苗木原來的深度相同,側根應讓其自然舒展,回土壓緊,種植後即淋水和蓋章。爲了培養多幹樹形,定植時也可採用斜植法或截幹法。

  2、 廕庇

  ---- 廕庇的目的地是創造一個適應咖啡生長發育的環境,以保證在定植後通過綜合的農業技術措施,獲得高產穩產。廕庇度在大小應根據不同栽培環境和不同品種而異,在熱帶高海拔地區和東西兩側或四周有高山的谷地、盆地種植咖啡,廕庇度可小或不需要廕庇;在溼度小、常風大、乾旱季節長和光照強的西坡地種植咖啡,廕庇度要適當大些。中粒種一般要求的廕庇度爲30%;小粒種要求的廕庇度爲25~30%;大粒種的成齡樹,一般不要廕庇。

  ----- 作爲廕庇的樹種,要具有生長快、常綠、枝葉稀疏,主根深生、側根少、抗風性強等條件。根據目前生產經驗,臺灣相思樹是較好的廕庇樹,其缺點是有根病,薩爾瓦多銀合歡生長快,但樹冠不大。

  ----- 廕庇樹的種植密度應根據其樹冠的大小而定。如果選用臺灣相思樹作廕庇樹,可以在咖啡樹行間每隔2~3行、株間每隔4~5株,種上1株臺灣相思樹。

  ----- 廕庇樹最好提前種植,等到能起廕庇作用後才種咖啡樹。如果未能這樣做,就應在咖啡樹的行間種植臨時廕庇作物,如木豆、山毛豆、銀合歡、田莆等,待永久廕庇樹起作用時砍掉。

  臨時廕庇樹要根據咖啡的不同生育期逐年進行 疏伐,永久廕庇樹應將低於2米以下的枝條剪去,以免影響咖啡樹正常生長,到進入結果期應保留較少的廕庇度約25~30%,多餘的廕庇樹砍掉,每畝約留10~15株。

  3、 整型修剪

  合理的整形修剪是獲得咖啡速生豐產的保證,在咖啡樹進入結果期之前進行整型,使之形成強壯的骨架樹型,爲豐產打下基礎;修剪則是在整型的基礎上調節生長和結果的關係,咖啡樹的整形方式,主要有單幹整形和多幹整形兩種。

  (1) 單幹整形及修剪

  單幹整形是培養一條主幹,利用一分枝爲骨幹枝,二、三分枝爲主要結果枝的整形方法。單幹整形時,爲了促進分枝發育健壯,通常採用摘頂的措施,按照控制主幹高度的要求,將頂芽摘除,抑制頂端優勢,促進分枝生長,以達到單幹整形的目的。

  摘頂方法可分爲一次摘頂和多次摘頂。

  ① 一次摘頂法 咖啡樹高1.5~1.7米時,將頂芽剪去。也有在 1. 8~2.2米高才摘頂的。

  ②多次摘頂法多應用在小粒種,分二次和三次摘頂。二次摘頂:樹高1~1.2米時進行第一次摘頂,待第一分枝發育充實後(在管理好的條件下約需半年)選留一條生長健壯的直生枝作爲延續的主幹,生長高達80~90釐米時,進行第二次摘頂,摘頂後不再留直生枝,保持樹高約1.7~1.8米。

  如三次摘頂,第一次摘頂高度爲0.8~1米,第二次摘頂高度爲1.2~1.5米,第三次摘頂高度爲1.6~2米,每次摘頂後保留的延續主幹應與上次留的延續主幹方向相反,保持樹冠的平衡。(圖1)

  去頂時間與部位應在定植後第二或第三年的5月份前後去頂。摘頂時,要保留從年初至5月份長出的3~4對一分枝,因爲這時長出的一分枝,以營養生長爲主,去頂後發育良好,抽生二分枝較早,有利於骨幹枝的形成,管理得好,當年便可形成緊湊的樹冠。

  如在6月以後摘頂,留下來的一分枝,其腋芽大部分已形成花芽,很少抽生二分枝,即使有抽生,也在離主幹較遠的部位長出,生勢較弱,影響了樹冠的形成,達不到去頂的目的。

  摘頂樹的管理摘頂後,應及時除去主幹(特別是頂部)抽生的直生枝,並對抽出的二、三分枝進行修剪。以下的幾種枝條要剪掉:生長在第一分枝靠近莖部15釐米內的枝條;向上、向內、向下生長的方位不正的枝條;衰老、下垂、纖弱的枝條;有病蟲害的枝條;在同一個枝條和同一個節上生長的、過多的枝條。在每條一分枝上應保留多少條二分枝,主要看農業管理水平而定,一般留7~8條,相互交錯,均衡排列。第二分枝抽出後,第一分枝已衰老,不能結實,故應在先端長出第二分枝處將第一分枝剪短。

  (2)多幹整型 多幹整型是利用一分枝爲主要結果枝的整型方法。整型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多條主幹和長出大量健壯的一分枝,多幹樹不摘頂,結果3~5年後產量下降時,更換新主幹。

  ① 培養多幹的方法

  ---- 斜植法:定植時,將苗木斜植,一般與地面成30~60度角(最好是45度角)。斜植可抑制主幹頂端生長,促進基部直生枝萌發。要注意選留3~4條生長健壯的、有一定間隔的直生枝培養爲新幹。新幹成長後就把老幹截除(圖2)

  ----彎幹法:定植時直種,待苗木長至1米高左右,再把主幹拉彎,並用繩子或木鉤固定。要注意選留3~4條生長健壯的、有一定間隔的直生枝,培養成新新幹。原乾結果2~3年後截去(圖3)。此法較斜植法費工,且須固定主幹的材料。

  ----- 1. 拉彎並固定主幹2.原乾結果2~3年後截去3.培養的新幹

  ----截幹法:此法主要適用於2年以上的苗木,在離地25釐米左右的地方截幹,然後定植於大田,利用截幹後長出的多條直生枝培養成爲新幹。

  無論採用哪種方法培養多幹,當新主幹留好以後,都要經常注意剪除從新、老幹上萌發的直生枝,以免擾亂樹形和消耗養分。

  ② 成齡樹更換主幹

  多幹整形的咖啡樹,在結實3~5年後,由於主幹繼續生長,結 實的部位逐漸升高,老幹的生長量逐年減少,必須及時更換主幹,其形成主要有兩種,即一次更換和分枝更換。

  一一次更換在採果之後,從植株離地面25~30釐米處,將所有的主幹一次鋸去。鋸口略傾斜、平滑。當鋸口下方抽生大量直生枝時,應適當選留3~4條生長健壯的、有一定間隔的直生枝作爲新幹,其餘的除掉。此法的優點是:一次截幹,管理方便,新生主幹受光均勻,生長健壯,不會因爲過陰而引起枝葉徒長。

  分次更換 即每年更換1~2條主幹,培養1~2條新幹,在更換主幹前就要培養1~2條直生枝,到截干時,從直生枝萌出的上方鋸幹,其缺點是新幹生長受老幹影響,陽光不足而徒長,遇大風雨容易彎倒。

  (3)老樹復壯

  老樹復壯採用一次截幹,截幹後一年即可有少量收穫。在採果後進行截幹,於老幹離地30釐米處,從上而下按30~45。角鋸幹,鋸口要平滑。截幹後,要結合深翻土壤,修剪一部分根系,加強施肥,促進生長。及時除去多餘的芽。

  (4)枯梢樹、弱樹的改造枯梢樹的成因是由於枝條一度大量結果後,本身養分消耗過多而大量枯死,形成樹冠中部空虛的現象。定植後的幼樹或成齡樹,由於失管,主幹纖弱老化,植株生勢不良,很少結果,這類樹稱爲弱樹。

  改造的方法可根據咖啡樹枯梢的情況採用中部截幹或拉彎主幹辦法培養新幹,重新培養樹冠。但必須加強水肥管理,才能收效。

  (5)咖啡更新芽接換種

  咖啡實生樹結果多年後,產量會慢慢下降,爲了提高咖啡產量,可用截幹更新芽接換種的方法來進行。用來芽接的芽條選自優良的中粒種高產無性系增殖苗圃或母樹園。咖啡樹於採果後一次截幹,留3~4支直生枝,作爲芽接換種的砧木,在直生枝長至50~60釐米時,基部尚未栓化時進行大田芽接。(芽接方法與上同)。這是一種提高低產咖啡園的產量既快又好的辦法。

  5、土壤管理和施肥

  (1)除草、覆蓋幼齡咖啡園,雜草容易滋生,特別在雨季,應每月除草1次。如勞動力充足,要先除淨圈草。成齡咖啡園,可以2~3個月除草1次。如使用除草劑要注意不能噴到咖啡枝葉上,在幼齡咖啡園使用更重要慎重。

  咖啡的根系淺生,容易受到高溫乾旱等不良氣候條件的影響,因此,應做好咖啡園內或根圈內的覆蓋工作。據各地經驗,咖啡園蓋草可增產60~80%;死覆蓋能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在高溫乾旱季節還可降低土溫,提高土壤含水量。覆蓋材料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香茅渣、稻草、落葉、雜草等均可利用。覆蓋厚度以10~15釐米爲宜,寬度視材料而定,如材料充足,可覆蓋至行間。

  (2)深翻、改土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狀,特別是比較瘦瘠的土壤,深翻施肥更爲重要。在一般的土壤條件下,深翻改土後,側根生長量比不深翻的多3~4倍,地上部分生長量也深翻,深度40~50釐米,長度60~80釐米,寬度40~50釐米,每年進行一次。最好在深翻穴的底層壓入綠肥20~30斤,分兩層壓下,在綠肥上施過磷酸鈣4兩。在穴的上層再施堆肥或豬、牛欄肥20~30斤,最後蓋土。

  (3)灌溉 我國咖啡植區,均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之分。在乾旱季節,特別是在花期遇旱時進行灌溉,可以保證咖啡植株的正常生長和開花,提高稔實率,從而達到豐產。

  (4)施肥施肥是栽培咖啡獲得豐產的關健措施之一,根據資料介紹:每收穫1斤幹豆,咖啡樹就要從土壤中吸氮35克(摺合硫酸銨6兩)、吸磷7克(摺合過磷酸鈣1.1 兩)、吸鉀38克(摺合氯化鉀2~3兩)。經香飲所研究:中粒種咖啡每生產5公斤鮮果,每年需要用去硫酸銨200~210克、過磷酸鈣50克、硫酸鉀 120~130克。從需要的肥料量看是不多,但咖啡樹每年還要生長大量的枝葉、莖幹和根系,都要消耗大量的養份。還有廕庇樹吸收和土壤固定,水土流失等亦要消耗一部分 肥料。因此,咖啡的施肥就非常重要。

  ①在定植後1~2內,結合整形進行施肥。幼齡咖啡樹施肥以氮肥爲主,同時適當施用磷鉀肥,以加速樹冠的形成和促進根系的發育。人畜糞尿和綠葉漚肥對幼齡咖啡樹的生長也有很好的效果。

  咖啡苗定植後兩個月可以進行第一次施肥,以後每隔1~2個月施肥1次。如施人畜糞尿,應漚制腐熟並以1:3的比例加水稀釋後使用,每株施10斤,水肥最好在旱季施用,硫酸銨可加在漚肥中一起施,每擔漚肥可混入硫酸銨3~5兩。化肥(氮、鉀肥)也可在雨後於樹冠範圍外15釐米處挖淺溝施,每株施15~25 克,幼齡咖啡的施肥應掌握勤施薄施的原則。

  ②結果期咖啡樹施肥

  在管理較好的情況下,咖啡定植後第三年便開始結果。據分析,咖啡果實的發育,除了氮素外還需要較多的鉀元素,因此成齡咖啡結果樹的施肥應以氮鉀肥爲主,並適當配合施磷肥及其他元素。在果實發育期間施用鉀肥的效果非常顯著。據測定,小粒種咖啡於7~8月份施用鉀肥的效果最好;中粒種咖啡果實的幹物質增長有3 個高峯期,即7~9月、10~12月及次年1~2月,因此鉀肥可以分3次施用。

  結果樹一般每年施肥5次,分別在2~3月(開花期)、4~5月(幼果期)、7~9月(果實開始充實期)、10~11月和12月~次年1月各施肥一次。年施入有機肥或堆肥15~20公斤,尿素250~500克、過磷酸鈣150~500克、過磷酸鈣150~250克、氯化鉀150~200克。

  五、咖啡的病蟲防治

  (一)病害的防治

  (二)蟲害的防治

  (一) 蟲害防治

  1. 咖啡虎天牛 在世界各咖啡產區均有分佈,我國雲南、廣西和海南島也有發生。它是咖啡的重大害蟲之一。咖啡虎天牛以幼蟲爲害2年以上的咖啡樹幹,開始時在形成層與木質部之間蛀食,進而蛀食木質部。被害處呈一條彎曲的隧道,道中填滿木屑,對咖啡的影響很大,輕者使植株萎黃、枯枝、落果,嚴重者整株死亡。受害部位因失去機械支持作用常在風雨中被折斷。有時還蛀食咖啡根部,使植株失去再生能力。爲害初期外表無明顯的蛀入孔,僅在被害處表皮稍隆起。

  防治方法:

  (1)創造適於咖啡生長的生態環境,加強管理,合理修剪,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有適當的廕庇環境比全光的環境較少發生咖啡虎天牛的爲害,生長健壯的咖啡樹具有一定的抗蟲能力。

  (2) 人工捕殺成蟲及幼蟲,並及時將被害枝幹砍除焚燬。

  (3) 在2~6月成蟲出孔前,凡是莖粗達1.5釐米以上的,可用 林丹或甲莖1605加黃泥、牛糞和水混合成槳,塗於已木栓化的主幹上,效果很好。

  2、咖啡黑枝小蠹蟲 我國的中粒種咖啡遭此蟲的爲害較嚴重。多爲害一年生的分枝及嫩幹,爲害後幾周內引起枯枝落葉。5~6月是爲害高峯期,據調查,在高峯期爲害率可達60%。

  從受害枝條外表看被害狀爲一小孔,孔內有坑道,在同一枝條上有時可出現十多個蛀孔,蟲道內卵、幼蟲、成蟲可同時並存,世代重疊。越冬期主要是成蟲,低溫期有休眠現象。

  防治方法:

  (1)結合修剪清除蟲害枝條。1~3月份,當成蟲處於越冬期時,進行全園性清除枯枝,把所有的蟲害枯枝,尤其是部位的枯枝徹底清除,集中燒燬。當天剪除,當天燒燬,經試驗,此法的防治可達85%。

  (2)在5月上旬,用1:500倍殺螟松或1:400倍馬拉磷進行一次全園性噴射,對抑制蟲口有一定作用。

  (3)經常清理園外防風林雜生灌木,砍除乾淨。

  3、咖啡豹紋木蠹蛾 分佈很廣,是常見的咖啡害蟲之一,還爲害多種經濟作物。它能把4~5釐米粗的主幹環蛀斷掉。以幼蟲在枝幹內越冬,幼蟲在枝幹內常是向上蛀食,形成30~60釐米的隧道。 防治方法:

  (1) 結合咖啡樹整型修剪,把受害的枝條剪除,集中燒燬。

  (2) 用鐵絲捅入蟲道把幼蟲刺死。

  (3) 從蟲道孔注入1:10倍敵敵畏水劑,然後用沾藥的棉花塞 入洞內,再用泥漿封住洞口,這樣可以毒殺爲害咖啡主幹的幼蟲。

  4、 蚧殼蟲尖

  (1) 咖啡綠蚧殼蟲,無論成年樹或幼苗均可爲害,枝、葉、幹、 果都是爲害對象。葉片受害後發黃,畸形縐縮,並經常誘導煤煙病大量發生,對咖啡的光合作用及植株生勢影響很大。 防治方法: 用樂果或馬拉硫磷1:400~500倍水劑噴殺,每隔一星期噴1次,連續3次,效果很好。也可用石硫合劑或松脂合劑噴殺。 在自然環境中,綠蚧殼蟲的許多天敵,其中以白僵菌和蚧黑菌最好,在雨季,白僵菌的寄主率達90%以上。

  (2)咖啡根粉蚧主要爲害根部,初期在根頸附近爲害,以後逐漸蔓延至主根、側根各部,吸食其液汁。此蟲靠螞蟻搬運傳播,並與真菌共生。爲害後期,真菌在根部形成一串灰褐色瘤包,把蟲包裹在其中,影響因根部發黑腐爛而死亡。爲害對象爲小粒種。 防治方法:爲害初期爲二氯苯粉撒於根頸周圍、深約10釐米的土中,7天后死蟲率達到92%。爲害後期,可撥開根部周圍的表土,深約10釐米左右,撒下對位二氯苯30克,然後蓋土踏實,7天后死亡率可達100%。

  (二) 病害防治:

  1、咖啡鏽病是咖啡的主要病害,危害性最大,被害植株,輕者減產,重者死亡。此病主要爲害小粒種咖啡和大粒種咖啡,而中粒種咖啡對鏽病有較強的抵抗力。

  咖啡誘病主要爲害葉片,有時也侵害幼果和嫩枝。葉片感病後,最初出現許多淺黃色小斑,並呈水漬狀擴大,葉背面隨即有橙黃色粉狀孢子堆,病斑周圍有淺綠暈圈後期病斑逐漸擴大或連在一起,成爲不規則的病斑,病斑最後乾枯,呈深褐色,整個感病葉片脫落。

  海南島咖啡鏽病發生在每年10月至次年4~5月。

  防治方法:

  (1) 選育抗鏽病的品種種植,如小粒種咖啡中的卡狄莫、S.288。在引種時要嚴格作好檢疫工作,防止病菌傳播。

  (2) 加強撫育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3) 清除病原。對苗圃的幼苗要經常進行檢查,,清除病葉;對咖啡園裏的植株要結合修剪,除去弱枝病葉,特別是在旱季結束之前要全面檢查,一旦發現病葉應立即組織人力全部摘除,並結合化學防治。

  (4)化學防治。採用1~5%的波爾多液噴射,第一次應在雨季之前,根據各地具體情況和病情嚴重和程度而定,一般每隔2~3個星期噴射一次,粉鏽寧對咖啡鏽病有預防作用,發病初期有治療作用。每畝用25%可溼性粉劑35~65克或5%可溼性粉劑150~300克,兌水30公斤噴霧。

  2、咖啡炭疽病幾乎所有咖啡栽培的地區都有發生。它主要爲害咖啡葉片,葉片初侵染後,上下表面均有淡褐色的病斑,直徑約3釐米。這些病斑中心呈灰白色,後期完全變成灰色,並有同心圓排列的黑色小點。侵染也常從葉邊緣開始。病害可蔓延到枝條和果實:引起枝條幹枯;果實感病後有變黑色的下陷病斑,果  肉變硬並緊貼在豆粒上。

  防治方法:

  (1) 加強撫育管理(包括合理施肥和正確修剪),創造適合咖啡生長的小氣候環境,使咖啡樹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

  (2) 化學防治

  ① 1:3:100波爾多液防效較好。

  ② 國外介紹採用1%敵菌丹在開花後兩個星期開始噴第一次,以 後第隔3個星期噴一次,共噴8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咖啡葉斑病又稱褐斑病。各種品種的咖啡都可感染此病。它在陰溼天氣流行最烈。主要爲害葉片,受害葉片呈現不規則的大病斑,病斑爲深褐色或黑色,無輪紋,嚴重時凋落。幼苗及幼樹特別容易感染,往往引起枯萎。

  防治方法:

  一旦發現病症,應立即清理園地,將病葉收集燒燬,並隨即噴射0.5%的波爾多液,保護植株。

  4、咖啡褐根病,此病爲害咖啡的根部,影響地上部生長,葉片由有光澤的油綠色逐漸變成黃綠暗淡。發病嚴重時,植株生勢顯著衰退,葉片逐漸凋萎,下垂變褐色,最後全株死亡。在我國,以海南島發生此病較多。

  防治方法:

  (1) 選擇健壯無病的幼苗種植,剔除病株。

  (2) 輕病株可剪除病根,傷口塗上濃縮酸銅混合劑或塗上柏油,後培土使其恢復生長。

  (3)避免用易受褐根病侵染的樹種,如油桐或臺灣相思作廕庇樹。

  5、避免線疫病,此病多發生於雨季,中粒種咖啡較易感染。感病時葉背面覆蓋着一層灰白色的蜘蛛網狀的菌索,後期這些菌索變成黑色,乾旱時稍脆而有點閃光,潮溼時變軟且易剝離。菌索可蔓延至枝條。葉片被害後變黃,最後變黑色而脫落。有的落葉被菌索懸掛在枝條上。

  防治方法:

  對感病植株要及時進行修剪,並將修剪下的枝葉收集燒燬。在冬季前可噴射1%波爾多液,每隔14天噴一次,一般噴射3~4即可。

  六、咖啡的收穫、加工

  (一) 收穫

  (二) 加工

  (一) 收穫

  適時採收是保證咖啡豐產和提高產品質量的重要環節。採收的標準因品種的不同而異:小粒種咖啡的收穫期比較集中,果實轉紅色時就可採收,應做到隨熟採,如果等到完全變紅後,果實容易脫落。中、大粒種咖啡的收穫期較長,可等到較多的果實呈紅色或紫色時才成批採收,這樣可節約勞動力。

  (二) 加工

  1、 幹法加工 將採收的鮮果放在曬場上曬乾,(約15~20天)或用電烘箱烘乾, 然後用脫殼機、電磨脫去果皮和種皮,再篩去果、種皮及雜質,即成爲商品咖啡豆。此法比較簡單方便,但咖啡豆品質較差。

  2、溼法加工 是比較先進的加工方法,加工後豆粒質量好,加工程序如下:

  (1) 洗果 洗去粘在果實外的泥土或雜物。

  (2) 脫皮 用脫皮機或工人進行脫皮。使用人力帶動的脫皮機, 每小時可處理35~40公斤鮮果;用小型電動脫皮機工效高,每小時處理鮮果250~400公斤;大型的電動脫皮機,每小時處理鮮果3~4噸。

  (3)分皮 設備好的脫皮機均有分皮設備,即利用動力把豆粒與果皮分開。如果用人工分皮,每個工只能分52斤,工效很低。

  (4)脫膠把脫去果皮的豆粒在發酵池或水缸內浸水,進行發酵時間的長短,可隨咖啡種類和氣溫的不同而異。小粒種咖啡需24~36小時,中粒種咖啡需36~38小時;氣溫高,發酵時間可短些。每隔12小時換水一次。發酵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咖啡豆的品質,時間過短,脫膠不完全,不易曬乾,豆粒的顏色不好;時間過長,會使豆粒帶有酸味。脫膠後應立即把豆粒洗淨,一般在大型洗果池內進行。洗淨後,豆粒可曬乾或烘乾。大型加工廠一般用乾燥機或乾燥室進行乾燥,乾燥時間 24~36小時,乾燥室的溫度在最初的3~6小時爲90~100。C,以後的3~6小時應保持80。C,最後維持60。C至完全乾燥,若是曬乾,需5~7 天才行。乾燥後進行脫殼處理,便成商品豆。

  加工時應注意:

  (1)成熟果實與未成熟果實不可混在一起,在脫皮前最好先分級,否則豆粒大小不一,影響品質,降低商品價值。

  (2)脫皮時不可弄破種殼,否則發酵時種仁會變黑,以致降低商品的質量。

2015-02-16 15:24:59 責任編輯:中國咖啡網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