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遮陰種植”之所以成爲一個優點,是有一定原因的。當咖啡被種植於其他植被的遮陰環境下時,生物多樣性爲它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能夠爲咖啡提供遮陰條件的原生植物從如雪松一類的森林植物,到如香蕉樹、橘子水、檸檬樹、鱷梨樹、荔枝樹一類的果樹都有,它們協力爲營造出一個營養平衡的土質環境,併爲咖啡的生長提供一個有益生長的、穩定的特定微氣候(Microclimate)。同樣,如昆蟲、鳥類等動物也同樣受益於有衆多植物帶來的多樣性環境,由此更多的動物在這裏生存又反過來有益於環境中植物的傳粉。最後,那些精心考量的種植方式也有利於土壤的健康,因而有減少了種植區域的水土流失。
但是,那些沒有在遮陰條件下成長的咖啡又會是怎樣的呢?世界上的很多頂級咖啡,被種植在高海拔地區,以沒有那麼“恰當”的處理方式被生產,也沒有其他樹木爲它們遮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世界咖啡產業中,那些在標準評比機制中獲得高分而被作爲榜樣的咖啡,可能來自於有生態多樣性的、遮陰種植條件的地區,也可能來自於高海拔的、長時間處於“全日曬”環境中的山地地區。
先不管在遮陰對咖啡口味影響上說法的衆口不一,至少現行的觀點是遮陰種植對環境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個有利因素,但這僅僅是衆多條件中影響咖啡樹生長的一個,並由此影響到了咖啡的風味。
“健康和優質是形影相隨的,”來自巴西的咖啡農Byron Holcomb說,他有意地採用全日曬的方式種植咖啡,“健康的咖啡更有可能獲得優秀的品質。從植物學的角度來講,咖啡是一種下層灌木植被,它天生需要生長在更高的樹木之下,而這樣的樹木對咖啡來說就是所謂的遮陰植被。”
然而,爲咖啡生長提供健康環境、益於土壤的那些條件很難說對最後你喝到那杯咖啡有大的影響。夏威夷大學馬諾亞分校Shawn Steiman的研究關注農林條件對咖啡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他認爲雖然咖啡樹獲得多少陽光對它的風味有所影響,但完全不能由此預測出咖啡的風味。
“咖啡的味道被很多種因素所影響,”Steiman說,“如果你用‘風土條件’這個概念來概括它們,這則是指生態環境、降水條件與溫度等因素之間的一種互動——顯然,植物的生長是和它們都密切相關的。因此,陽光的影響僅在‘風土條件’中扮演一部分角色,但決不能作爲唯一被考慮的因素。”他補充道。
Holcomb指出,有一些在世界範圍內被廣爲推崇的咖啡,恰恰不是生長在遮陰環境中的,肯尼亞的咖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遮陰之所以能夠促進咖啡的生長,是因爲它給了咖啡一種更貼近於它天性的自然環境,從而,我認爲,這從基因的角度上看促進了咖啡的某些特質,進而又使之作爲好味道而體現在咖啡杯裏,”Holcomb說,“但是話雖這麼說,這樣的因果論還是受到質疑的。如果所有其他條件一樣,遮陰對咖啡品質的影響可能並不大,而我們知道神奇的肯尼亞咖啡則是在沒有遮陰的高海拔環境中被種植出來的。”
而對於遮陰種植,更現實的可持續問題是:那些爲了遮陰條件而進行間隔種植其他植被,從而降低了咖啡種植密度,進而只能得到更少產量的策略,在經濟上對咖啡農來說是一個現實的選擇嗎?尤其是在沒有明確證據說明生長在遮陰條件下的咖啡有更好的味道的現實下。
而可能真正有所影響因素更有可能是消費者自身,尤其是那種我們喝“遮陰種植”咖啡時有的和我們購買生物多樣性的、永久培養的、環境友好的咖啡時擁有的同樣感覺——我們自身觀點得到認可的感覺。這也就是說,將“更好喝”的咖啡與遮陰種植聯繫起來是一個更浪漫主義式的觀點而非更科學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