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亞新幾內亞是南太平洋地區僅次於澳大利亞的人口、面積第二大國,它由北部的新幾內亞和南部的巴布亞兩部分組成。西與印度尼西亞的伊裏安查亞省接壤,南隔託雷斯海峽與澳大利亞相望。屬美拉尼西亞羣島。
巴布亞新幾內亞國土面積46.284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8300公里,包括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在內的水域面積達240萬平方公里(2013年)。全境共有600多個島嶼。各島多山,火山較多,地震頻繁。包括新幾內亞島(伊裏安島)東部、新英格蘭島、新愛爾蘭島、曼納斯島、布干維爾島、布卡島等。[3]
地形
巴布亞新幾內亞南部爲平原和低地,中部是中央山系,北部山嶺走向與山系平行,由幾個單獨的山嶺組成。[3]
氣候
巴布亞新幾內亞除海拔1000米以上屬山地氣候,其餘海拔較低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5~10月爲旱季,11~4月爲雨季,沿海地區平均溫度21.1~32.2℃,山地比沿海低5~6℃。年平均降水量2500毫米。新幾內亞高地地區早已有人定居。[3]
資源
礦藏豐富,銅儲量1200萬噸,黃金儲量1756噸,銅金共生礦儲量約4億噸,產量分別列世界第11位和第13位。此外還有富金礦、鉻、鎳、鋁礬土、海底天然氣和石油等資源。
庫土布和戈貝兩大油田儲量即達4億桶。南高地省油田儲量1700萬桶。天然氣儲量7萬億立方英尺,預測儲量15萬億立方英尺。
森林資源豐富,熱帶原始森林覆蓋面積達3600萬公頃,約佔國土面積的77%,林木總蓄積量約29億立方米,可採蓄積量爲5億立方米尤爲神奇的是,Mick第一次進山見到原住民時拍攝的錄像被保留下來,後被人結合對當地人的採訪,製作出一部反映高地原住民和現代文明接觸過程的記錄片。片名爲《第一次接觸》(first contact)。1983年該片公映後震驚世界,獲獎無數。類似這樣的影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真正的絕品。後續的故事也頗爲精彩:Mick與當地原住民的兒子Joe在部落里長大,後來又在白人學校裏接受了西方教育,成了一個橫跨兩種文化的中間人。他在高地種起咖啡,發了大財。他試圖擴大咖啡種植園的過程被記錄下來,製成了兩部記錄片,與《第一次接觸》並稱爲《高地三步曲》。
歷史的規律總在告訴我們: 一種異質的新文明必定給接受者帶來一個時期或者一定程度的迷失和陣痛。但是,巴布新幾內亞的情況看上去更糟糕,那裏正在發生的一切只能用混亂和血腥來形容。沒有人能說清楚到底是爲什麼。暴力事件頻發,無休止的部落仇殺,資源匱乏,缺醫少藥……舊的一切正在消亡,新的一切並未建立。那裏的人說,他們看不到這個國家的希望。
而巴布新幾內亞的婦女普遍遭受野蠻的家庭暴力。在傳統文化中,婦女一直被認爲是男人的私有財產,可以隨意打罵;而且結婚後也並不住在一起,晚上才和妻子同房。現代文明的傳入雖然讓那裏的夫妻學會了住在一起,卻始終沒有學會如何相處。另外,男人們遊手好閒,注重外表;女人們卻種地養家,承擔了全部的重擔。有人類學家認爲,這樣的習俗是源於對天堂鳥的模仿(天堂鳥,當地特產。雄鳥有漂亮的羽毛,雌鳥不漂亮,負責下蛋孵蛋)
巴布新幾內亞的咖啡絕大多數都是有機咖啡,倒不是當地人有意爲之,實在是因爲交通不便,經濟窘困,一般咖啡農是決計買不到,也買不起化肥的。“天堂鳥”這款咖啡風味活潑,帶有明亮的酸香和果香,不同於一般的亞洲豆的沉悶,倒有點非洲豆的意思。於是,雖非名門之秀,卻靈巧的討人喜歡。它來自海島上的高山,咖啡樹上有天堂鳥在歌唱。以前,我的認識和想像也僅限於此。
越是去了解,越是感覺沉重。一杯“天堂鳥”原來竟承載着一個文化的悲劇。咖啡農場主Joe最後破產了,因爲部落衝突造成大量傷亡,在咖啡成熟需要採摘的時候。結果,咖啡爛在地裏,而Joe 去了文明的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