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華僑農場的種植戶在查看咖啡生長情況。本報記者蘇曉傑攝
-本報記者況昌勳郭嘉軒
特約記者陳循靜通訊員汪哲之
福積如山,興隆昌盛。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萬寧興隆、澄邁福山兩個以咖啡聞名的小鎮上擠滿了天南海北的遊客。他們坐在頗具南洋風情的咖啡館裏,怡然品嚐着慕名已久的海南咖啡,喝完後還不忘大包小包塞進行李箱裏,作爲特產禮品帶回家鄉,讓親朋好友分享“海南的味道”。海南咖啡產業的繁榮和咖啡文化的興盛,給遊客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爲中國種植咖啡最早的地區,海南咖啡早就享譽全國。然而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近年來在種植環節這一產業根基上已相當脆弱:農民種植1畝咖啡,年純收入不足500元,還不到檳榔或冬季瓜菜年收益的1/10;受比較效益的理性驅動,農民種植咖啡的積極性逐年下降。全省咖啡面積從1988年的23萬畝,一度萎縮至2009年底的3000畝以下。即使經過這幾年的大力扶持,目前全省掛果的咖啡樹面積也僅有2000畝左右。目前,全省每年咖啡幹豆的產量最多隻有200噸,但終端打着“海南咖啡”品牌銷售的卻有6000噸之多,“海南咖啡”的品牌受到嚴重衝擊……
海南咖啡產量有限
“來興隆,就是要嚐嚐正宗的興隆咖啡。”5月1日,來自黑龍江的遊客楊惠寧特意到興隆品嚐“周總理讚揚過的咖啡”。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咖啡研究中心主任董雲萍告訴記者,伴隨着近年來持續升溫的海南旅遊熱,我省已逐漸成爲國內咖啡文化最濃厚的地區和最大的咖啡消費市場之一,咖啡幹豆的年銷量已達6000噸。
讓海南尷尬的是,儘管名聲在外,但海南本地咖啡豆的實際產量卻非常小,“目前我省咖啡幹豆年產量只有200噸左右,主要集中在興隆和福山。即使加上近兩年新種的咖啡樹,全省咖啡樹的總面積目前也只有1萬畝左右。而目前掛果的咖啡樹僅2000畝左右。即使按照每畝100公斤的年產量計算,也遠遠滿足不了海南咖啡的市場需求。”董雲萍說,填補需求空白的,是各類由外地輸入卻打着“海南咖啡”旗號的咖啡豆。
省農業廳的一份2013年熱帶作物預測表,佐證了董雲萍的說法。表中顯示:2013年,海南咖啡樹種植面積爲6000畝,預計咖啡幹豆總產量爲200噸。
衆多業內人士也向記者透露,海南的咖啡目前瀕臨生產源枯竭的境地。市場上打着“正宗海南咖啡”旗號的產品,大多數是用越南和雲南咖啡豆加工的,“海南每年從雲南輸入的咖啡豆有3000噸左右,從越南、巴西等地進口的咖啡豆也有兩三千噸”。
以“興隆咖啡”爲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興隆鎮就有近10家企業在生產,其中有一定規模的有5家,而萬寧市以外還有數家企業。僅以興隆鎮5家規模企業的產能計算,如果全部使用本地咖啡豆,每年的需求至少要1000噸,摺合種植面積1萬畝。如果加上萬寧市外的企業,就至少需要2000噸咖啡幹豆,相當於1.5萬-2萬畝咖啡樹的產量。
但記者實地調查發現,萬寧市的咖啡樹種植面積只有約2500畝,其中2000畝還是在2009年以後才逐年新種的。而咖啡樹需要長3年纔開始掛果,5年才能達到豐產期。
萬寧市工業與科技信息產業局主任科員丁瑞蓉告訴記者,2009年,當地政府爲扶持咖啡產業,啓動了咖啡種植補貼,當年扶持農戶新擴種了近300畝咖啡,這批咖啡在去冬今春纔開始掛果,“2009年,政府還對當時已有的咖啡地進行了補貼,補貼了365畝,主要在興隆華僑農場內。因此可以判斷,即使加上統計遺漏,當時的掛果咖啡樹面積也不超過500畝”。
綜合算來,直到今年萬寧市能掛果的咖啡樹面積總共也僅有700畝至800畝左右。按每畝年產100公斤幹豆計算,每年的咖啡幹豆總產量只有80噸。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福山咖啡上。據記者調查,2010年以前,澄邁福山保有的咖啡樹種植面積約1000畝。這幾年在政策扶持下新種植近萬畝,但至今仍未大量掛果。折算下來,福山咖啡幹豆目前的年產量僅100噸左右。但目前,澄邁本地已有6家較大規模的咖啡加工和經營企業,每年咖啡的銷售量都在1000噸以上。
興隆咖啡的發展困惑
興隆山地咖啡、興隆炭燒咖啡、興隆地道咖啡、興隆純咖啡……5月7日,記者在海口街頭某特產超市看到,貨架上擺放了十多家廠家生產的各類“興隆咖啡”。讓人奇怪的是,雖然品牌都是“興隆咖啡”,但是產地卻五花八門,有海口、文昌、瓊海和萬寧等。一位正在選購的消費者顯得有些茫然,而售貨員卻表示:這些絕對都是正宗的興隆咖啡,否則怎麼敢印這麼大的標誌?
一位業內人士卻告訴記者,儘管名聲遠揚,但至今爲止“興隆咖啡”卻並沒有獲得商標註冊,因此不論哪裏的企業,想在包裝中印上“興隆咖啡”都不違法。蜚聲中外的“興隆咖啡”金字招牌,竟然是個可以隨意使用的普通標識!這讓“興隆咖啡”的品牌價值大打了折扣。
記者採訪瞭解到,其實早在1983年市場經濟剛興起時,興隆華僑農場咖啡廠就曾準備註冊“興隆”牌咖啡。“但我們到工商部門去登記註冊時,卻被告知河北省有一個興隆縣,根據我國《商標法》規定,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是不能註冊成商標的。”華僑農場咖啡廠廠長梁定威告訴記者,萬般無奈之下,他們只好以興隆的母親河、興隆咖啡的最佳產地——“太陽河”作爲註冊商標,也就是現在的“太陽河”牌咖啡。
商標不能註冊,爲了保護“興隆咖啡”這塊金字招牌,2005年萬寧市啓動申報興隆咖啡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工作。經過努力,2007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對興隆咖啡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保護範圍爲:萬寧市以興隆華僑農場爲中心及其周邊的南橋鎮、長豐鎮、三更羅鎮、禮紀鎮現轄行政區域;質量技術要求包括立地條件、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質量特色等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這也是我國首個咖啡行業的地理標誌保護。
然而直至今日,這個歷盡周折申請下來的地理標誌,卻一直“躺”在辦公室內,對產業發展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在大量企業打着“興隆咖啡”名號大賺其錢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興隆咖啡原產地的種植戶,卻由於種植咖啡利潤日益微薄而感到舉步維艱。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大打假力度,保護真正的興隆咖啡。
“政府不是縱容造假,而是打假時機未到。”丁瑞蓉表示,萬寧市委、市政府當初申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就是爲了保護“興隆咖啡”這個金字招牌。但現實情況是,目前興隆咖啡豆的產量太少了,連一個加工企業都喫不“飽”,如果現在啓動地理標誌保護,幾乎所有生產“興隆咖啡”的企業都會因沒有原料而停產,整個產業將全部崩潰。更爲嚴重的是,由於興隆咖啡豆的價格遠遠高於越南、雲南等地的咖啡豆,如果真的開始“打假”,很多企業將放棄使用“興隆咖啡”標識,同時徹底不採購本地咖啡豆。這樣一來,興隆的咖啡樹種植業也將受到影響,徒有的“地理標誌保護”也會失去意義。
產業鏈上的貧富差距
在我省的一些咖啡館裏,調製一杯200毫升的香濃咖啡所需的咖啡幹豆約爲10克,每杯咖啡的售價可以賣到20元。換句話說,1公斤咖啡豆經過“品位提升”可以賣出2000元。而在星巴克等連鎖巨頭那裏,這一價格還要翻上一番。
除了做飲品之外,咖啡還有較好的藥用價值,咖啡鹼可製作麻醉劑、興奮劑和利尿劑等。果肉含有果膠質、還原醣、氨基酸、維生素等物質,可用來釀酒、制醋。從全產業鏈上分析,咖啡是一種國際公認的高附加值農產品,從種植田頭到終端消費,產業鏈上有高達70倍的利潤增值,遠超絕大多數農產品。
近年來,外國咖啡巨頭蜂擁進入中國,在農村圈地種植,在城市中搶佔市場,就是看重了這一潛力巨大的市場。
然而,與終端產品的高利潤相比,在產業鏈最前端的咖啡種植業,卻已成爲一個絕對的低收入行業。
興隆華僑農場職工曾祥崢回憶起當年的景象仍然眼睛放光:“那時的華僑農場,房前屋後、農田裏種着很多咖啡樹。一到收穫的季節,大家就像摘茶葉一樣,揹着簍子到咖啡園裏忙碌。人手不夠時,學校也會統一放假,讓學生回家幫着採摘。現在大部分咖啡樹都被砍了,改種了橡膠、檳榔和冬季瓜菜等。”
福山鎮芬華村黨支部書記王美健也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村裏100戶人家一共種了2000多畝咖啡。現在,村裏的咖啡樹幾乎砍光了,換成了橡膠、香蕉、荔枝和冬季瓜菜等作物。”
統計數據顯示,我省的咖啡種植面積,在1988年曾達到頂峯23萬畝,此後迅速萎縮:1990年14萬畝,1992年6萬畝,1995年3萬畝,1998年1萬畝,2009年底不到3000畝,主要集中在福山和興隆。2009年以來,萬寧等地開始着手振興咖啡產業,鼓勵農民擴大種植。但具體承擔這項推廣工作的丁瑞蓉則坦言:“種植咖啡不賺錢,要發動農民種真難!”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的技術人員陳鵬研究咖啡種植技術已有20多年了,他曾算過一筆經濟賬: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種植咖啡並間種檳榔等經濟作物,農戶每畝地的年收益約七八千元,而改種反季節瓜菜,每畝地一造的收益就能達到這個數,“即使加上有關部門撥付的咖啡種植補貼,農戶也覺得不划算。”
海南福山咖啡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世炳也坦言:“不僅農民不賺錢,規模化的公司種植也不賺錢。公司1000畝的咖啡莊園,年產咖啡豆約60公斤/畝,按照國際咖啡豆收購價計算,每年在種植環節公司要虧進去100萬元。”
據瞭解,近年來,海南咖啡豆受外地咖啡豆的衝擊越來越大。目前,越南咖啡豆的平均價格爲每公斤15-20元;雲南省的普洱、保山等地,今年的咖啡豆成本價只有12-15元/公斤。而在海南目前的生產成本狀況下,農民想要獲取和越南生產者同等的利潤,每噸咖啡售價要高於現價兩倍以上。在目前海南終端市場上,還沒有一款由本地咖啡豆打造的高端產品。產品買不出高價,企業當然不會高價收購本地咖啡豆。
海南咖啡如何香飄更遠
海南咖啡種植的情況非常複雜,優勢劣勢都非常明顯。
海南省咖啡行業協會祕書長符長明告訴記者:“從緯度來看,海南正處全球咖啡最佳種植區域內。同時,海南歷史上的火山爆發又形成了火山質土壤,這種土壤最適合咖啡生長,這是海南咖啡種植的優勢所在——海南的氣候環境、土壤條件,與世界著名的藍山咖啡產地牙買加相似,很適合種植高品質咖啡。”
“但劣勢也同樣明顯。”符長明解釋道,“主要有三大問題:一是颱風多,種植風險大;二是土地和勞動力成本高;三是可種植土地面積少,缺乏大面積種植咖啡的條件。去年雲南省咖啡種植面積134萬畝、產量8.2萬噸。在產量上海南是無法企及的,因此產量絕不應當成爲海南發展咖啡產業的目標。正確的思路,是立足於高品質咖啡和深厚的咖啡文化基礎,通過消費文化和品牌建設來壯大提升產業。”
一些業內人士也表示,就海南現狀而言,生產精品咖啡,是海南咖啡種植唯一的出路。所謂“精品咖啡”,是指在特殊的生長環境條件下,選用適合的品種,採用差異化栽培管理技術,通過特定加工或製作出具有獨特風味的咖啡,其價格是普通咖啡豆的數倍以上。但也對品種、種植方式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近年來,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與生活習慣的改變,咖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自1998年起,中國咖啡消費市場的人均年消費量以30%的速度遞增,遠遠超過6%的世界咖啡消費年增長率。中國正逐步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消費市場。據權威機構預測,到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總消費額將達到500億美元,而整個產業鏈所衍生的市場空間,將達到數千億美元。
面對日益增長的市場機遇和需求空間,咖啡文化深厚的海南如何分食這一蛋糕?
衆多業內人士表示,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利用海南本地有限的咖啡豆資源,走“產銷一體化”之路,打造精品咖啡農業風情園;另一方面,通過提升加工技藝和產能,打造品牌,利用外輸咖啡豆,生產帶有鮮明“海南”印記的品牌產品。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王曉陽表示,雲南種植的是阿拉比卡種咖啡,越南主要種植中粒種咖啡,而海南種植咖啡相比較而言味道更醇。結合本地獨特的味道,海南應當在推廣高品質咖啡的同時,開發具有獨特熱帶口味的咖啡產品,如熱帶水果味咖啡、椰子味咖啡、香草味咖啡、鮮花味咖啡等,形成與外地咖啡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同時,有關部門也應該加強對企業的管理,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改變現在良莠不齊的現象。
董雲萍等人認爲,海南咖啡的知名度,目前極端依附於“興隆”“福山”等地域品牌之上,而種植環節的單薄弱小,讓這些地域品牌時刻處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尷尬境地。當前迫在眉睫的,是如何平衡產銷之間的利益分配,讓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反哺種植環節。
記者瞭解到,萬寧和澄邁已經在探索“產銷一體化”模式,將“種植基地+加工廠+銷售終端”捆綁起來,用銷售拉動種植、反哺種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過,也有人認爲,這種發展模式雖然起步較快,但從長期來看,受海南土地制約,種植規模並不容易擴大,“如何將有限的咖啡豆做高產值,是海南咖啡業需要探索的一個課題。
一些業內人士則表示,從長遠看,海南咖啡產業應跳出地域品牌的制約,加強銷售終端產品的品牌樹立。“日本不產咖啡,但是日本上島咖啡卻做得很成功;星巴克自己不種咖啡,其品牌也做得響亮。海南可以探索從全球採購高品質咖啡豆,通過做強加工、銷售等下游產業鏈來提升海南咖啡的綜合品牌。”符長明說:“海南的咖啡產業一直都走在全國前列。海南咖啡的品牌建設,不應僅僅停留在海南本地產的咖啡豆上,更應該在咖啡加工技藝、咖啡歷史文化、熱帶風情和慢調生活方式上不斷拓展,做大做強咖啡下游產業鏈。”(本報興隆5月8日電)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