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斯里蘭卡,原稱錫蘭。
“斯里蘭卡的紅茶”與“錫蘭紅茶”指的是同樣的東西。
1658年,荷蘭人曾在錫蘭島(今斯里蘭卡)種植咖啡,但到咖啡足以經濟發展是至十九世紀。
此時英國佔據錫蘭島,展開各種經濟作物的實驗種植,這是英國繼牙買加試種成功後、又一次於海島上獲得優異成就。
1827年,印度西部因廢除奴隸、導致咖啡產量下挫,此時錫蘭咖啡適時填補缺口,並在咖啡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
1830年至1850年間,咖啡產業主導了錫蘭國度。
1841年,錫蘭銀行成立、利於咖啡業者的資金運用。
另外爲了運輸咖啡,公路與鐵路網也於此時建立起來,政府體制幾乎成爲咖啡產業的附庸。
1846年,世界經濟衰退、咖啡價格低迷,錫蘭因此財政崩潰、爆發動亂,從此殖民政府也決議將原有生產農地轉行爲栽培業,如椰子、可可和橡膠等。
轉型過程中時常爆發衝突。而糧食耕地銳減、也於十九世紀末爆發糧荒。
1869年,錫蘭島爆發毀滅性的鏽葉病。十五年間,此病幾乎將錫蘭島的咖啡產業摧毀殆盡,舉國忙於尋找代替產業。
後來自中國、印度等引入茶樹。茶葉生產開始取代咖啡栽培,茶葉漸漸取代咖啡、成爲最重要的外銷物資至今。
今日斯里蘭卡只有少量咖啡生產,約年產兩千噸左右,羅布斯塔種佔多數,且咖啡豆以內銷爲主。
印尼,峇里島。
在同個國家島系中,有蘇門答臘、蘇拉維西及爪哇等知名咖啡產地。相較之下,要說峇里島咖啡儼然會有些突兀。
峇里島,世界級觀光勝地,特色是海浪品質佳,因此觀光業、衝浪業興盛。
峇里島,地小,逢上這裏的觀光效益高……所以怎會有人在這種咖啡。
有,但是極其少數。
這裏普遍咖啡樹的特徵是咖啡繁殖採用採用嫁接、發展品種混和的樹種。
“嫁接”一詞是將接穗樹枝接上載體母株上,讓兩種不同樹種的植物體癒合、結合併成爲新的個體,屬於無性繁殖。
這種繁殖方式在我們臺灣的水果產業上也時常見到,番茄、蓮霧或芒果等都常透過這種方式、使其矮化便於摘採管理、避病強健等。
至於峇里島的咖啡樹嫁接是以阿拉比卡種樹種接上羅布斯塔種的接穗。
我喝過,但我也搞不太懂是噱頭還是真有特色。
我的品嚐經驗是,劣質感比其他產區來得多,感受卻不到曼特寧迷人。微微卻單一的苦味,恰恰配上鋪底的酵母酸香。
也許不錯,但喝起來就是有哪裏怪怪的感覺,不予置評。
目前就我所知僅有標榜金塔馬尼火山出處的咖啡生豆,日曬法與溼剝處理法都有。
和印尼其他大產區相較起來,瑕疵豆偏多,豆色偏褐黃,風味的口感較不明顯、酸氣來得較多。
峇里島咖啡產量微小,可網絡上卻有非常多的峇里島咖啡介紹。
從茫茫的峇里島咖啡介紹中,可知道這裏有相當著名的幾間咖啡工廠。主要出產熟豆、麝香貓咖啡及觀光工廠用。
可並非目前咖啡產地所認知的莊園、處理廠等等。
而是觀光工廠。
中國雲南咖啡。
於十八世紀左右傳入。目前種植面積佔全大陸九成以上,主要輸出至歐美做原料使用。
跟隨精品咖啡發展,這裏的品質愈趨穩定、並期待管理制度能夠產地化、資訊化,並與國際期貨市場對接。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期望能生產我們所悉知的單品咖啡,以產地爲名的這種。
從1998年至2012年間,咖啡生產從13萬袋成長到110萬袋,與哥斯達黎加持平。
許多咖啡貿易公司看好並以於此投資,外商沃爾咖啡與星巴克便是其中之一。
官方對於雲南咖啡有實質的計劃,且也對國際市場有穩定的交流與支援。
雖然今天還不常見到雲南咖啡出現在臺灣,但仍是值得期待的產地。
說到中國生產咖啡至與國際銜接,很難從討論其他產地的邏輯介紹。
我想經濟進步的國家實行咖啡生產農業計劃,往往會遷就國家歷史及整體的文化方向。
經濟進步的國家,也不可能靠經濟作物爲主力外銷商品。
咖啡是世界僅次於水資源的第二大經濟飲品
也是世界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貿易商品
相反的,經濟進步的國家,對咖啡文化而言也容易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中國目前整體對咖啡產地的意識較薄弱,也因此在中國國內、雲南咖啡與世界各國咖啡的差異性感受相對薄弱。
既然國內認知不深,便讓雲南咖啡在銷售或品牌面臨比其他國家更復雜的問題,畢竟中國也是重要的茶文化發源地。
咖啡文化與茶文化是相等的
咖啡賞析與茶品茗的觀念也相似
在茶文化發源地的中國來說
如何同時融入兩種文化是當下人才感受得到的考驗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