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咖啡的名字當中都包含了哪些信息量?
舉個栗子,咖啡名稱:Costa Rica Tarrazu SHB EP Red Honey,【國家+產區+分級名稱+處理方式】
譯:哥斯達黎加 塔拉珠產區 極硬豆 歐洲ep標準 紅蜜處理
生豆原產國:
如埃塞俄比亞Ethiopia、蘇門達臘Sumatra、危地馬拉Guatemala
但是如果一包咖啡上面標示着歐洲某個國家城市名稱,比如意大利、維也納等,那可不是單品咖啡喲!因爲歐洲大陸不生產咖啡豆!
一般「意大利」、「維也納」是一種烘焙程度(或調配方式)的代名詞,並不代表這是產自意大利或維也納的咖啡!
產區:
各個國家還分爲很多咖啡豆產區,以埃塞俄比亞-耶加雪菲(Ethiopia Yirgacheffe)爲例,耶加雪菲Yirgacheffe 是埃塞俄比亞西達摩區(Sidamo)內的高海拔狹長狀小產區。
不同小產區意味着不同的風味特色。所以這個好美的名字是一個產區名稱,不是品種哦!有的咖啡豆還會再加上處理廠或莊園的名稱,
例如充滿雪梨和酒香味道的Aricha (Ethiopia -Yirgacheffe- Aricha Kebele),就是咖啡豆處理廠的名稱。
處理方式:
指的是從咖啡果到生豆的人工處理方法,也就是把果肉果皮去除掉,獲取裏面的種子。這個處理過程通常分爲水洗和日曬兩種。
一般來說,大部分優質的咖啡豆出自水洗法,用這種方法處理的咖啡豆顏色均勻,乾淨無雜味。當然,各個國家會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來處理咖啡豆,比如缺水的國家自然會更依賴日曬的方法。
判斷是否好喝也是因人而異,有的人就愛水洗後的純粹,而有的人就愛日曬後奔放的味譜。
級別:
由於咖啡是種農作物,所以在處理成咖啡生豆之後,需要做分級處理,以便滿足多層面的市場需求。
一般來說,相同種類的咖啡豆,顆粒越大的表示等級越高,各個國家分級的表示方式不同,例如埃塞俄比亞會用G1/G2/G3來表示級別,而肯尼亞就用AA /AB/AP等來表示,還有的會使用硬度(也就是密度)分級,硬度越高的等級越高。
一般咖啡豆的等級會加在商品名稱的末尾。
咖啡豆品種:
古老原生種:鐵比卡(Typica) 波旁(Bourbon)
尖身波旁(BourbonPointu):1810年在波旁島發現,豆體從圓身變爲尖身,咖啡因含量只有一半;但量少體弱,極爲珍貴(多在實驗室培育)。
象豆(Maragogype或Elephant Bean):鐵比卡最知名的變種豆,1870年最先在巴西東北部Bahia州的Maragogype產豆區發現,豆體比一般阿拉比卡至少大三倍,因而得名。象豆在低海拔區風味差,但高海拔風味較佳、酸味溫和、甜香宜人。
藝妓(Geisha):屬鐵比卡家族的衍生品種,1931年從埃塞俄比亞南部Geisha山(Geisha與日文“藝妓”同音)輸出,經過很多國家都默默無聞,1960年代移植巴拿馬,到2005纔開始在杯測賽中頻頻勝出。
肯尼亞“SL28”和“SL34”:二十世紀初法國、英國傳教士和研究人員在肯尼亞篩選、培育出來的波旁嫡系,百年來已適應肯尼亞的高濃度磷酸土壤,孕育出肯尼亞特色的酸香精靈;頂級肯尼亞咖啡都是出自這兩個品種,但移植其它地方卻即走味。
黃色波旁(Bourbon Amarello,或Yellow Bourbon):巴西聖保羅州特有的波旁變種,成熟後咖啡果子不會變紅,呈橙黃色。後來發現當地其它波旁衍生品種也有果皮變黃的。
卡杜拉(Caturra):波旁的單一基因變種,1950年代在巴西發現。長能與抗病力比波旁佳,且不需遮陰樹;風味與波旁不相上下或稍差。
帕卡斯(Pacas):在薩爾瓦多發現的波旁變種,1935年薩爾瓦多咖啡農帕卡斯移植名種波旁,到1956年發現結果量高於其它同種咖啡樹,請專家鑑定後確定發生了基因突變。
薇拉沙奇 Villa Sarchi:1960年代最先在哥斯達黎加發現的波旁變種,近年常出現在杯測優秀榜內。
等等
烘焙日期:
標籤上標註的日期是烘焙日期
是不是剛出爐的咖啡豆是最好的呢??
其實最好的味道並不能從烘焙好的那一刻開始展現,一般烘焙好的豆子需要在烘焙後一週後纔會把各種風味盡數體現出來。當然,隨後咖啡的香氣也會開始慢慢揮發,因此,最好的嘗味期是三個月內。
單向閥:
從單向閥裏擠出味道幾乎是所有人不約而同的做法,在你們刺激多巴胺的時候,其實我想告訴你們,單向閥的聰明在於可以阻隔外界空氣和豆子的接觸,同時也可以讓豆子呼吸後吐出的氣可以排出去。
風味描述: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個打開腦洞的指引。也就是說一半靠舌頭,一半靠想象,比如,描述裏有焦糖香,就並不是指有那種甜膩的口感。描述裏的蜜桃味也不是蜜桃多那樣明朗的蜜桃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