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阿蒂特蘭湖
Lago de Atitlán
Lago de Atitlan seen from orbit.jpg
從航天飛機上拍攝的圖像。聖佩德羅火山在頂部,位於底部最大一片白色是帕納哈撤(Panajachel)鎮,右方是北。
座標 14°42′N 91°12′W
湖泊類別 火山湖
湖泊面積 126平方公里
最大深度 340米(估計)
海拔高度 1,560米
阿蒂特蘭湖(Lago de Atitlán)是危地馬拉高地上的一個大內流湖。雖然被認爲是中美洲最深的湖泊,阿蒂特蘭的湖底部其實還沒有被全部測量過,最深處的深度據估計達到340米。湖的邊緣由斷崖環繞,南側坐落着三座火山。
從聖佩德羅火山拍攝的阿蒂特蘭湖全景,即右邊衛星照片中從頂端向底端方向取景。
阿蒂特蘭湖最初是由8萬4千年前火山爆發留下的破火山口積水形成。其優美的景色使之被譽爲世界上最美的湖泊之一。赫胥黎爲阿蒂特蘭湖寫下了著名的一段讚美:“科莫湖(Lake Como),在我看來,觸到了畫境般美景的極限,但阿蒂特蘭湖猶如科莫湖附加了數座巨大的火山。它實在是美得過分。”
阿蒂特蘭湖周圍的瑪雅村鎮也是其一大特色,村鎮中的居民至今延續着傳統的瑪雅穿着和習俗。
湖周圍的盆地提供了廣泛種植咖啡等各種農作物尤其是玉米的土地。其他的主要農作物有洋蔥、豆類、南瓜、番茄、黃瓜、蒜、綠辣椒、草莓、鱷梨和火龍果。湖本身也養育着多種動物,給絕大部分爲原住民的周圍居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來源。
目錄
1 地理歷史
2 生態歷史
3 文化
4 危地馬拉內戰
5 颶風
6 參考資料
7 外部鏈接
地理歷史
從Panajachel鎮朝聖佩德羅火山方向望去的湖景。
該地區的火山活動最早發生在約1100萬年前,隨後陸續經歷了4個單獨的火山成長和火山口崩塌的過程,最近的一次發生在約180萬年前並在形成現在的火山口時達到頂峯。阿蒂特蘭湖如今填充了火山口的一大部分。
形成現今火山口的爆發被稱作“鸚鵡爆發”(Los Chocoyos),噴發出了多達300立方公里的火山灰,覆蓋到約6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從佛羅里達到厄瓜多爾都能被探測到,並且可以在地層學中被用作標記。Chocoyo是一種經常被發現在鬆軟的火山灰上築巢的鸚鵡。
鸚鵡爆發結束後,持續的火山活動又在火山口上形成了三座火山。阿蒂特蘭火山(Volcán Atitlán)在火山口的北部邊緣,聖佩德羅火山(Volcán San Pedro)和託利曼火山(Volcán Tolimán)位於火山口內。聖佩德羅火山是三座火山中形成最早的,並且看來在4萬年前停止了噴發。託利曼火山在聖佩德羅火山停止爆發之後開始成長,可能至今仍然有活動,儘管有史以來並未發生過爆發。阿蒂特蘭火山幾乎完全是近1萬年來形成的,是活火山,最近一次爆發在1853年發生。
1976年2月4日,危地馬拉發生7.5級大地震,2萬6千餘人喪生。地震在湖牀上形成了斷裂,產生的水下流失使湖面在一個月內下降了2米。[1]
生態歷史
1955年阿蒂特蘭湖周邊地區成爲了國家公園。當時世界對阿蒂特蘭湖還幾乎一無所知,危地馬拉希望找到方法推廣旅遊業和推動地方經濟。泛美航空公司建議在湖中養殖釣魚者喜愛的魚類就能達到這一目的。由此,非本地品種的黑鱸魚在1958年被引入湖中。鱸魚很快就接收了它們的新家,並開始吞食湖中本地產的生物。由於其食肉特性,鱸魚消滅了三分之二的本地原有魚類品種,並造成了僅生活在湖周地區的稀有鳥類阿提特蘭䴙䴘的滅絕。[2]
文化
File:Youngmaya.jpg
聖地亞哥阿蒂特蘭(Santiago Atitlán)的蘇杜旭族(Tz'utujil)小女孩。
阿蒂特蘭湖被許多村莊所環繞,村裏仍然流行着瑪雅文化,村民穿帶着傳統的服飾。阿蒂特蘭湖的瑪雅人主要屬於蘇杜旭族(Tz'utujil)和卡齊格爾族(Kaqchikel)。在西班牙征服美洲期間,卡齊格爾族開始與西班牙人結盟以擊敗宿敵蘇杜旭族和基切族瑪雅人,但後來自己也因拒絕向西班牙人進貢而被西班牙人所征服。
聖地亞哥阿蒂特蘭(Santiago Atitlán)是湖邊最大的村落,因崇拜馬克西蒙神(Maximón)而著名。馬克西蒙是一個融合了傳統瑪雅神明、天主教聖人和西班牙征服者傳奇人物的偶像。馬克西蒙的神像由當地宗教兄弟會管理,一年當中在不同會員的房子中輪流供奉,並在“聖周”(即復活節前一週)出現在遊行中。危地馬拉幾個城鎮都有與此相關和類似的宗教,最出名的是祖尼爾(Zunil)崇拜聖西蒙(San Simón)的一派。
湖邊的村莊中雖然仍盛行瑪雅文化,湖岸上最大的城鎮帕納哈撤(Panajachel)卻多年以來聚滿了遊人。它在1960年代吸引了大批的嬉皮士,雖然外國人在後來的內戰中紛紛離開,1996年恢復和平以來旅遊業卻再次繁榮起來。今天,帕納哈撤鎮的經濟幾乎全部依靠旅遊業。
湖周圍有多處考古學遺址。位於當前湖面約16米(55英尺)以下的Sambaj,看來源自至少早至前古典時期。[3]現存的一系列建築殘骸中,有一組高大建築據信是城市的中心。[4]
另一處城市遺址,Chiutinamit,是由於當地漁民“注意到水下看起來有個城市”而發現的。[5]在接下來的調查中,潛水員在遺蹟中打撈到了陶器碎片,遺蹟的時期也由此被證明是在前古典晚期(公元前600年至公元250年)。[6]
最近被危地馬拉政府批准的項目“阿蒂特蘭湖水下考古”與Fundación Albenga和阿蒂特蘭湖博物館合作進行。出於私有機構阿蒂特蘭湖博物館的顧慮,危地馬拉內陸水體進行探索研究的必要性得到了分析。[7]
在危地馬拉內戰期間,由於政府推行的焦土政策,很多嚴重侵犯人權的事件在阿蒂特蘭湖地區發生。原住民被認爲普遍支持反政府游擊隊,因此受到殘酷的鎮壓。在聖地亞哥阿蒂特蘭至少有300名瑪雅村民在衝突中失蹤。這一時期的兩起事件成爲了國際新聞。一起是來自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的傳教士斯坦利·羅瑟(Stanley Rother)於1981年在聖地亞哥阿蒂特蘭的一個教堂裏被謀殺。另一起事件發生在1990年,一羣自發遊行的抗議示威者行進到城市邊緣軍隊基地時遭到軍隊開槍射擊,13名無武裝的平民喪生。國際壓力迫使危地馬拉政府關閉了這個基地,並宣佈聖地亞哥阿蒂特蘭爲“非軍事地帶”。紀念這一事件的紀念館在2005年的一次泥石流中被損壞。
“世界旅館”(Casa del Mundo)在湖周圍的房屋
颶風
2005年10月颶風“斯坦”(Stan)(視頻)在危地馬拉全境造成了嚴重的毀壞,阿蒂特蘭湖地區損失尤其嚴重。Panabaj村被一次大型泥石流吞沒,居民死亡人數高達1400人,5000多人無家可居。
災後道路被重新修復,往這一地區的交通往來也恢復到正常。
參考資料
跳轉 ^ 危地馬拉火山與火山岩 (美國地質勘測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英文)
跳轉 ^ Kingery, Dennis (2003), 改進自然?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盤,存盤日期2005-10-30., National Center for Case Study Teaching in Science (英文)
跳轉 ^ Henry Benítez and Roberto Samayoa, "Samabaj y la arqueología subacuática en el Lago de Atitlán," in XIII Simposio de Investigaciones Arqueológicas en Guatemalad, 1999 (Guatemala: Museo Nacional de Arqueología y Etnología, 2000), 2:849-54.
跳轉 ^ Sorenson, John L., (2002) The Submergence of the City of Jerusalem in the Land of Nephi, Provo, Utah: Maxwell Institute, 2002. P. N/A
跳轉 ^ Lund, John L. (2007), Mesoamerica and the Book of Mormon: Is this the Place, p. 61
跳轉 ^ Allen, Joseph (2003), Sacred Sites, p. 34
跳轉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上關於這一項目的介紹[失效鏈接] (英文)
Vallance J.W., Calvert A.T. (2003), Volcanism during the past 84 ka at Atitlan caldera, Guatemala,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Fall Meeting 2003
Morgan Szybist, Richard (2004), The Lake Atitlan Reference Guide:The Definitive Eco-Cultural Guidebook on Lake Atitlan, Adventures in Education, Inc.
從靠近Santa Catarina Palopó的Tzam Poc旅館拍攝的阿蒂特蘭湖。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