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成發五金”是新加坡第三波咖啡革命的領頭羊之一,這間以老屋改裝的精品咖啡館內設有一座360度的咖啡吧檯,而站在吧檯後面的咖啡師,正以一個個造型簡潔的錐形器皿爲慕名而來的客人手衝咖啡,他們所使用的器材,正是Clever Coffee Dripper。
這款在國內被稱爲“聰明濾杯”的手衝杯,經常出現在歐美日的第三波精品咖啡館內,而且早在2010年就登上《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在2012年出版的日本生活風格雜誌《Brutus》的“爲了要知道咖啡進化的17個關鍵字”專題中,“Clever”則成爲第四個關鍵字,並以整頁的篇幅向日本的咖啡愛好者界介紹了編輯們心目中的聰明濾杯:“此商品慣上了聰明,並非只是虛有其名”。
這款結合了手衝濾杯與法式濾壓壺特色的設計,在美國、瑞士、德國、香港、北京與臺灣都拿到過發明相關的獎項,其實是出自臺灣一家資本額才500萬的貿易公司——宜家貿易,公司負責人田蓉蓉坦言Clever現在的名聲完全出乎她們的預期,“其實我們在Clever這款產品上沒有用力push,全是靠使用者一步一腳印地累積起來的。”
說起會開發出Clever這款產品,還真不是意料中的計畫。某年參加商展時,咖啡產業的買手來到宜家的攤位,看到茶沖泡器,覺得這是一款可以隨身攜帶就能簡易衝咖啡的產品,於是力促宜家開發這產品。但這一等就等了快3年。
田蓉蓉解釋,“要等到我們覺得使用方便了,纔會拿出來賣。”她希望設計出來的產品是“不需要高深的技術,也沒有器材維修的問題,CP值是高的。”但說來也很有趣,田蓉蓉本身並非是硬蕊的咖啡愛好者,一開始對於咖啡沖泡器研發的想像,大多是來自書籍,“那時候看了很多精品咖啡的書,因此知道水溫、咖啡研磨度是影響的因素。”即使一開始是門外漢,Clever依舊讓咖啡老饕買單。使用Clever多年的臺中Mojo咖啡老闆Scott就說,用Clever泡出來的咖啡“乾淨、飽滿、又沒有渣”。
人說隔行如隔山,宜家顯然下了不少功夫,但時間就是金錢,宜家可以這麼放心地研發Clever,主要還是因爲有一個讓他們可以毫無後顧之憂的本業——泡茶器。以國外代工訂單市場爲主,宜家的泡茶器在歐美日都看得到,2012年被星巴克併購的美國連鎖茶店Teavana,早在剛成立之際,就是宜家茶沖泡器的客戶。
“美國人對茶束手無策,不知道怎麼泡茶,我們就設計出一款可以幫他們簡化問題的產品,”田蓉蓉說。因爲與海外客戶多年的往來經驗,奠定宜家沖泡器材質、金屬網、活塞閥等各方面技術掌握與製造能力,再加上海外訂單量大,讓他們可以直接向美國專門提供環保塑料的原廠下單,也能夠設立自家的模具廠與生產線。宜家手中握有的技術能力,讓他們在開發Clever時,可以針對活塞閥的水流速度、緊密度與濾網逐項修正,並用自己想要的速度,好整以暇地將Clever咖啡沖泡器做到一定水平才公開到市場上。
等到產品釋放到市場上,他們又會根據使用者的回饋,不斷研發改進。Mojo的Scott最能感受到這點,在他使用過程中曾經一度覺得少一個量杯,跟宜家反應後,“結果一年後他們就寄了3個給我!給他們feedback,下次就會改進。”
而且,爲了不讓自家產品在市場上變成價格競爭下的犧牲品,宜家也很在意合作的代理商。“我們不會廣發代理權,若每個人都有這產品,那大家都不會全力賣,”田蓉蓉說,“我們會一個個地研究客戶,從開始接觸到最後成交,通常至少要花上半年的時間。”而且,宜家絕對不會塞貨給代理商,“不希望客人的庫存高,這樣纔不會有價格壓力。”她認爲,“維持價格是一件重要的事,要能讓經銷商、店家都有獲利空間。”
手上有了一副好牌,宜家隨著精品咖啡市場的擴大,也得到更多市場的反饋,在客戶多年督促下,經過4、5年的研發期,即將在明年推出跳脫錐形的玻璃款Clever,也會開發出專屬的濾紙。可以肯定的,第三波精品咖啡運動中,來自臺灣的宜家肯定會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