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由巴厘島旅遊回來,帶回伴手禮咖啡與大家分享時的對話。
‘你帶的是公的,還是母的?’另一位同事問。
我以爲她們在開玩笑,卻沒想到同事很慎重回答,‘當然是公的。’
她展示帶來的咖啡豆,外型圓滾滾的……跟平常所見的半圓半扁模樣不同。
有些果實裏頭只有一枚豆子,形狀較橢圓,這種就是公豆(peaberry) ,俗稱小圓豆。
咖啡豆的公母是怎麼分?我們所熟悉半平半圓的咖啡豆則被稱爲母豆(flat bean)。咖啡豆的公母只是生長型態的不同,並不是真正的性別差異,所以中文用公母來稱呼二種豆子容易構成誤導。
有一說,公豆在植物學理上可說是一種瑕疵,通常出現在一串咖啡果實的末梢部份,因爲養分運送不足而成,或是咖啡在結成果實前受到昆蟲損害而造成。有些咖啡並不會刻意將公母挑出,所以在一包咖啡豆中可以找到公豆與母豆,我也帶孩子們去尋寶,分辨看看這顆是公的還是母的。
依照"印尼說法",公豆比母豆好喝。自己覺得公豆單品不好喝,沒有熟悉的咖啡味。所以我都把酌量的它與較多的母豆混合,研磨打碎之後,來個公母一家親!
讀者們也許都知道,咖啡豆是咖啡樹的果實,一般而言每顆咖啡果實(Coffee cherry)裏頭都含有一組咖啡豆,可以一分爲二成爲瓣狀,整體外形其中一面較爲扁平,若將兩顆咖啡豆合在一起,就能像顆渾圓的果實。而在英文裏,無論是阿拉比卡種、羅布斯塔種或其他少數品種的咖啡豆也好,都稱正常型態的種子爲coffee bean。也就是說,市面上常喝到的單品咖啡或義式咖啡,基本上無論是什麼品種、哪個莊園,咖啡豆也許有大有小,但都是以coffee bean的型態(如下圖所示)製作而成。
咖啡豆
而在英文裏,“公豆”卻被稱做peaberry,是相對一般的咖啡豆coffee bean而來。寫到這裏,不知道讀者看出端倪了嗎?原來所謂的“公豆─peaberry”其實並不是某種特殊品種的咖啡,更不是動植物性別的分類,而只是另一種型態、較爲少見的咖啡豆。相對於前述一般稱作coffee bean的咖啡果實,每棵咖啡樹末端的少部分果實可能因爲養分輸送或其他至今還不明朗的因素,在咖啡果實成熟時只會形成橢圓狀、無法一分爲二的單一型態的豆子,這樣“異常”狀態的咖啡豆就被稱爲peaberry,中文或許取其珍稀之意,稱之爲公豆。(南島日:嗯,珍奇特別的豆子就覺得是公的,這真是耐人尋味的思維啊——)
公豆
基本上,任何品種的咖啡樹都可能產生約5——10%左右的peaberry,因爲生成型態與一般咖啡豆相異,在採收之後須經過人工挑揀出來,並因爲產量少,價格在近年來有被哄擡的情況。若是對咖啡內行的讀者或稍有研究者應該知道,咖啡的風味除了與烘培程度與方法有關,很大部分也因著咖啡的品種、產地、莊園等等因素而有差異與優劣之分。身爲咖啡產地的印尼,其境內優秀的莊園所產出的各式高級咖啡豆多數在第一時間已經送往歐美與世界其他國家,或被連鎖業者大量收購,或以公平貿易形式輸往獨立業者皆有可能。而這些peaberry是否真的如導遊或商家們所說的那般香醇可口、風味獨特?如前面所說,每個不同品種的咖啡樹皆可能產生peaberry,因此peaberry也有可能有各種不同的風味,但這是否一定就比普通的咖啡豆好喝而高級呢?其實這就見仁見智了,一般而言,在專業的咖啡師眼中,peaberry是不會直接拿來與一般的coffee bean做等級比較的,不過在南美與夏威夷地區,則有專門在各品種的peaberry間評比的等級鑑別制度。如果對渾圓的豆體風味感興趣的讀鍺,也許可以蒐集看看這方面的資訊喔!
咖啡的香味來自咖啡豆烘焙時經梅納反應所產生的一系列複雜化合物。而咖啡的顏色則來自於包含酚類聚合物與多糖等類黑素(melanoidins)。歷經多次化學變化纔會釋放特殊的香、酸、苦…等氣味,除了因產地品種造成咖啡不同風味外,烘焙的條件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產物,即使是同種豆子,改變煎炒的程度也會產生不同味道。一般而言,烘焙越淺,顏色越淡,酸味越強;反之,烘焙越久,顏色就越深,苦味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