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在公館的名店工作,到獨立開一家咖啡館八年,十年來幾乎天天在吧檯工作的Aarti,衝煮過上萬杯咖啡。當老師並不是他的夢想,但就在十年的經驗累積中,他開始把自己研究咖啡的心得分享出來,在自家咖啡館開課,持續獲得好評,也有許多其他單位邀請授課。究竟他是如何踏上這條路呢?因此穆勒團隊爲大家制作了這篇訪談,內容著重在手衝咖啡的相關經驗。
Q. Aarti 學咖啡是從 手衝 開始的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A. 雖然在課堂上我總大力推薦臺式聰明濾杯和手衝咖啡,但我自己第一杯衝煮的咖啡卻是賽風壺。當時沒什麼老師教我,就是在常去的咖啡館胡亂請教,自己試著煮。剛巧那家店用的就是意式咖啡和賽風壺,也就這麼從虹吸式咖啡開始玩起。
而賽風壺的煮法雖然技術成分不高,但在家使來實在是費時且不大方便。也就漸漸沒在家煮了,總是往咖啡館跑。後來我最喜歡的在家衝煮咖啡的方式,還是手沖和濾壓壺。
Q.對您來說,做手衝咖啡和意式咖啡有什麼不同的樂趣?
A.手衝咖啡和意式咖啡的強項不同。做意式的時候,單喝Espresso固然過癮,但意式咖啡真正的強項卻在花式咖啡上面。更多的時候,我們鑽研的是怎麼讓不同的材料和意式咖啡融合,在口感與味道上藉由不同材料之間的組合,幻化出千變萬化的咖啡。所以意式咖啡的樂趣在於磨練吧檯技巧與創新味覺。功底則在對原料性質的瞭解,還有吧檯調飲技術的反覆操練。意式咖啡操作純熟之後,做吧檯工作別有一番樂趣。那會像是與隊友合作的競技,在不斷的組合與搭檔中,合力完成一份工作。既像遊戲,又像運動。
而做手衝則是另一個全然不同的感受。手衝的節奏較慢,過程中的感受與變化皆豐。眼要觀咖啡粉在衝煮中的變化,耳聞磨豆滾水之聲,鼻嗅豆子的乾溼香氣,舌嘗咖啡的風韻變化,身體則要放鬆地與衝煮水流共處,提供穩定的水流衝煮。做手衝是一股閒情,品韻咖啡的細節變化。當中可靜觀自己的狀態與心性,可完整的品味一款咖啡在化身成一杯咖啡的過程裏地一切變化,自己衝煮一杯的感受又猶勝喝一杯他人衝煮好的。能開咖啡館,衝煮許許多多杯咖啡給客人,那真是幸福。
Q.請問Aarti老師,帶了喜歡的單品豆回家,最好的沖泡方式就是手衝嗎?
A.買了一款咖啡豆回家,我會先用固定的研磨粗細,固定的水溫,先用臺式聰明濾杯衝煮一次。因爲那是變因最少又最穩定的衝煮方式。試過之後,大致瞭解了這款豆子的基本表現如何,就可以用手衝的做法和它慢慢“培養感情”。
Q.請問Aarti老師,咖啡課程有什麼特色?
A. 教學與實做,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情,特別在一門技術上更是如此。很多擅於教學的老師,實作經驗與跟在業界打滾的人相比,可能略顯不足;而專心致志在戰場上廝殺的人,要他教課可能又顯左支右絀,不知如何講解才能讓聽者明白。
或許是際遇使然,我卻對教學這件事有著莫名的熱忱與心得。跟著我做事的工作夥伴,若能站上吧檯,僥倖也學了一番功夫。而七八年的時間在咖啡館第一線服務,或許稱不上已臻化境,但對於營業現場的工作卻也自有一番心得。
若要說這課程有什特出之處,或許就是來的人既可以聽到在營業第一線打滾的人的眉角手段,又能聽到詳細的理路解說與現場指導吧。
Q. 對於即將來上課的同學,您有什麼建議?
A.多喝一點咖啡,用自己的舌頭與鼻子去品嚐咖啡細微且複雜的味道。技術與眉角好說,品味與感官卻是難練。
Q. 請問手衝咖啡老師Aarti,手衝咖啡看似容易,可是真的自己回家衝煮的咖啡,就是跟老師的差很多,這其中最大的要訣是什麼?
A.來上過課,就不會差那麼多喇(笑)
認真說,技巧真的是其次,能不能在這過程裏得到屬於自己的樂趣,那纔是最重要的。假如一件事做出興味來,功夫自可一日千里。會來到課程裏來的人,多半對咖啡是真的有興趣,無法滿足於一杯別人煮好的咖啡。而咖啡這門事的樂趣確實也在這裏——自己衝煮一杯,享受過程裏的變化,還能分享給朋友。
維持對咖啡的喜好,瞭解操作上的要訣與門道,假以時日,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一套技巧。真正的要訣,恐怕只有“喝”這件事吧?
Q.想問老師一個和課程內容無關的問題,老師開了一家咖啡店已經八年,您的心得是什麼?
A. 我有時候很驚訝。走過千山萬水,說出來的門道往往平淡無奇。就如你問我要訣,我反覆想來也只能回個“喝”字。開店也是一樣——一開始,衝一杯咖啡就是衝一杯咖啡,我全心專注在手上這杯裏,真以爲開咖啡店就是弄好咖啡給客人就結了。
而開了幾年,發現客人很多時後往往不是隻爲了一杯咖啡來,這才發現要經營一間咖啡館,我實在有太多還需磨練的——從會計做帳,產品研發,行政企劃,人事訓練管理,無一不是功課。
這條路我還在走,似無止境。但我想,哪日走到圓通之處,我能說的多半還是“煮好一杯咖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