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有穿透力的水
有穿透力的水柱,一般來說是指當給水的過程當中,都會期望每一次給水的時候,水柱都可以穿過前一次已經喫水的粉層,讓下層未吸水的顆粒開始進行喫水。
| 水柱的高低
水柱高度越高,水流的衝擊力會加大,且穩定繞圈的困難度也會加大,造成萃取過程的擾動變大,無法讓咖啡粉均勻萃取,使得雜澀味增加;
水柱高度太過低的話,手衝壺容易敲到濾杯,但若採用低注水方式時,穿 透力的水
| 爲什麼給水會需要一次比一次多呢?
當顆粒接觸到我們給予的熱水後,將產生兩件獨立的事情,顆粒吸水跟推擠氣體出來,現在將這兩個主題分開來談。
物體持續吸水會變重,咖啡顆粒也不例外,重量上升的顆粒會往下沉,相對輕的會持續在上面,等到濾杯裏的顆粒逐漸飽和後比重比水大,會下降到濾杯底部。
顆粒與顆粒之間因爲排氣會互相推擠製造出空間,加上顆粒吸水後的狀態和給水所製造的擾動會造成所謂的位差,原因在於濾杯裏的咖啡顆粒無法同一粒的重量不同,所以較重的在下,輕的在上。
現在更清楚顆粒跟水的關係了,變重的顆粒會沉積在底部,如果給水的量無法越來越大,堆積在底部的顆粒無法擾動,持續浸泡,時間長了會變成所謂的浸泡過度;
| 如何通過水位下降的速度來判斷注水?
當給水到達底部後,底部的顆粒也會開始膨脹,而隨着底部的水都流光後,整個粉層也隨之下降。
當一開始咖啡粉顆粒吸水不多時,因爲咖啡粉顆粒較輕,所以大部份的咖啡粉都會浮在水面上,隨着水位下降,表面就會像一個鉢體,或是一個開口較大的U字形。
水位下降的速度代表着咖啡粉顆粒喫水的多寡,濾杯裏的咖啡粉因爲一開始的重量比水輕,所以咖啡粉顆粒下沉的速度會比水流慢,而當咖啡粉喫的水越多,重量變重時,咖啡粉顆粒就會很快到達濾杯底部而產生阻塞,而使水位下降呈現延緩甚至停滯的狀況。
當水位下降速度偏快的時候,就不需要加水。因爲當水流下降快過顆粒時,就代表水流正在沖刷咖啡粉顆粒,讓咖啡粉顆粒不是在靜止的狀態。
當水位下降速度延緩時,就意味着咖啡粉顆粒開始沉積在底部造成堵塞,而讓水位下降緩慢。
當水位停止下降時,就表示底部已經完全堵塞,而咖啡粉顆粒也等於泡在水裏,一旦這樣的狀況持續太久的話,苦澀味就會隨之產生。
所以,加水時間點,水位延緩或水位不再下降時,是開始加有穿透力的水。
| 斷水法與不斷水法的差異
斷水法 ( 風味傾向:較爲醇厚)
順序: 第一次注水悶蒸→第二次注水→第三次注水(→第四次注水)
注水量─由小漸大,速度先慢後快。
所謂“斷水”,就是在手衝的過程中斷注水。直至水位下降至一定程度時,再繼續注水,重複此動作數次。而支持斷水的人認爲,在手衝過程中停止注水,能拉長咖啡粉萃取的時間,讓咖啡粉中的芳香物質,被充分的萃取出來,咖啡喝起來會更香濃、口感也會更有層次。
手衝咖啡非常關鍵的一個步驟即是“悶蒸”,事實上我們常聽到的悶蒸,就是在做第一次的斷水。
不斷水法( 風味傾向:較爲清爽)
順序:悶蒸→注水一次
注水量─由小漸大,速度先慢後適中。
“不斷水法”顧名思義是在過程中,除了悶蒸斷水外,不中斷注水。以五十元硬幣大小的範圍由內往外畫圈,爲讓水面維持在一定的高度,在中心時要密集而緩慢,繞外圈時則要快速,才能保持速率一致、均勻萃取。
總而言之,在採用不斷水法時,流速的控制是關鍵。不斷水的手衝方式,咖啡風味相較斷水更爲淡雅、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