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衝咖啡給人的第一印象,大概是最容易接觸的咖啡器具,但事實上它的複雜程度,可不亞於虹吸和意式咖啡機,影響的變因層面更廣,具有多元變化,專業的咖啡講師從
手衝咖啡所需的各種器物到衝煮技巧一一分析,讓你不假他手,自己也能衝出悠閒和品味。
烘焙深或淺 決定酸與苦
在咖啡豆的選擇上,以深焙和淺焙爲最大的分野,淺焙豆多半帶有水果般的酸甜香氣,而偏好巧克力苦甜氣息,則可以選擇深焙的咖啡豆。淺焙的咖啡豆口感偏酸,過去認爲比較難讓臺灣消費者接受,但事實上咖啡豆的品質和衝煮手法良莠不齊,黃琳智指出,好的淺焙豆是“酸甜”而非“酸澀”,擁護者衆多。
咖啡豆分爲單品豆和配方豆兩種,其中配方豆就是以“截長補短”的概念,混合數支咖啡豆來打造咖啡的滋味和口感,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適合或不適合,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選購之前,在店家單點一杯來試喝,確認自己的喜好再下手。
咖啡豆保存 室溫加密封
選購焙好的咖啡豆帶回家,建議置放在通氣但密封的容器當中,像現在多數市售店家會裝在擁有單向排氣閥的密封袋中,就是最佳的貯存方式,淺焙和深焙會造成咖啡豆不同的脫水率,保鮮期約三至四周不等。
咖啡豆的保存以室溫爲佳,冷藏或冷凍都可能因爲溫度的變化或是咖啡豆內含的水分結晶,造成質地上的破壞,且咖啡豆內部的纖維具有吸附味道的特性,放在相對溼度高的冰箱,很容易吸附其他食物的味道,反而變成超強除臭劑。
電動磨豆機 粉質更均勻
一般人礙於預算考量,會考慮先入手手搖式磨豆機,但黃琳智強烈建議電動磨豆機,雖然一樣可以磨出咖啡粉,但品質差異很大,“就像是你不會騎淑女車去環島是一樣的意思”,小富士或是Kalita都是推薦品牌,無論是刀盤品質和研磨出來的均勻程度都很穩定。
報系資料照
濾杯學問大 風味不一樣
以材質來說,金屬的優勢是導熱均勻,可是氣孔過大,容易影響萃取程度;塑膠或是樹脂材質的濾杯也佔有一定市場,材質輕巧耐用,可是在溫度上則有限制;目前最爲主流的是陶瓷濾杯,其中骨瓷由於氣孔少,更爲上乘。
以造型來區分,有扇型和錐形兩種,兩者最大差別在於排水速度。黃琳智解釋,一般人都知道浸泡久可以帶來更明顯的風味,但若是在衝煮過程浸泡過久,又可能會產生苦澀的滋味,扇形濾杯具備浸泡的功能,相對於錐形濾杯的大出水口,缺點是較容易產生阻塞問題。
因此,在多數濾杯的內緣,都可以看到一根根的“肋骨”,每一款濾杯的設計都不一樣,可以打造出不同的萃取模式,有的僅在下半部凸起,有的從杯緣延伸至杯底,有的弧形設計有如貝殼的螺旋一樣,就是爲了增加氣體流動。
咖啡粉和水 比例1:12恰恰好
手衝壺目前最主流的還是銅製細嘴的宮廷壺,但黃琳智認爲水柱不夠強勁,推薦的是另一款不少咖啡職人欽點的“月兔印”,壺身至壺嘴的設計可以提供穩定而強勁的水柱;至於下壺只要選擇有刻度的杯子即可。
咖啡粉和水的比例,約1比12,也就是15g咖啡粉,可以萃取出180cc左右的咖啡液。衝煮的水溫建議在90度以上。
給水的方式是從中心開始注水,然後順著同一方向繞圈往外,因爲每一種濾杯在舀入咖啡粉後,咖啡顆粒最多也最深的地方,一定是中心位子,爲了確保連中心的咖啡粉都能均勻喫到水,得從中心開始給水。
悶蒸技巧 讓咖啡顆粒均勻喫水
很多人談
手衝咖啡的技巧,都強調“悶蒸”,所謂的悶蒸指的是第一次給水的時候,咖啡顆粒接觸到水分,開始互相排起推擠,而產生膨脹的現象,暫停的目的是確保顆粒可以均勻喫水,讓接下來的萃取過程完整順暢,在“膨脹快要停止”的時候,就開始繼續給水,每一次都要給到比上一次更高的水位,直到萃取到所需的份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