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牀式(fluid bed)烘豆機的設計機構主要可以有如下圖示2種
source: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a/af/Fluidized_Bed.jpg
一種是斜側進氣(上圖左),運用氣流的力量,讓豆子依一個固定的方向循環輪動;一種是將烘焙槽設計成錐型(上圖右),並且由中央吹入熱風,讓豆子由中央向兩側循環輪動,2018高雄大港杯烘焙賽第3名獎品【WPM直立式全熱風機】就是圖右的構造。
WPM直立式全熱風機
Fresh Roast SR500呢?設計比較單純,讓熱風直接由圓柱型玻璃烘焙室底部吹起,豆子會依風量自由飛騰,由於熱風也會因豆子的阻礙,形成不規則的氣泡,以致造成某種程度的烘焙不均。此外,也因要大面積地吹起豆子,風量必須相當大,致使豆子表面脫水過速,偶會來不及將熱充分導入豆子內部讓風味發展完足,豆表就已經過熟。爲了提升SR500的可控制性和豆子烘焙更多的變化性,早先已發表一篇【以SR500進階內杯向Michael Sivetz致敬】,以上圖左的理念,改造SR500的進氣和烘焙室。
如今,在顗鑫蔡董的佛心下,把SR500的改造機構做成不鏽鋼套件,省得我一直用手工剪鋁板,對食安也比較沒有疑慮
顗鑫蔡董開發的SR500套件,斜坡部分有2片,一片較寬可使用在SR500原廠的烘焙室,一片較窄,是配合使用沈式內杯使用的(相片來源:蔡董)
SR500使用了蔡董的套件之後,不論有無搭配沈式內杯,都已由浮風式變身爲流牀式的熱風機了。只是,在沒使用內杯的情況下,因烘焙室容積因被斜坡佔用了一部分,最大烘豆量縮爲70克左右,若搭配沈式內杯,則可維持原有100——120克的烘焙量。使用套件的SR500,其烘焙室豆子輪的方式如下面的影片(影片爲使用我手工剪的斜坡搭配沈式內杯拍攝,使用蔡董斜坡的效果相似度90%以上)
之前爲了試驗SR500搭配各種尺寸斜坡的效果,花了很多時間在剪鋁板,如今用了蔡董的斜坡,可以把專注力放在烘焙的操控上了。原本有想要用流牀式SR500挑戰Scott Rao的RoR理論,所以又花了些心力,想要找一個豆溫量測的最佳點,結果證實是白花力氣,因爲即便改造爲流牀式,測溫點埋在斜坡側豆堆內,比較不會直接受到進氣熱風吹拂,量測出來的溫度和走勢,還是與靠近杯頂量測的排氣溫度,非常接近,於是就放棄豆溫和對RoR曲線的追逐,專注在烘焙節奏與風味的對照上。
藍線:豆溫,紅線:排氣溫,使用蔡董套件未加沈式內杯,不預熱,由室溫起烘
上圖是SR500未加沈式內杯直接使用蔡董套件,烘焙70克西達摩邦貝日曬的曲線圖,藍線的測溫點在斜坡中央螺絲附近(豆溫),紅線測溫點在靠近烘焙室杯緣(排氣溫),真的差異不大。由於未預熱,豆子直接由室溫加熱,所以沒回溫點,一開始的RoR超過100多度。這杯的烘焙操控是,風量動態維持在能讓豆子流暢輪動的最小風量,火力則脫水乾燥期用low,轉黃後轉褐前用middle,一爆密集後再調回low。烘焙的理念是:日曬豆結構比較不利豆表導熱入豆芯,若用大風量會將豆表和豆芯的烘焙梯度拉大,造成外熟裏不熟,因此,火力用低火力(200度入風溫)幫豆子暖身,拉長時間促進均質化,梅納反應中期再拉高火力(中火入風溫225度)造香,一爆密之後爲避免表面產生過多焦香味,降火回到low,一爆末吹冷後下豆,總烘焙時間約6分鐘。
由室溫入豆起烘,圖的是讓豆子在前段有充分的時間暖身,缺點是,要接著烘下一杯時就很難比照,對當批次的風味並不會有不良的影響。
同樣的西達摩邦貝日曬,使用沈式內杯搭配蔡董套件烘100克,曲線圖如下(只量杯頂排風溫)
一樣不預熱由室溫起烘,這次小改一下節奏,在脫水乾燥階段豆子轉白那點,火力就由low拉高到high,一爆前再降到Medium,下豆前切回low,烘焙理念和上批次相同,只是嘗試不同的節奏和火力。
2個批次直衝試喝比較,還算能適度表現出邦貝這豆子的特色,也都沒有焦苦感,用較高火力在梅納期的第2批次香度比較高。
接續下來的功課,想達成一爆開始後一分鐘前後即下豆的烘焙,必須酸甜香平衡,沒有發展不完全的味道。對用SR500烘日曬豆來說,可以算是一個挑戰。
還有,如果是水洗豆,SR500可以怎麼烘?如下圖,火力由大 而 中 而 小如何?只要能烘透,烘法百變不需要立標準。這烘法對水洗硬豆的效果很好,曲線圖烘的是肯尼亞AB 波旁種 100克,紅色曲線是入風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