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咖啡,在兩岸的餐飲市場中已小有名氣。值得一提的是,兩岸咖啡董事長楊進發早在1989年就進中國大陸,原來是在廣東深圳做拉鍊製造,十年後驚覺製造業已無法生存,轉而投資餐飲服務業,打造出今日中國大陸400多家分店的兩岸咖啡。
兩岸咖啡,在兩岸的餐飲市場中已小有名氣。值得一提的是,兩岸咖啡董事長楊進發早在1989年就進中國大陸,原來是在廣東深圳做拉鍊製造,十年後驚覺製造業已無法生存,轉而投資餐飲服務業,打造出今日中國大陸400多家分店的兩岸咖啡。
進到兩岸咖啡位於杭州全國旗艦店內,進門通過小橋流水的園林設計,映入眼前的是搶眼的中國紅色系沙發,搭配西式現代裝潢,讓人感到親切又摩登。
“我們強調將中國文化融入咖啡及西餐文化裏面,有別於星巴克的路,”坐在旗艦店內頂級鐵板燒包廂,楊進發說明兩岸咖啡與星巴克差異經營的祕訣。
兩岸咖啡經營走複合式,不只賣咖啡,還賣日本料理、西餐牛排,炒飯炒麪等商業午餐,甚至推出一客1680人民幣的鐵板燒,完全顛覆一般人印象中的“咖啡店”。
楊進發見訪客一臉的疑惑,不待發問就解釋說,“大陸畢竟與臺灣及先進歐美不同,中國還沒有成長到那樣的水平,咖啡店單賣咖啡,牛排店單賣牛排,目前還不會一步到位。” 因此鎖定白領及高端消費客層,提供全方位的餐飲服務。平日要商務聊天喝咖啡,下午有貴婦休閒品味下午茶,晚上也有應酬高級牛排鐵板燒,甚至逢年過節還販賣應景食物,如中秋節就將推出“兩岸月餅”。
觀察投資風向 決心轉型服務
別看楊進發一付餐飲界大亨的模樣,其實他過去是做拉鍊起家。
“1990年代我跟著第一批臺商進中國設廠,用勞力密集賺錢,”但1996、1997年大陸宏觀調控後,楊進發就發現有問題了。當地人買更大機器設備,以更低價來競爭,“臺商根本沒有優勢,我開始思考轉型。”
隨後他來到杭州,看到西湖美景,愛上了杭州不疾不徐的生活步調,加上杭州當時房價十分便宜,他就落腳投資房地產,積極買樓買店面。
15年前杭州市房價1平方米只要2000人民幣,以當時人民幣比臺幣不到4元的匯率換算,將近一坪2萬4000元臺幣,這種價格就好像60年代的臺灣,一樣便宜。
然而,現在只要看得到西湖的房子,一坪150萬臺幣,也不再稀奇。
“那時什麼事都不用做,買房子等著它漲上10倍、20倍,就夠了,”楊進發愈買愈多,甚至進攻店面。纔開始想利用店面,餐飲店應是一途,於是就投入經營咖啡店,爲兩岸咖啡的前身,也代表他從製造業轉戰到服務業。
用臺灣經驗 不嫌麻煩鋪通路
2003年時,有一天看報紙,看到兩岸會談的新聞,一時取得靈感,馬上爲自己的咖啡廳取名爲兩岸咖啡,“兩岸這個名字至少還會紅50年,”他笑著說,因此他把任何兩岸的商標都去註冊了,一下子註冊了200多個,包括兩岸房地產、兩岸酒店、兩岸服飾、手錶等。
幸好臺灣人較有服務業經驗,又有服務業的know-how,在中國有優勢。他更重金聘請曾爲連戰等名人下廚的臺灣鐵板燒名廚陳漢焜及日本料理大師張良鎰,移植臺灣經驗。“大陸人耐心不夠,較不擅長經營通路,”楊進發說,這就給了兩岸咖啡成長契機。
楊進發深知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白領及高端消費市場會愈來愈大,特別是“面子消費”盛行。看中這點,兩岸咖啡最頂級的特級藍山咖啡要價78人民幣(約400臺幣),一客頂級鐵板燒也要價1680人民幣。“賣太便宜,生意反而不好,”他說,兩岸咖啡鐵板燒來店客,平均消費1000人民幣,最便宜的500人民幣套餐反而較少人點。
從2003年開店至今已有400多家分店的兩岸咖啡,去年更獲得高盛及華生創投3000萬美元的投資。
楊進發的目標是,在十年內要達到全中國5000家分店的規模,平均每個省開上百家,今年至今已開了近30家新店,預計年新增100家。
去年以來儘管全球不景氣,但是兩岸咖啡仍持續成長,今年第一季就成長10%,顯示大陸內需市場一點也不受影響。
坐在兩岸咖啡杭州西湖邊上的分店,過去這裏是革命女傑秋瑾住過的“鏡湖廳”,兩岸咖啡獲得使用權,成爲西湖旁的特色店。看著夜晚的西湖美景,看著年輕男女品嚐著近百元人民幣的牛排晚餐,就不難理解爲何兩岸咖啡能成功打入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