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火熱的膠囊咖啡機,其實早在1976年就已經問世。
發明人Eric Favre是雀巢總部的工程師,當時他一直在思考,有沒有更新穎、更快速的咖啡衝煮方式。受到了奶精球的啓發,他開發出了膠囊咖啡機的雛形,讓一般人在家,也可以更方便的衝煮咖啡,然而Eric Favre卻始終對於膠囊咖啡的風味不滿意,認爲比起意式咖啡機的Epresso仍差了那麼一些。
爲了搜尋靈感,他展開了意大利咖啡之旅,在羅馬的一家咖啡廳Caffè Sant’Eustachio,Eric Favre發現咖啡師使用的是傳統的意式咖啡機,但在衝煮咖啡的過程中,不像其他咖啡師將把手一次壓到底,而是分3~4次,其中的關鍵,就是要將空氣帶入咖啡裏,因爲咖啡粉與空氣的充分結合,才能引領出咖啡獨特的芳香元素。
Eric Favre宛若醍醐灌頂,回國之後,他着手改良原始的設計,在衝煮咖啡的熱水流入膠囊前,將細巧的空氣泡沫先一步打入熱水之中,如此一來,在衝煮咖啡時,空氣可與咖啡液充分的結合,讓香味的釋放更加完美。
儘管Eric Favre打造出了讓他滿意的新型態咖啡機,但因爲當時雀巢大部分的收益都來自於即溶咖啡,且一般大衆無法瞭解Eric Favre提出的新觀念,所以一直得不到公司的重視。直到1986年,雀巢才正式成立子公司Nespresso,開始商業化的販售膠囊咖啡機,這離膠囊咖啡機的發明已過了10年之久。
雀巢膠囊咖啡機在初期的銷售量不如預期,可以用慘淡形容,原因有二:
1. 以往雀巢的廣告對象都是家用消費者,然而膠囊咖啡機的目標客羣是辦公室和餐廳,所以雀巢廣告無法有效傳達。
2.膠囊咖啡機對消費者來說是陌生的產品,且而其主要銷售通路是咖啡機零售商,使雀巢很難與消費者直接溝通。
因此,雀巢轉換銷售方式,設立自己的銷售據點,讓消費者親自體驗膠囊咖啡,更成立會員制度,瞭解消費者需求、經營顧客關係。透過顧客的口碑行銷,膠囊咖啡機的銷售逐漸有了起色。其後雀巢透過飯店和航空公司的通路,接觸高端消費者,塑造高品質及時尚的品牌形象。
Nespresso在2006年銷售額約10億美金,但在2011年達到30億美金,平均每年以20%~30%的速度成長。然而由於雀巢申請的專利逐漸到期,加上其他廠商競爭,其銷售成長率有減緩的趨勢,但仍不影響其全球膠囊咖啡機龍頭的地位。在50多家廠商中,雀巢全球市佔率超過35%,其次是Sara Lee的18%、與綠山咖啡的8%。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Nespresso的全球市佔率超過35%,在美國的市佔率卻不到10%。這是因爲美國人喜歡喝口味較淡的美式咖啡,而雀巢所販售的大多是意式咖啡口味,因此不受美國消費者的青睞。反觀競爭對手綠山咖啡K-Cup,主打美式咖啡口味,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在美國的市佔率高達90%。
那麼,膠囊咖啡怎麼衝呢?
很多人搞不清楚 膠囊咖啡杯的頭跟尾。我們講膠囊的杯口(頭部) 就是鋁片蓋住的, 此鋁片直徑37mm,膠囊的底部呢, 就是跟屁股一樣翹,專門讓機器咬三個洞來的!
注水洞: 就是膠囊杯底部的三個洞。
杯口洞: 就是咖啡衝出來時的25顆洞。
水是透過上面那三個孔注入進膠囊的。注水的時候, 有衝進膠囊杯裏的會變成咖啡, 衝到膠囊外的會流到廢水盒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