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好喝的咖啡,60%取決於生豆的質量。作爲咖啡從業者,應該放開格局,儘量多多瞭解「From Seed To Cup」的整個環節。這樣對自己所從事的環節有所幫助。畢竟,烘焙師根據豆性來烘培,而咖啡師是通過豆性和烘培理念來沖泡。我們知道,科學家已經從咖啡生豆中提取出上千種芳香物質,而且不同的咖啡它的風味和香氣也不同。那麼那些原因決定了咖啡的不同呢?
一、產地不同
不同的產地,會有不同的溫度、降雨量、日照量、溼度以及土壤中的成份。所以即使是相同品種的咖啡,在不同的環境下也會栽培出來不同的風味和香氣。比如說埃塞俄比亞的瑰夏和巴拿馬的瑰夏就不一樣,因爲咖啡樹會隨着成長環境的不同,而產出不同風味的果實來。總的來說,非洲的豆子口感明亮歡快,在口中的風味多變活潑;中南美洲的豆子熱情奔放,只需一口所有的風味撲面而來;亞洲的豆子比較保守,需要長時間高溫萃取,慢慢揣摩。不得不說,豆如其人。
二、品種不同
不同的生產地,哪怕是不同的莊園,咖啡的品種都會有所差異,因而栽培的咖啡品種也十分多樣化,當然咖啡的味道和香氣也多變萬化。分佈在全世界各地的咖啡樹種上千個,比較常見的樹種如下:
鐵皮卡種(Typica):
擁有優越的香氣和溫和的酸味口感
波旁種(Bourbon):
濃醇的醇厚度、香氣濃厚、甜味非常明亮。
卡杜拉種(Caturra):
清爽的水果酸味、淡淡的甜味。
卡迪摩種(Catimor):
苦味較強,黑巧克力香氣。
卡內弗拉(Canefora):
也可以成爲Robusta,味道單一,大麥茶香味。
三、處理方法不同
咖啡漿果採摘之後進行加工處理,代表性的處理方法有:
1日曬處理法(Natural)
2水洗法(Washed)
3 半水洗法(Semi-washed)
4自然脫除果膠法(Pulped Natural)
-紅蜜(Red Honey)
-黃蜜(Yellow Honey)
-黑蜜(Black Honey)
甜味&醇厚度:
日曬>自然脫除果膠法>半水洗>水洗
酸感&香氣:
水洗>半水洗>自然脫除果膠法>日曬
日曬法是最古老的處理方法,不僅費時,而且容易產生瑕疵豆。而水洗法就是爲了彌補日曬法的缺陷而誕生的。水洗法節省時間,瑕疵豆發生機率減少,進而控管咖啡質量。但水洗法加工的咖啡風味和醇厚度都不及日曬法。從而人們發明了蜜處理,也就是自然脫除果膠法,也就是將果皮去掉,保留果肉進行烘乾。
四、種植海拔不同
精品咖啡種植達人們,爲了能與水果酸度類似,又可以擁有咖啡深度乾香,發現適合種植精品咖啡的區域爲海拔1500米~2000米左右的高原。因爲那裏日夜溫差較大,植物吸收氧氣量增大,咖啡果實較頻繁收縮變大。但這一事實也有例外,在夏威夷科納產區,咖啡豆的種植海拔大約在700~1100米的地方,因爲夏威夷擁有得天獨厚的海島型氣候,日曬條件優越,通常設施現代化,農民都是很富有所以都有情懷有節操的。
五、地區性咖啡等級基準不同
不同產地的咖啡等級也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基本上,咖啡生豆評分標準有四大項:
1、種植海拔高度
2、生豆的大小(篩網大小Screen size)
3、咖啡豆風味
4、瑕疵豆比例
但是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基準。比如在巴西,味道的基準如下(由高價到低價依次是):
Strictly Soft > Soft > Softish > Hard > Hardish > Rioy > Rio
咖啡的瑕疵豆大概有四大種:
過度發酵豆:辛辣味、澀味、酸臭、苦味。
黑色豆:土臭味、苦澀味。
蟲蛀豆:腳臭味、腐爛死屍味。
發黴豆:黴臭味、腐臭、苦味。
六、生豆的新老程度不同
同樣的豆種、莊園、海拔、種植方法,新產的生豆和老豆在乾香、溼香上有很大區別。因爲咖啡也屬於農作物的一種,所以新鮮度對於咖啡來說非常重要。
生豆新鮮度的變化:新產季豆>逾產季豆>老豆>陳年豆
新產季豆:
一年之內收成的生豆
逾產季豆:
一年以上
老豆:
超過兩年
陳年豆:
熟成的生豆。
在水分含量上,加工過的生豆,約含11~13%的水分,儲存時間越長,水分會逐漸流失。比如說在一般室溫下經過一年,生豆的水分含量就會下降到10%以下。剛剛加工好的生豆顏色是藍綠/綠色的,但是隨着時間的變長,生豆的顏色會漸漸變成淺綠色、白色或者黃色。而且隨着生煎的延長,生豆的香氣就會由青草和辛香變成乾草或米香,更長時間的話,就會完全沒有味道。
七、保存方式不同
品量再怎麼優秀的生豆,都會因保存方式及保存設施不同而不同。最理想的事維持室內溫度15~18攝氏度、室內溼度50%~60%。錯誤的保存方式就會影響豆子的風味和香氣,甚至變質。經常會造成生豆褪色變白,變得溼軟。
白色或黃色的生豆:
是由於保存場所溫度太高,或者過於乾燥,會使生豆水分被空氣吸走。
表面潮溼的生豆:
保存場所溼度太高,梅雨季節。狀況嚴重的話,豆子表面會出現黴菌。
相信不少咖啡師都有過類似經歷,給消費者推薦一杯自己很喜歡的咖啡,但是消費者喝了一口之後卻皺了眉頭,或者一言不發直接買單走人。在咖啡業界一直以來都存在兩種聲音,咖啡業者認爲自己是專業的,而消費者是無知的,自己需要引導消費者,而還有一些人認爲,不管一個咖啡師還是某個咖啡業內大咖,有多少牛逼,只有消費者說好纔是真的好,不好喝一切都白搭。
但是專業,好喝的說法都過於模糊,對於一個咖啡館來說,如何監別,調整自己的產品品質,打造自己的產品特色,同時跟消費者進行溝通才是王道。接下來,我們直奔主題,談論下都存在哪些因素影響了消費者的體驗。
一,咖啡的萃取水平以及穩定性
對於廣大從業人員來說,最爲關心的一定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水平。如何通過提升自己的萃取技術,給消費者更好的服務,同時提升穩定性更好的出品。這樣不僅能增加消費者的好感,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
儘管有人說咖啡好喝就夠了,但是這個和咖啡是否穩定,萃取是否充分並不衝突,因爲這更多的是對咖啡的選擇,單純從萃取修正更改咖啡的味道,尋找穩定的萃取方式,不如直接挑選合適穩定的咖啡豆,靠合適的烘焙,更好的進階自己的專業技能。
二,咖啡產品的選擇以及產品的咖啡師觀念的磨合
一家咖啡館對於產品的選擇,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店主和咖啡師的用心程度。一家合理的咖啡館應該有各種風味的,以及不同烘焙度的咖啡,但是這樣對咖啡館的運營成本,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這個時候咖啡館可以選擇一次性投入一臺烘焙機,進行自家烘焙,或者選擇靠多種選擇來吸引消費者,當然也可以選擇幾款固定款式,然後每個月每個季度上一兩款新品。但是切記產品要儘可能的照顧到大衆的審美和喜好。
因爲外界對產品的認識和行業內的認知永遠慢半拍,所以會有許多的誤解和謠傳,但是對於一個小衆的行業而言,始終缺乏和外界的溝通。儘管有許多咖啡師考出不少專業證書,但是對咖啡的各種味道由來也不甚明瞭,只是通過羣內和公衆號分享的乾貨,往往會導致與現實的消費者觀念,顧客存在差異,到最後依然需要對自己的溝通進行磨合。
其實對於咖啡師來說,應該在提升專業的同時增進與顧客的溝通,而不是讓消費者適應你的做法。
三,及時的溝通跟進以及對技能的提升
談到咖啡師與消費者的溝通,其實涉及兩個方面,第一,預判,熟悉消費者的心理和口味喜好,比如一個抽菸傷了年紀的消費者,肯定會喜歡深度烘焙的曼特寧或者美式咖啡,如果這個時候推薦風味足,酸味重的耶佳或者莓果味道重的肯尼亞,肯定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如果咖啡師對不熟悉本店特色的消費者,應該有個事先的交底,問問別人日常的喜好,比如自己的曼特寧是日曬,或者蘇拉威西這種果酸重的,而非之前醇厚度明顯的款,也要及時告知消費者並非印像中的口味,做好溝通工作才能更好的引導消費。
而事後如果給消費者介紹咖啡之後,顧客對風味並不瞭解,或者喝了咖啡後,不喜歡某些味道,也要及時跟進,詢問是因爲有壞味道,還是不喜歡的味道?這也是體驗與溝通的一部分。雖然消費者至上,好喝最重要,但是好喝的“好”字,標準過於寬泛,所以不能一言以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