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咖啡連鎖店巨頭星巴克(Starbucks)進入大陸市場將近20年,已成爲市場霸主,如今卻出現本土業者欲藉互聯網之力與其抗衡。
新華社報道,大陸咖啡消費市場潛力巨大,2017年全球咖啡消費規模成長僅爲2%,大陸的咖啡消費增速卻高達15%,然而市場卻一直爲星巴克等西洋品牌所壟斷,本土業者一直在夾縫中艱難生存。
但就在大陸一、二線城市咖啡市場幾乎被外來者佔領的時候,藉助行動互聯網和資本的力量,本土咖啡品牌開始展開反擊。譬如,瑞幸咖啡以10億元人民幣(下同)起家,靠著補貼的行銷手法,僅4個月就銷售出500萬杯咖啡。截至5月份,線下門店突破500家。
不僅如此,
瑞幸咖啡去年底便開始從星巴克“挖角”,主要招募對象爲中高層管理人員,且部分職缺開出的薪酬超過星巴克同職缺3倍以上。有消息稱,星巴克北京市場約七分之一的員工已被瑞幸挖走。
另一家互聯網咖啡:咖啡之翼,其業績也在去年迎來轉機。咖啡之翼年報顯示,2017年公司淨利潤爲941萬元,年增272%,扭轉2016年虧損546萬元的局面。
新零售讓在地品牌反攻
專家指出,和傳統咖啡店不同的是,瑞幸咖啡和咖啡之翼的興起,與互聯網所衍生出的“新零售”業態有關。譬如,瑞幸咖啡除了快速擴張門店外,所有門店都支持行動端點單和外送業務,門店周邊1.5公里至2公里區域承諾30分鐘以內送達,而且同類產品都要比星巴克便宜不少。
咖啡之翼也將業務重心轉向“新零售”,2017年公司提出“一橫一縱”戰略,縱向是咖啡全民化,即線下咖啡店、智慧咖啡機及零售咖啡飲料、零售商品。
橫向指以咖啡和輕餐飲爲各種模式的線下品牌連鎖店。目前,智慧咖啡機已成爲咖啡之翼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但報道提到,相比星巴克等國外業者在大陸市場大賺、門店愈開愈多,大陸咖啡市場上始終未能出現一個本土品牌的“獨角獸”,由於盈利、管理等方面原因,資本市場對咖啡業的熱度始終不太高。
燒錢模式難長久經營
在深圳金融圈工作的小孫是瑞幸咖啡的第一批使用者,之所以購買瑞幸咖啡,主要是有買一送一的優惠券,而且價格比星巴克低,但瑞幸咖啡的口味與星巴克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她說:“當初身邊很多朋友都是在鋪天蓋地的廣告吸引下,下載瑞幸的APP,真正購買的人並不多,不少人在優惠券用完之後就不再關注了。”
專家指出,作爲互聯網咖啡的代表,無論是瑞幸咖啡、連咖啡還是咖啡之翼,採用的都是互聯網模式:先做大規模,搶佔市場,然後再圖盈利。像是以互聯網“燒錢”的玩法補貼用戶,包括“新用戶首杯免費”、“拉新(拉新的消費者)再送一杯咖啡”、“買五贈五”等,還有電梯廣告、明星代言、微信朋友圈廣告,還有社交媒體行銷,定位基本上是強調性價比。
相較之下,外國業者經營咖啡專賣擁有悠久文化及經營理念,像星巴克擁有非常好的培訓系統,每位新員工需要參加長達兩個月的咖啡製作培訓。且不同於其他企業,星巴克一直強調“人”的重要性,認爲員工在品牌傳播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這些優點上,大陸本土業者除了學習應用新科技推廣生意,其實還有許多經營上的“眉角”需要向外國業者取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