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華‧舒茲把咖啡店變成了一個規模化全球化的生意,讓星巴克成爲了“第二次咖啡浪潮”的代表企業,改變了美國人喝咖啡的方式。 在加入、買下、領導星巴克30多年後,霍華 ‧ 舒茲宣佈將從星巴克公司執行董事長的位置上退下來。
在加入、買下、領導星巴克30多年後,霍華‧舒茲宣佈將從星巴克公司執行董事長的位置上退下來。
“2018年6月26日,我將正式離開公司併成爲榮譽董事長,”霍華‧舒茲在給星巴克夥伴的員工信中這樣寫道。
公司宣佈烏爾曼(Myron Ullman)將接替霍華‧舒茲擔任執行董事長,他於2003年加入星巴克,之前曾擔任JC Penney高階主管;而Mellody Hobson將出任副董事長。 然而,從星巴克發佈的新聞稿中,並未指出誰接替霍華‧舒茲管理星巴克高端線 ── 包括星巴克臻選和烘焙工坊在內的零售業務。
霍華‧舒茲的了不起之處在於把咖啡店變成了一個規模化、全球化的生意,讓星巴克成爲了“第二次咖啡浪潮”的代表企業。 2017年,星巴克成爲美國第二大的餐飲品牌,其營業額僅次於麥當勞。
在星巴克之前,咖啡多是以包裝食品的形態出現(即“第一次咖啡浪潮”)。 除了雀巢和馬克斯韋爾,現在爲人熟知的咖啡館Peet’s Coffee和星巴克最初都是賣咖啡豆的公司。 在1980年代之前,美國人會在家做咖啡,但是很少有提供義式咖啡的餐飲店。
在受到意大利咖啡館文化啓發之後,1984年霍華‧舒茲提出在店裏實驗賣現磨咖啡的主意。 當時這項業務還只是星巴克的副業,也不被霍華‧舒茲當時的老闆看好,但是霍華‧舒茲相信美國人需要咖啡館這樣的第三空間。 按照他在自傳《Pour Your Heart into It》裏的說法是:
“一種鏈接關係,把喜歡咖啡的人們聚集到一起。 ”
1987年,霍華‧舒茲接手當時只有6家門市的星巴克,開始快速擴張和規模化。 自從1992年上市以來,星巴克的股價漲了210倍。 星巴克成爲年收入超過200億美元的餐飲品牌,目前門市也已超過28,000家。
2000年前後,因爲感到過於勞累,霍華‧舒茲從公司CEO的位置上退下來,成爲了星巴克首席全球策略家,負責國際市場的開拓。
2007年前後星巴克擴張過快進入了許多非專業領域,業績受到拖累;2008 年又碰上全球金融海嘯。 霍華‧舒茲再度出任CEO,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重新強調星巴克咖啡質量——包括全美7,000多家門市暫停營業,重新培訓咖啡師、關閉虧損門市與裁員、砍掉部分產品線和業務等。
2010年財年,經過霍華‧舒茲大規模調整星巴克體質,加上國際經濟情勢復甦,星巴克各項財務指針恢復了健康水平。
幾乎每次危機,他都需要站出來充當公司的代言人
一年前霍華‧舒茲就在星巴克董事會內部提到了一年後退休的計劃,原定在2018年5月。 然而,卻在今年4月初爆發“費城星巴克店的種族事件”後,星巴克決定在5月28日閉店一天,給全美店員進行培訓,讓霍華‧舒茲不得不延後退休時間。霍華舒茲年表。JPG好奇心日報
霍華‧舒茲離開星巴克後,星巴克未來是否能平穩發展? 還是會像上次一樣遭遇危機呢?
星巴克目前也面臨着許多挑戰:在美國門市過於常見(數量已經超過了麥當勞),對部分消費者已失去吸引力;前後受到麥當勞和Dunkin' Donuts 等快餐連鎖賣的廉價咖啡以及精品咖啡店(如藍瓶Blue Bottle、 Stumptown和各地獨立咖啡館)的夾擊。
星巴克的同店增長(開業一年以上的老店)在放緩:2018財年第二季度,美國市場客流持平,店內消費單數沒有增長;在中國市場,它同店銷售成長4%,比上一個季度的6%和2017財年的7%放緩了許多,星巴克需要新的成長點。
即便如此,霍華‧舒茲似乎去意已決。 在監督完今年9月、10月星巴克臻選工坊在米蘭和紐約的開業之後,他將告別公司事務。 他在接受採訪時說:
“永遠沒有離開的最佳時機。 一年前我曾對自己說,我如果還待在公司,將不可能探索第二項事業。 ”
霍華‧舒茲總是迴避從政意願的問題。 宣佈辭任後,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他說:“我不想製造聳人聽聞的頭條。 我對我們國家國內日益分裂以及國際的處境,已擔憂了好一陣子。 ”
他接着說:“我人生的下一章想找個方法回饋社會和國家…… 雖然具體以什麼方式我還不確定。 ”霍華‧舒茲沒有直接承認未來將從政,但是提到他打算考慮許多種選擇,其中一個是公共服務。 當被問及是否會競選總統時,他也沒有直接否認。
在川普從地產大亨成爲美國總統之後,有不少企業家表現了競選總統的意願,包括迪斯尼執行長Robert A. Iger和達拉斯獨行俠(原爲達拉斯小牛隊)的老闆Mark Cuban等。 而霍華‧舒茲也是頗具潛力的一個 ── 他不僅是明星CEO,也長年致力成爲道德楷模。 在他的帶領下,在同性戀平權、種族關係、持槍議題和老兵福利上,星巴克都對自己的立場毫不遮掩。 霍華‧舒茲曾說,星巴克做到了“利潤和良心之間微妙的平衡”。
本文出自“好奇心日報”,作者:董芷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