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與酸味關係?
高海拔生長的咖啡豆有什麼優勢?
海拔決定什麼因素?
我們曾經帶大家從植物學的角度,較深入地瞭解咖啡樹。現在,我們再來談談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對咖啡樹的生長較爲適宜。當然,愈是有利的自然環境,就愈容易造就高品質的咖啡豆。另外,「阿拉比卡種」和「羅布斯塔種」在樹種上本來就不大一樣,所以對環境的要求也「雨量」、「溫度」、「高度」三方面分別做簡單的說明與介紹:
雨量:依品種的不同,適合的雨量也略有不同。「阿拉比卡種」約爲1200~2200公釐/年,「羅布斯塔種」約爲2200~3000公釐/年。
溫度:依品種的不同,適合的溫度也略有不同。「阿拉比卡種」較適合20℃~25℃度的環境,「羅布斯塔種」對溫度的忍受範圍則明顯大了許多,只要在攝氏24℃~36℃度都可算是它的適合氣溫。
雖然以上列出的這些數據,無論是雨量還是溫度,都只是概略值。但聰明的讀者也許可以從中窺知,東南亞和印度等這些熱帶雨林國家,爲何普遍栽種價格較低廉的「羅布斯塔豆」了。說實在的,這些條件,大體上還是較適合種植「羅布斯塔豆」的。
高度:依品種的不同,適合的高度也有差異。「阿拉比卡種」適合的高度在海拔800~2000公尺左右,「羅布斯塔種」則爲0~800公尺。實際上來說,「羅布斯塔種」是幾乎沒什麼海拔高度的限制,所以在大量栽植的亞洲地區,常常在海拔不高的平地就能看到不少的咖啡園。
以筆者長期蒐集的資料,再加上個人累積的經驗,以及與同好間的交流,筆者發現,除了一些地理條件特殊的地區之外,大體上咖啡樹種植的高度還是要在海拔800~2000左右品質會較好些,甚至有的咖啡老饕還乾脆就直接認定,海拔1000公尺以下不會有好豆子。筆者並不贊同如此的分類法,但這也多少反應出高度對咖啡豆的品質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的。
基本上咖啡樹乃原生於埃塞俄比亞的高原上,所以以往咖啡樹也都是種植在有一定高度的山區。因爲咖啡種植的地帶多半都在赤道附近,而此區域的平地對咖啡樹來說顯然是太熱了些。不過這是專指「阿拉比卡種」而言,對「羅布斯塔種」來說則又另當別論了。
此外,如前所述,每個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常會造成許多例外之下的驚喜,所以讀者對於這些數據也不必太過執着。例如前幾年幾乎和藍山齊名的夏威夷可娜咖啡(KONA),曾獲美國食品獎獎項的國內惠蓀咖啡,以及最近政府大力推廣的雲林古坑荷包山的咖啡,這些都算是低海拔的咖啡豆,但其品質不見得就一定不好;讀者若有興趣,不妨可以試試加以比較。
話雖如此,但的確有許多地區對「種植高度」這個地理條件相當重視(包括上面文中提及的一些咖啡老饕們),甚至成爲該地區咖啡豆分級的標準。中美洲的諸多產豆國,包括瓜地馬拉(Guatemala)、哥斯大黎加(Costa Rica)、薩爾瓦多(Salvador)等地區,其生產的咖啡豆便以其產區高度來分級。他們認爲產區高度愈高,所產的咖啡豆質地較密(硬),不但口感較爲豐富,香味表現得也比較好,故其最高等級的咖啡豆Strictly Hard Bean(簡稱SHB,極硬豆)生長高度均約在4500~6000英尺左右,而生長高度在4000~4500英尺的咖啡豆叫「硬豆」(Hard Bean)。至於當地太平洋沿岸較低海拔地區Pacific(大平洋海岸區)所生產的咖啡豆,則是等級最低的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