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即溶咖啡粉毋須隔渣,濃淡全由多少茶匙的咖啡粉而定。相比之下,大衆會覺得要過濾的手衝咖啡麻煩複雜,步驟繁多。其實每包咖啡豆,只需要找一次合適的粗幼度,之後衝煮,可以像淋花澆水般簡單。
18克咖啡粉兌300毫升水
坊間最常見的衝法,是以18克咖啡粉兌大概300毫升水的比例萃取。首先,在漏斗的中間注入30至40毫升的水,待“悶蒸”(筆者至今仍不明白爲何這動作叫悶蒸)20至30秒後,分開三至四段、每段60至80毫升,把餘下的水注入。全個過程,在兩至三分鐘內完成。其間避免淋溼沒有咖啡粉的濾紙,否則水會從粉餅外圍形成的通道(channel)裏流失。
另外一種較難上手的,是在限時內(一般在兩分鐘)不停打圈注水,直至倒完300毫升的“不斷水法”。初學者常會“就住就住”而注水太慢,又或是害怕水流中斷而太快完成。各式各樣的手衝壺,就是針對水柱的粗幼(水流控制)應運而生。
臺灣翻譯書《達人開課,教你手衝好咖啡》彙集了日本廿多間咖啡店的衝煮方法。很多人依足書中指引,但咖啡的味道反而差了;也有一些讀者發現書內的建議參差,難以理解。其實這書所描述的,就像武俠小說,只有招式,欠了心法口訣。依圖而練,只具其形而缺其實。
衝咖啡比習武簡單,所謂的口訣也只有一句﹕“要出味,但不可過火”。
“要出味 但不可過火”
聽起來很容易、很理所當然的事,做起來卻有千百種方法。只是倒水打圈的手勢便可分爲順逆時針、大小圓圈、打十字、畫M字等。其實畫符也好,畫“貪食蛇”也好,把水注入咖啡粉餅,就是希望將每一粒粉的味道洗刷出來。打個比喻,漏斗內的咖啡粉,就像浴盆裏的茶包。我們用水喉灌水,希望每個茶包都會一起均勻地“出味”。要做到這點,首先要把全部茶包同時弄溼。這個,就是第一注水(或一點也不悶的“悶蒸”)的目標。
但若以顯微鏡放大看漏斗,會發現咖啡粉的大小不同。相當於浴盆內的茶包,有些大如糉,也有些細如餃子。縱然是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始萃取,待大的那個出夠味時,細的那顆已經過了火(萃取過度)。要避免這現象,除了高質素的磨豆機外,就只有以水流牽引令體積較大的咖啡粒在細粉萃取過度前儘快出味了。所以第二注水開始,衝擊力很重要。
但衝得太起勁又會怎樣?除了太快把水用完,導致萃取時間不足之外,有部分的水會隨着粉餅的裂縫或漏斗邊緣流走,兩者都會引致咖啡味道偏淡、酸苦失衡。
手衝咖啡的詳細步驟以及應注意事項:
磨咖啡豆:標準的顆粒大小是像2號砂糖那樣,可以做調整,重點是顆粒要均勻,可以用篩子先把過細的粉末篩出,避免無法過濾。咖啡粉的量大概是濾杯的一半到三分之二,太少無法控制熱水流速,太多又會在衝的時候滿出來。
煮水:標準粉水比約爲1:15,一樣可以依個人喜好作調整。適合的水溫是90度左右,可以在煮沸後用溫度計測量。
預熱:摺好濾紙使其平貼於濾杯,先用些許熱水浸溼濾紙並預熱濾杯,如此也可以消除濾紙的紙味。預熱後將水倒掉。
放粉:將咖啡粉倒入濾杯,拍打濾杯側面使咖啡粉表面略平。
開始計時,第一次注水:將壺嘴靠近濾杯邊緣,由濾杯中心點開始注水,以中心繞至外圍再繞回中心,浸溼所有咖啡粉然後停止,注意水量不要太多。這時咖啡粉表面會產生白色氣泡,並開始膨脹。
悶蒸:等待咖啡粉停止膨脹,約30——40秒,這時底下可能已經開始過濾出一些萃取液。
第二次注水:看到泡沫開始往下塌陷時,開始第二次注水,一樣從中心開始反覆繞圈,持續均勻地注水。這個注水的過程需要超過2分鐘,依預計衝煮的時間而定(一般建議深焙咖啡豆2分至2分半,淺中焙咖啡豆2分半至3分鐘)。
靜置:停止注水之後,等待過濾20-60秒,再把咖啡倒進咖啡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