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即溶咖啡粉毋須隔渣,濃淡全由多少茶匙的咖啡粉而定。相比之下,大衆會覺得要過濾的手衝咖啡麻煩複雜,步驟繁多。其實每包咖啡豆,只需要找一次合適的粗幼度,之後衝煮,可以像淋花澆水般簡單。
坊間最常見的衝法,是以18克咖啡粉兌大概300毫升水的比例萃取。首先,在漏斗的中間注入30至40毫升的水,待“悶蒸”(筆者至今仍不明白爲何這動作叫悶蒸)20至30秒後,分開三至四段、每段60至80毫升,把餘下的水注入。全個過程,在兩至三分鐘內完成。其間避免淋溼沒有咖啡粉的濾紙,否則水會從粉餅外圍形成的通道(channel)裏流失。
另外一種較難上手的,是在限時內(一般在兩分鐘)不停打圈注水,直至倒完300毫升的“不斷水法”。初學者常會“就住就住”而注水太慢,又或是害怕水流中斷而太快完成。各式各樣的手衝壺,就是針對水柱的粗幼(水流控制)應運而生。
臺灣翻譯書《達人開課,教你
手衝好咖啡》彙集了日本廿多間咖啡店的
衝煮方法。很多人依足書中指引,但咖啡的味道反而差了;也有一些讀者發現書內的建議參差,難以理解。其實這書所描述的,就像武俠小說,只有招式,欠了心法口訣。依圖而練,只具其形而缺其實。
衝咖啡比習武簡單,所謂的口訣也只有一句﹕“要出味,但不可過火”。
“要出味 但不可過火”
聽起來很容易、很理所當然的事,做起來卻有千百種方法。只是倒水打圈的手勢便可分爲順逆時針、大小圓圈、打十字、畫M字等。其實畫符也好,畫“貪食蛇”也好,把水注入咖啡粉餅,就是希望將每一粒粉的味道洗刷出來。打個比喻,漏斗內的咖啡粉,就像浴盆裏的茶包。我們用水喉灌水,希望每個茶包都會一起均勻地“出味”。要做到這點,首先要把全部茶包同時弄溼。這個,就是第一注水(或一點也不悶的“悶蒸”)的目標。
但若以顯微鏡放大看漏斗,會發現咖啡粉的大小不同。相當於浴盆內的茶包,有些大如糉,也有些細如餃子。縱然是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始萃取,待大的那個出夠味時,細的那顆已經過了火(萃取過度)。要避免這現象,除了高質素的磨豆機外,就只有以水流牽引令體積較大的咖啡粒在細粉萃取過度前儘快出味了。所以第二注水開始,衝擊力很重要。
但衝得太起勁又會怎樣?除了太快把水用完,導致萃取時間不足之外,有部分的水會隨着粉餅的裂縫或漏斗邊緣流走,兩者都會引致咖啡味道偏淡、酸苦失衡。
稱量15g的咖啡粉,倒入研磨機中中度研磨,研磨完的顆粒比食鹽稍粗
1、 將濾紙摺疊置入沖泡上座中:
2、使用
手衝壺中的熱水以順時針畫圈澆注濾紙,目的有三:
A、讓濾紙與濾杯更緊密粘合,貼在一起,防止產生通道效應。
B、去除濾紙味。
C、熱水會流入下壺,起到溫熱下壺的作用,讓咖啡更美味。
將咖啡下壺中的水掉倒,順便溫杯
並將15克咖啡粉倒入濾紙中間,水平晃動濾杯,讓濾紙中的咖啡粉能夠鋪平
將鋪平粉的上座放回咖啡壺上,然後使用手衝壺中的熱水以濾杯中間爲圓心順時針一圈一圈畫圓。在沖泡時開始計時,15秒將咖啡沖泡至30g,然後停止注水,悶蒸至25-35秒間,觀察粉層,沒有氣泡冒出,開始第二次注水。
第二次注水時與前面一樣,以濾杯中間爲圓心順時針一圈一圈畫圓,水流不要衝到咖啡粉與濾紙相連的地方,以免產生通道效應,咖啡粉衝到最外圈留出一圈即可。然後再一圈一圈往中間沖泡。
2分左右,要將咖啡衝至225g-230g,
手工沖泡咖啡完成
以上就是
手工沖泡咖啡製作的全部流程,看起來其實還是蠻容易的。
如果
手衝最開始的步驟少了悶蒸,大量的熱水將依循局部而少數的水道通過粉層,這樣一來滴濾時間將拉長,可能導致過度萃取的結果,因爲萃取時間變長,溶解出的物質更多,味道可能較爲酸澀刺激,或是滿口雜味。然而,一旦能留意悶蒸的動作再開始正式注水,熱水便能通過上述由咖啡粉均勻組成的過濾層,進而達到均勻萃取的目的。
手衝,虹吸壺,法壓壺,愛樂壓、摩卡壺等粉要磨多粗?【研磨度】一張圖讓你搞懂弄懂咖啡粉粗細!
答:這個用語言描述並不直觀,而且很多人聽後還是弄不懂。
* 粗磨:大小如粗白糖,適合濾壓式咖啡。
* 中磨:砂礫狀,大小在粗白糖――砂糖之間,適合滴濾式(濾紙式滴漏)衝煮法。
* 細磨:大小如細砂糖,適合蒸餾式咖啡壺,電動咖啡壺、摩卡壺。
* 極細磨:大小介於鹽和麪粉之間,適合Espresso、土耳其咖啡,因爲家用研磨器無法研磨出這種質感,一般都必須購買現成的研磨粉末,所以假如想在自家享用Espresso,最好飲用量要大,才能喝到新鮮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