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是個曾經過法國殖民的地區,而
老撾的咖啡產業也可追溯到100年前法國殖民時代,當時法國人發覺老撾波羅芬高原(Bolaven Plateau)的土壤富含礦物質,而且高原高度提供絕佳的咖啡樹生長環境,因此法國人引進咖啡種植技術開始在此栽植大量的咖啡樹。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羅芬高原陷入戰爭的洗禮,法國人紛紛離開老撾,此後波羅芬高原陷入內亂外戰的困境中,土壤也遭受火藥彈殼…等重金屬污染,不僅如此,當時老撾的共產政府統治認爲咖啡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也導致老撾咖啡的栽植與產量急速減少。
近年來,老撾政府逐漸開放私人產業,老撾咖啡才漸漸的興起,老撾咖啡協會會長席松巴(Sinouk Sisombat)將波羅芬高原咖啡第1批收成的咖啡豆樣品送往法國南部蒙彼利(Montpellier)的咖啡研究機構鑑定品質,並獲得肯定,也使得老撾咖啡在市場嶄露頭角。
二、老撾咖啡文化與風情:
老撾咖啡豆已成爲該國重要的農業出口品項之一,而且培育難度較高的阿拉比卡豆還佔產量的三分之一。
老撾咖啡以家族經營的小型咖啡農爲主,咖啡豆製作技術還可以再進步;企業化經營的大型咖啡莊園較少,其咖啡潛力需要再經政府與民間共同合作、提升,但其咖啡風味溫和滑順,酸度適當,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老撾,種植咖啡幾乎完全在該國南部佔巴塞省的布拉萬高原;當地有充足的降雨量,氣溫清涼及有豐富的火山土壤,海拔超過1300米,達到15度緯度, 有種植世界一級咖啡的完美條件。從高原種植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帶有中等醇度,並結合了香味凝重帶柑橘味及花香味。
在老撾種植咖啡的社區包括大約2萬名農民家庭, 250個村莊和幾個較大型的種植公司。許多少數民族社羣和大多數農民家庭收入都是從咖啡的收成而獲得。
在1915年,法國從老撾(前法國殖民地) 首次種植咖啡樹,但最終失敗。在1917年另一次種植咖啡樹時,從西貢的植物園和在他登高原北部的一個村莊種植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咖啡樹,但最終再次失敗,原因缺乏打理。
法國終於在1930年在老撾成功種植咖啡樹,咖啡收成年產量達到5000噸。20年後,高原上的大部分咖啡樹死於 '49霜降和橙鏽病。年產量下降至不到1500噸,因此,農民開始種植可抗病的羅布斯塔咖啡樹,取代大部分的阿拉比卡灌木叢。
咖啡生產恢復後,但隨後因戰爭的受害,年產量再次從7000噸下降到3000噸。隨著戰爭結束,許多家庭的遷移,在高原的生產力激增,生產咖啡重新恢復。
目前,老撾咖啡年產量約15-20,000噸,其中佔80%是羅布斯塔。在過去20年來,各發展機構和老撾政府鼓勵農民在高原種植阿拉比卡咖啡樹,因其價格比羅布斯塔高於一倍左右;經這方面的努力,農民的收入已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