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果實變成咖啡生豆的處理方法?咖啡生豆發酵屬於蜜處理嗎?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精品咖啡豆 > 2024-07-01 05:40:20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   咖啡果實變成咖啡生豆的處理方法?咖啡生豆發酵屬於蜜處理嗎?
     
      多數臺灣咖啡生產者都被困在水洗處理中,一方面誤解,二方面一知半解,三方面認爲懷有驚世武功祕笈。以致臺灣咖啡品質長久被囚困池水中,無法脫身。消費者難以見其真面目。可惜!
     
      一般會以泡水發酵的原因,主要認爲發酵需要在水中完成,是水促成發酵。這種理解也許部份對,卻非完全正確。由於對泡水發酵的認知,因而發展出靜置泡水發酵與活水發酵二種方式。在這裏想表達一個觀念,泡水發酵並沒有錯,也是可以完成發酵工作。只是無論靜水發酵或活水發酵,都容易在過程中產生污染品質的因素。換句話說泡水發酵不容易做。
     
      最早,咖啡果實採收後只要讓其鋪曬在日光下,直到乾燥,是爲日曬法。整個過程極少用到水。是一般生產者即能操作的方式。
     
      當生產者把外果皮剝開之後,期待能縮短乾燥時間,並且降低日曬過程遭遇潮溼雨淋所造成的發黴等不良氣味。卻沒料到果皮內那層膠質體更難搞定。因而想到用水來脫除膠質體的方法,因爲膠質體主要由果膠和糖分組成,容易溶解於水。把膠質體脫除之後的咖啡豆,很容易進行乾燥,操作起來很乾淨順手。
     
      所以,早期認爲發酵的目的是爲了脫除膠質體。脫除膠質體後的咖啡豆,很容易進行乾燥,並且縮短很多製作時間,相對大量增加產能。因而出現不少超大型後製處理廠,亦使後製處理變成一種生產者無法碰觸的專業技術與專業設備。爲了增加產能,爲了縮短製程,產生不少以生物或化學添加物的脫膠法,再配合乾燥機械設備的應用。這種製程的重點只在大量製造咖啡生豆。大多數生產者退居咖啡果實供應角色,無緣參與後製處理。標準殖民主義社會型態。
     
      大量生產水洗生豆,相對製造出大量廢污水。這些排放自咖啡後製處理廠的廢污水,嚴重污染各重要咖啡產區的溪流。
     
      由於咖啡消費市場對大量生產水洗豆的品質低劣感到厭煩,興起對咖啡品質提升的要求。咖啡品質提升成爲各種國際性討論的重要議題,在各種決議中經常出現淘汰低劣品種,提升優質咖啡品種計劃,以及改進咖啡後製處理以提升咖啡品質計劃。再隨著精選咖啡specialty coffee觀念的提出與完成定義,使咖啡選種工作受到重視,各種精緻後製處理方式亦逐漸成型。發酵不再著重在爲了脫除膠質體,反而加強發酵本身所可能增加咖啡品質提升的可能性。把重點放在尋求咖啡果實內部的膠質體,扮演著影響咖啡品質的什麼角色。因此,對發酵的瞭解不再爲了脫除膠質體,而是整個發酵過程中,膠質體發生了什麼化學變化,產生了那些化學物質?而那些化學物質對咖啡品質提升有幫助?那些化學物質對咖啡品質有負面影響?
     
      基於以上智性的理解,對邀請來講習的國外專家相對有這些相關期待。爲了提供臺灣咖啡生產者對水洗式的瞭解,而有去年底的一場講習會。可惜幾位用心的參會者反應出他們只聽到不完整的片段,認爲該次訓練會有暗步。因此,這篇文章的用意之一爲補充當時參會者一些資料,供今年製作新豆的參考。
     
      前面提到水洗式的新觀念,在注重膠質體在型塑咖啡品質的重要性。因此,捨棄泡水發酵以脫除膠質體的做法,不再關心泡水時間多久等問題。在這裏提供三個水洗式做參考:
     
      1.第一種爲一般水洗式:
     
      果實採收後先挑選出優質成熟度夠的果實,完成去皮,自然發酵12-24小時,清洗乾淨,浸泡水中24小時,清洗乾淨,日曬乾燥。
     
      注:正常溫度下發酵時間一個晚上已夠,約12-15小時 。看情況決定,不一定要發酵到24小時。
     
      2.第二種是盧旺達咖啡的水洗處理法:
     
      果實採收後先挑選出優質成熟度夠的果實,完成去皮,自然發酵12小時,清洗,第二次泡水發酵24小時, 清洗乾淨,浸泡水中20小時,乾燥。
     
      3.第三種就是所謂肯尼亞式水洗式:
     
      果實採收後先挑選出優質成熟度夠的果實,完成去皮,自然發酵12小時(以達到pH 4.5-4.8爲準) ,清洗(洗除80-90%膠質體),自然發酵24小時, 清洗乾淨,浸泡水中24小時(水面5-7釐米) ,乾燥。
     
      後製處理的幾個注意要點:
     
      1.注意咖啡果實的成熟度,應用糖度計(屈光計)測定膠質體所呈現屈光度做判準參考,達到18-20以上表示糖度表現足,爲最佳成熟度果實。
     
      2.採收後的果實挑選,去皮後挑除劣豆,乾燥過程中挑除劣質豆。
     
      3.第二和第三種方式都把發酵切成二次進行,第一次發酵時間都是12小時。以自然發酵方式來說,正常只需6-8小時即有不錯發酵表現,在經過3-4次充份攪拌發酵中咖啡豆,以12小時爲單位,達到整體充份均勻發酵效果。第一次發酵約可完成脫除80-90%膠質體,經過清洗後,繼續進行第二次發酵,脫除剩餘膠質體。第二次發酵中的膠質體量不多,像盧旺達式雖有泡水發酵,產生臭味機會已降低很多。
     
      4.發酵過程中以pH測定計追蹤測定pH發展,做爲發酵程度參考。一般以pH4.5-4.8爲發酵完成,馬上進行清洗工作。但是,pH4.5-4.8只是做爲發酵程度的觀測參考,未必與最佳咖啡品質有關。請後製處理操作者好好思考這個意義。pH4.5-4.8的測定值表示一個臨界點,大於這臨界點,是灑精發酵過程;小於這臨界點,表示溶解液的酸度增加,已經進入極度醋酸發酵過程。請記得所謂發酵指灑精發酵(糖份分解)和乳酸發酵(乳糖分解),應避免醋酸發酵。這數值不只是經驗,更有理論根據,絕非亂掰的。
     
      5.最後把完成發酵並清洗過的豆子浸泡水中,主要目的可以提升咖啡豆品質,以及使咖啡生豆展現完美一致的藍綠色調。早期研究論文提到完成水洗後的咖啡豆,如遇陰雨天,不方便鋪曬乾燥情況,可以浸泡乾淨水中一或二天,待天晴再進行鋪曬,而對生豆品質影響不大。在這裏,這過程變成改善生豆色澤與穩定品質的重要步驟。
     
      6.爲更精確瞭解發酵,請參考灑精發酵,醋酸發酵,以及發酵過程中臭味產生等幾個重要原理。
     
      7.爲了解不同階段咖啡豆泡水的差異性,可以把帶膠質體咖啡豆和脫除膠質體後的咖啡豆,分別浸泡水中,以12小時,24小時,以及36小時等做觀察。 比較二者之演變差異。做過這種觀察之後,將給你的咖啡後製處理增添數倍功力。
     
      8.特別叮嚀:製程中的時間數字只是參考值,不是絕對值。製作者應找出自己所處位置與季節的適當時間值。
     
      乾式發酵卻會產生像是成熟果乾、葡萄酒般柔軟順口的香氣
     
      這是因爲也門的溼度比巴西更加乾燥
     
      而巴拿馬等中美洲國家的乾式發酵處理技術則較巴西更加先進
     
      發酵過程嚴格監控酵素濃度、咖啡果肉含量及發酵槽內溫度等等
     
      減少發酵過程可能產生的不良風味
     
      完熟採收的咖啡櫻桃果實,脫除果皮、果肉與果膠,取出的種子,即爲咖啡生豆。而脫除果肉取得種子的過程,就是所謂咖啡豆的後製處理,一般常聽聞的處理法大致可分爲三種:日曬、水洗、蜜處理,其間主要差異,在於是否保留果肉/果膠與咖啡豆進行發酵的管理。
     
      同前文所述,水洗處理,是將咖啡果實採收後去皮浸泡,發酵後洗去黏膜後乾燥;蜜處理,將咖啡去皮後不遇水,直接曬乾/烘乾而成;日曬處理,則是將咖啡果實連皮帶肉曬乾/烘乾而得。
     
      處理法之於風味的形塑,在於發酵風味的管理。咖啡也好、茶跟酒也好,飲的風味,很大部分是由來於發酵作用產生的芳香物質。關於咖啡豆的發酵作用,便是發生在採下咖啡果實至咖啡生豆完全乾燥,之間。
     
      日曬處理,因爲連皮帶果日曬,保有最多的糖分,花費最長的時間乾燥,發酵程度通常最高,發酵風味也最顯著而強烈。
     
      水洗處理,則因爲一開始就脫除果皮跟果肉,僅留附著於咖啡豆上的果膠,浸泡發酵後再洗淨乾燥而成,發酵風味相對乾淨而有果酸感。
     
      蜜處理,去皮但保留部分的果肉與完整的果膠,不浸泡直接進行乾燥,發酵程度介於日曬與水洗之間,風味也介於兩者之間,再依照發酵程度的不同,由低至高再區分爲白蜜、黃蜜、紅蜜、黑蜜等。
     
      因爲發酵作用不可逆,一旦過頭就回不來,發酵程度的控管,大大決定了咖啡豆風味的優劣。發酵的幾個要點:糖分(發酵原料)、水分(發酵條件)、溫度(發酵條件)、氧氣的有無(發酵條件)。其中,水分管理/精準的乾燥,是臺灣咖啡豆近年品質顯著提升的關鍵。臺灣的咖啡產地,日照條件並不穩定,乾燥時間的變動幅度太大,會造成品質的不穩定,是以臺灣的精品咖啡莊園,多配有烘乾機,透過烘乾輔助,將發酵的時程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也確保咖啡生豆的完全乾燥與保存性。
     
      這一兩年臺灣咖啡莊園們陸續摸索嘗試的“低溫低氧發酵”、“無氧發酵”等處理法,原理在於“有氧發酵”與“無氧發酵”作用不同,生成的風味產物不同,而無氧發酵的發酵風味可能在風味品評方面有稍高的評價,但製程目前都還在試驗中,目前聽聞,在中海拔的南投產區,成效不錯。
     
      相對於風土、品種,處理法造就的發酵風味,很大程度是人爲可管控的,也最直接地呈現,咖啡莊園主人之於風味的選擇與喜好。後製處理的風味,可說是,咖啡生豆風味中,最有人味的一味。

 

 

2018-08-31 18:21:26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