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並非生來就是黑褐色的豆狀。咖啡果是形似紅棗的果實,每個果實裏內有2顆咖啡豆,將咖啡果、咖啡豆經過處理後,纔會是我們平常看見的樣子。咖啡的製作包含了採收、處理、去皮、挑豆、烘焙、儲存、研磨、沖泡等過程,其中“處理”這個步驟,就是影響咖啡風味的初步關鍵之一。一般在做咖啡豆發酵時,都會想到把咖啡豆泡在水中進行發酵,無論靜態水或是流動水。
多年來一直介紹所謂
發酵最好不要泡水,就是”無水發酵”,或是”乾式發酵”。其效果能夠輕易製作出高品質咖啡。
甚至從咖啡去皮時,也不必注水增加咖啡果實潮溼,幫助操作去皮工作。在製作咖啡去皮機時,特別加強無水去皮功能。
爲什麼說要無水
發酵?因爲咖啡果實的膠質體是糖分物質,是發酵的主要物質。在整個流程中只要碰到水,把膠質體洗掉,會降低發酵效果。
可惜,接受者仍舊不多。不懂的繼續裝不懂。
咖啡豆處理的方法有非常多種,處理方式會影響到咖啡的香調,以下說明常見的日曬法、水洗法2種方式:
1、日曬法:咖啡果摘下後,挑除未成熟的果實與雜葉,直接將咖啡果曝曬陽光2——3周,曬乾後去除外殼,由於果膠仍附著在外面,所以會帶有果膠味道。日曬法的發酵程度會依乾燥環境的溫溼度條件而有差異。林哲豪表示,巴西南米納斯產區屬熱帶乾草原氣候區,日曬旺盛,發酵程度較低,風味較爲堅果調性;而拉丁美洲則否,多數製程發酵程度甚高,充滿果香、酒香。此外,使用機械乾燥的全果乾燥亦稱之爲日曬。
2、水洗法:重點在於咖啡果實脫皮後發酵,發酵後用水洗去果膠質。所用的處理方式之一,是咖啡果摘下後,挑除未成熟的果實與雜葉,將果實的外皮去除,挑出豆子,然後水洗、浸泡豆子,使豆子開始發酵,讓微生物與酵素分解豆子的成分,產生酸味等風味。水洗法也可以是採乾式發酵的方式,不浸泡,發酵後再用水洗去果膠質。發酵完後的豆子,再以日曬或烘乾避免咖啡豆發黴。正確水洗的咖啡豆通常味道較爲溫和,視環境與發酵情況的不同,可能也會有酒香的風味。
處理完後的咖啡豆,先挑出瑕疵豆,留下完好的咖啡豆,再經過不同程度的烘焙,最終就能夠有千變萬化的風味與口感。咖啡從生產到沖泡完成之間,每個步驟的細微差異,都會影響到咖啡的品質與風味,這也是爲什麼咖啡的世界如此博大精神、令人著迷。
第一階段是發生在採收與乾燥時
當農民進行咖啡果實或是咖啡豆乾燥時,會影向咖啡豆香味,嚴重者就是造成腐臭味。
在採收咖啡果實時,若將果實放置在咖啡園太久,園中不好的氣味會繼續產生,果實內部的酵素開始分解種子裏面的物質。
因爲化學變化,arabica咖啡豆會產生“里約臭”(Rioy),robusta則是“橡膠味”(rubbery)。
橡膠味rubbery
乾燥階段,若將咖啡果實放置在高溫、多溼的環境,內部的酵素作用加速,產生“發酵味”(fermented)。
(說明:這就是一再強調咖啡果實採收後,要當天完成去皮工作,或者在24小時內進行去皮工作,不要堆放太久的原因。)
發酵味fermented
一般曬咖啡豆,都是鋪曬在水泥地面,或者在架高曬牀,也可以鋪在塑膠布上面。
主要是保持鋪曬場所的清潔與乾淨,避免受到污染。如果咖啡豆放在不乾淨的場所,特別是在泥土地面乾燥,豆子內部的油脂吸收土壤氣味,會產生“泥土味”(earthy)。
泥土味earthy
如果把咖啡豆放置在潮溼場合,很容易引起發黴,產生“發黴味”(musty)。如果以機械乾燥,乾燥速度太快時,豆子內部的油脂分解,產生“皮臭味”(hidy)。
皮臭味hidy
(說明:感覺上發黴好像都是慢慢發生的樣子。其實,因爲環境潮溼或是淋到雨水,以致咖啡豆發黴的速度很快,大概1-2天,就看得到外表有發黴的現象。其實,當你看到這發黴表象時,已經是發黴進行一段時間了。)
第二階段發生在儲藏階段,是咖啡豆老化階段
這階段是從採收並燥幹之後,到進行烘焙之期間。
採收並處理之後的前幾個月,咖啡豆有獨特的青草氣味,像新鮮收割苜蓿草的味道,稱爲“青草味”(grassy)。青草味grassy
生豆內部的酵素繼續作用,幾個月後,這種香氣特性逐漸減少。直到裝運出售之前,都稱爲“新豆”(new crop),也就是“當季豆”。
(說明:剛收成製作完成的新鮮豆,有其特色,也有其無法避免的臭青味。這也是爲何國外豆子在採收並完成後制處理後,不急著出貨的原因。就是要降低臭青味。)
咖啡豆在妥善貯藏條件下,會降低酵素作用的速度。
大約一年之後,這些化學變化開始影向咖啡豆內部的各種酸。味覺感覺得出這種變化,這種咖啡豆已經是“前季豆”(past crop)。如果生豆貯存經過幾年後,酵素作用大量減少各種酸的含量,這種咖啡豆稱爲“老豆或陳年豆”(aged)。
除了酵素作用之外,咖啡豆緩慢流失有機物質,並且逐漸產生像乾草一般的“稻草味”(strawy)。
稻草味strawy
幾年之後,咖啡豆繼續流失有機物質,最後產生難以接受的“木頭味”(woody)。